主流媒体融合新闻创新路径探析
——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获奖作品为例

2023-10-29 20:53周怡帆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视点选题策划

文/周怡帆

近年来,随着大众日益丰富的信息需求,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呈现形式随之发生变化,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信赖的权威官方媒体,更是在新时代创作出前所未有的新闻作品,让大众从“获取新闻”到“体验新闻”再到“参与新闻”,真正实现新闻生产的融合呈现。

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2022年6月,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更好发挥中国新闻奖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重新修订,修订后的评选办法对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评选机制等做出了重大改革和调整,尤其是着眼前瞻引领,助力媒体深度融合,新增融合报道奖项,为新闻工作者创作出更多融媒精品提供“行业标杆”。笔者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获奖作品为例,探析如何创作出高质量、广传播、深影响的融合新闻作品。

一、“融合”的认知逻辑与价值转向

融合新闻中的“融合”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认知逻辑和价值转向,其中认知逻辑从“技术融合”到“渠道融合”再到“内容融合”,而价值转向则体现在“信息流量为王”转变为“社会效益为主”。

1.认知逻辑:“融合”实现的递进层次。一般来说,考察新闻发展与实践的内在逻辑,常见的分析维度是生态、业态、形态。因此,将融合新闻放置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融合新闻生态、融合新闻业态和融合新闻形态更具有实践意义。

从融合新闻生态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媒体”发展理念,真正建构起融合新闻的全媒体生态。全媒体生态打破了原有媒体各自为营的局面,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为支撑,重构了媒介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底层技术的融合,进而为内容生态和管理机制的深度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从融合新闻业态来看,新媒体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传统媒体渠道失灵,进行渠道融合势在必行。现阶段,纷繁多样的信息自由流动于不同媒体介质之间,渠道之间的壁垒逐渐消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愈加模糊,新闻媒体逐渐呈现出一种渠道融合的新业态。

从融合新闻形态分析,融合新闻的跨平台生产与传播必然会带来内容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多媒共生的不同形态分布。融合新闻的内容则不再局限于音视频和文字报道,而是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超链接等媒介元素的多媒共生。更深层次的探究,融合新闻也不再是单一的消息写作、现场报道等,是真实叙事的故事化呈现,在其制作、发布、宣发、运营等不同环节都呈现出新特征、新样态和新理念。因此,从认知逻辑上看,“融合”实现的层次从生态、业态和形态三方面进行了从技术融合到渠道融合再到内容融合递进。

2.价值转向:“融合”创造的社会效益。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流量数据一度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主流媒体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社会价值为主”的价值理念,从选题立意、内容制作以及分层传播方面推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融合新闻作品,进而促成融合过程中的价值转向。融合新闻的价值体现在文本背后产生的社会价值,可从价值的整体层面、全局层面以及影响层面进行衡量。在诸多重大选题、热点话题以及大众关注的议题中,主流媒体借助融合新闻的新形式可以很好地做到价值引领。

面对大众关注的外卖人员工作现状问题,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融合新闻作品《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我觉得很委屈”》,全网阅读量近10亿。从整体层面看,作品运用主体身份的反差、对普通岗位和寻常劳动认知的反差,形成关注点、讨论点和共鸣点。从全局层面分析,作品全景式展现了平凡劳动不简单,让大众重新认识平凡人的伟大。从影响层面衡量,全网点赞副处长创新的工作方式,看到党员干部深入普通群众,用最真实的新闻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从对作品的创作认同上升到思想认同,最终回归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引领作用。

二、融合新闻策划的全媒体思维和技术赋能

融合新闻策划则可从选题策划、形式策划和营销策划的维度进行,需要全媒体思维的助力和高新技术的赋能。

1.全媒体思维:重构融合新闻的选题策划。融合新闻的创作立足于全媒体思维,全媒体思维是新媒体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包括用户思维、互动思维、产品思维等。通过全媒体思维重构融合新闻的选题策划, 就是要在相同主题的命题下,探寻不同的角度与路径。

融合新闻选题来源丰富多样,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取选题、从重大主题中切入选题特点、从用户关切中探究社会痛点。在面对“改革开放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重大议题时,主流媒体则会根据不同用户和多样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即使是同一主题,不同主流媒体也会分角度、分站位、分受众的进行分层策划。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新闻报道中,新华社推出《2021,送你一张船票》融合新闻H5作品,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一等奖。作品通过一镜到底的形式,以南湖红船为共鸣符号,将文字、国潮插画、闯关游戏、音乐、音频融合到40余屏的作品之中,让网民领取船票,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感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产品还强调互动参与,设计了8个交互场景,让网民的出生年份与历史事件关联,体验答题闯关,“发射”神舟,还可挑选背景生成配有自己头像和唯一序号的建党百年纪念海报,拓展社交空间形成裂变传播,实现党史教育润物细无声。

2.技术赋能:连接融合新闻的形式与营销策划。融合新闻的多媒融合属性决定了融合新闻有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策划方式,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选题策划和内容策划,融合新闻策划的特别之处体现在表现形式和营销传播的策划上。当前,融合新闻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有H5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等,根据不同的新闻选题选择适宜的融合样态是形式策划的要点。创新表现形式中的语言结构、叙事逻辑、界面响应方式、用户互动体验等是形式策划的难点。

传统新闻强调信息逻辑,即大众对信息的获取,而融合新闻则强调用户体验,要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和认同。川观新闻推出以《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MV为主体内容的融合新闻《三星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3000年电音乐队太上头!》,全网曝光量超7亿。该作品将三星堆文物原创手绘动画与发掘现场视频相结合,搭配有幽默四川方言的电音神曲,融入赛博朋克特效,多元素融合反差萌,让古蜀文物在互联网上“活”起来。运用数字手绘23件三星堆文物,兼容艺术性与真实性。视频采用AE、Animate等专业软件制作骨骼绑定动画,借助C4D制作出超清粒子效果,让文物在受众眼中更三维立体,全景呈现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历史价值和人物故事。

技术赋能助力“媒体+”的转向,分别从“媒体+IP化”“媒体+科技化”“媒体+实景化”“媒体+互动化”四重维度将新闻作品转变为新闻产品,实现沉浸式营销。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推出了H5作品《复兴大道100号》,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一等奖。作品契合当前用户阅读习惯,采用“一镜到底”的手绘长图,以一条路串起百年时间线。通过“媒体+IP化”,将现实场景IP化,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通过画卷细致地呈现出来。通过“媒体+科技化”,将整个作品浓缩在手机终端的50余屏,覆盖3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包括5000多个人物、400余座建筑,并实现长图、H5、SVG等交互。通过“媒体+实景化”,将画面实景化呈现,从细节处见真实,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墙体上的标语、字体,以及不同时代人物的着装,都有据可查。在场景选择上,做到既有大事件,也有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唤醒用户记忆,在情感共鸣中达成价值共识。通过“媒体+互动化”实现作品与用户的深层交互,用户透过作品进行沉浸式人机交互,体验场景声效、视觉动画以及AI换脸。此外,在线下,创新实景展陈模式,打造互动体验馆,精心设计10个展区,还原不同时代的历史画面和生活体验,并采用动画长廊、水幕影像、裸眼3D视频等新型技术,带用户“走入”历史,最终在建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实现身份认同。

三、融合新闻多维叙事的叙述视点与叙述时空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叙事横跨多种媒介成为融合文化基本的叙事方式。融合新闻通过多维叙事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实现高质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叙述视点:多维叙事的复合审视。建构叙事情境,离不开人称、视角、范式三个范畴,反过来,它们也是叙事情境的承载方式,其中视角尤为关键,不同视角可构成多元的叙述视点。不同新闻事件适用的融合叙述视点应有所差别,叙述视点应跟随事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动态变化做出精准研判,形成与新闻事件互补的叙述视点。

在发生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公共交通事故时,往往第一现场的原材料与素材缺乏,在融合新闻制作时,叙述视点则可采用非限制性视点,即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第一现场还原,让大众以第一视角超越时空观看,对事件进行全面立体地把握。如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持续遭遇极端特大暴雨,积水冲垮地铁站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导致5号线一列列车被洪水围困。事故发生后,第一现场素材与视频均为网友手机拍摄,不足以呈现事件全貌。央视新闻率先以慢直播的方式关注灾情,随后开启近50小时不间断直播,先后接入了超百场移动直播及连线,全景式呈现满足网友信息需求,并通过先进技术还原整个事件始末,与现场视频相结合,让大众第一时间透过新闻看到第一现场以及救援情况等,全方位体现了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

融合新闻短视频中常用到的Vlog则常用内视点,即通过当事人自身学识、观念、体验和感知进行表达,实现叙述者与大众的零距离传播,让新闻报道更加直观可信。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通过康辉的Vlog进行内视点的叙述,打破了原有单一性线索的叙述方式,采用多线索并进的方式,叙述序列更加灵活化。此外,可变化的内视点通过跨媒介传播浸润到大众视野中实现精准对接。不同的新闻事件还可能用到外视点、复合视点等,在融合新闻多维叙事中应该进行综合审视来选择适宜的视点。

2.叙述空间:多维叙事的话语实践。传统的新闻报道受到时长、版面等因素影响,在叙述空间上存在限制,而对于融合新闻来讲,叙述空间因技术赋能可实现更多话语实践。融合新闻的叙述空间中可采用多维叙事手段,即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关系叙事、嵌入叙事和并置叙事等,通过界面响应、路径选择或角色扮演等不同互动类型实现融合新闻的特色传播和精准传播。在融合新闻多维叙事的话语实践中,通过拓展叙述空间践行“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的叙事逻辑,通过不同时空序列的组合形成复合序列,增强融合新闻叙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网策划的典型人物报道《最后,他说——英雄党员的生命留言》以融媒体互动长卷的形式呈现,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二等奖。作品选取建党百年历史上牺牲的党员英雄人物,倾听他们生命中感人肺腑的“最后一句话”。该作品将文字、手绘、照片局部动画、视频、声音故事、音乐、音效、SVG互动游戏、H5动画、划屏长卷等多种形式有机融合,用户可以“穿越”时间与空间来到英烈身边,凝聚了传承不息的精神力量。从关系叙事探究,面对重大主题,创作者定位小切口,追求细致与真实,讲真故事,动真感情,在阅读了上百位人物事迹之后,选择出代表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大众熟悉度的六位人物,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创作出真实感人的脚本。从并置叙事分析,作品综合手绘、照片局部动画、音视频等来推动情节,旁白、同期声和声音“小剧场”颇具声音感染力,设计出合理又有趣味性的交互动作,用gasp.js制作补间动画,用canvas使场景更流畅,H5动画和filter滤镜使页面更生动,避免了一般长卷作品易让受众产生疲劳感的现象,实现了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全方位的沉浸体验。

运用H5的呈现方式来讲述故事是对传统叙事、表达、呈现、传播的突破。用一镜到底的竖屏叙述,通过镜头位移、空间调度、场景推拉、界面引导实现用户体验和观感的视角转换,借助新技术和新形式进行创新,强调多媒介协同对话,营造出连续的、完整的、流动的叙事空间。这样的呈现方式带给用户更为全面立体、轻松却震撼的阅读体验,最终实现高质量传播。

猜你喜欢
视点选题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期策划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