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合作举办《中国话讲座》节目探析广电对外交流合作

2023-10-29 20:53李颖李洋
传媒 2023年18期
关键词:播音员讲座广电

文/李颖 李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进入全面恢复、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1980年2月25日至3月9日,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把电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积极建设电视网、广播网,争取20世纪末基本实现电视广播在全国的覆盖,让各族人民听到、看到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协助日本NHK(日本广播协会)举办《中国话讲座》节目,这一中日交流项目由此正式落地。本文通过对当时到东京协助播录节目的播音员进行口述史采访,获得一手资料并梳理合作方式与路径,探寻其成功的原因,从广电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中探析提升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创新之策。

一、现状: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外交流的提升空间

我国广电领域对外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虽然交往国家与地区多且涉及领域广、程度深、规模大,但我国广电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媒体的出现确实冲击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其生存空间被压缩并促使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但广电领域的对外交流本身还存在办台理念、战略影响、官民互动等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1.办台理念的差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主流媒体需守土有责更须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当前很多国家的广播电台基本沦为商业资本操控的媒介工具,决定了这些广播电台的首要服务对象不是普通民众,往往是商业、利益至上。

从广电领域的运行和发展逻辑来讲,存在的问题并非无法克服或消解。在“理念差异”问题上,同一电台的不同节目的宗旨已是差异万千的,遑论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广播电台。但作为传播媒介,吸引受众或者说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这对于任何广播电台都是一样的;尽管在不同理念指导下运行,但本质上仍无法脱离传播学基本逻辑,因此各国间广电领域的交流合作才显得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2.国家战略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威胁论”始终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连结、合作和发展。广播电台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也难免被国家、地区、组织之间的壁垒所裹挟而难以独善其身,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运行势必会受到战略层面的诸多影响。广播电台要有效应对国家战略影响下的问题,可追溯我国广电领域对外交流的历史——比如,中外广电交流的领域更多是在技术、节目之间的交流交换等层面,在人才的培养上多是用学习借鉴的技术直接培养专业人才,而避免涉及更多敏感问题。

3.官民间良性互动。国家、地区、组织间的关系因国家利益的牵动而变幻莫测,难以迅速形成共识定论。民间亦是如此,一些“偏见”和“警惕之心”始终是堵在不同民族、国家的人民之间的厚墙。官方与民间的舆论场由此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场”与“场”之间的壁垒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而广电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正是冲破官民间壁垒,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形成良性互动的有力举措。

在我国广电领域对外交流的历史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协助日本NHK举办“中国话讲座”节目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次交流合作不仅获得了日本民众积极正面的反响,在赴日人员中也有着不错的评价,对当前广电领域对外交流如何调整方向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回顾:央广与NHK《中国话讲座》的交流合作经验

1980年2月29日至6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虹云(本名冯云)作为央广第一名协助日本广播协会(NHK)举办《中国话讲座》节目的播音员远赴东京。1981年至1984年,央广又分别派雅坤、王欢、方明、雷阳等多名播音员赴日本交流合作。到1990年为止,共有11名播音员到日本协助日本广播协会制作、主持《中国话讲座》节目。

这一交流活动在我国广电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电节目内容单一、形式呆板,而新兴的教育、文化娱乐等类型的专栏节目处于萌芽状态。在当时,我国广电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还是个亟待研究的新兴课题。此次交流是中国播音员在国外参与录制以中国语言为基础的固定节目的首次尝试,并且具有持续性和自主性。而同时期的日本,在广电领域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专题节目初具规模,节目主持人的实践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交流归国的播音员,都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运用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1.小规模交流合作为对外交流大方向探路。《中国话讲座》节目采取的形式,是由中日两国工作人员合作授课。具体来说是由日本人主讲,中国播音员作示范朗读,另外会有三到四名中国人以学员身份来做发音和会话练习。《中国话讲座》在NHK的电视台和广播台分别有一套节目,每套节目每周播出两次,一次半小时。中国播音员需要提前一周录制,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日本广播协会制作《中国话讲座》节目中的《谈谈听听》栏目。这一栏目主要内容之一是由播音员自选题材,自己撰写稿子,编写五分钟左右的节目内容,介绍中国的人、物、事等。所以播音员们的工作安排,基本上是每周用四天录制节目,剩余三天进行采编、撰写、试讲稿件等工作。

经过我国十多位播音员的共同努力,《中国话讲座》节目在当时的日本颇受欢迎,该节目配套的课本每年在日本售出十几万册。中国播音员在日本想学习中文的人群中,也颇有影响力。这类小规模的交流合作项目,在特点上具有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等优势,可以适应两国不同地区及人群的交流需要,同时进一步降低双方交流的难度,效果和深度也得以提升。

因此,“小规模”交流不仅可以为大方向大领域上的国际合作探路,本身也不失为一种实现难度低、成果效益高的对外交流模式。同时,“小规模”意味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除合办《中国话讲座》节目这种方式外,还有工作人员交换学习、相关专业领域讲座分享等多种形式。从小规模的交流互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感受,在地区差异中学习、借鉴,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友谊和自我提升。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口。方明对《谈谈听听》尤为看重和记忆深刻,他说“这是我的重头戏”。方明仍记得自己第一次主持《谈谈听听》节目时的开场白,“亲爱的听(观)众,我叫方明,来自中国的首都北京,今年42岁,从1960年开始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有23年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你们美丽的国家,能和这么多的日本朋友相识,我感到非常高兴。到日本后,NHK的官员和同行们对我照顾得很好,使我觉得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我希望节目能得到日本朋友的悉心关照,把它办得更好,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做出贡献。”

正如方明在开场白中所说的,他在前几位到日本协助NHK的播音员已完成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发现,日本人对中国的唐诗尤为喜爱和推崇。由此,方明在《谈谈听听》中播送了“唐诗系列”节目,选取12首唐诗在每次节目中对唐诗的含义和意境进行解读并朗诵,这种讲授方式受到大批听众的喜爱。在做完“唐诗系列”节目后,方明还开展了中国民间谚语系列的播讲,都颇受好评。

其他国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甚至推崇,为我国广电领域节目内容走出国门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中国话讲座》节目能够受到日本民众的欢迎,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语言的好奇和喜爱。而我国绵延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与其他国家交流学习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

3.于不同之处碰撞出进步火花。尽管中日两国在地缘上较为接近,但雅坤老师认为,两国在很多方面差异巨大。首先是语言,“我觉得(日语)其实挺难学的,包括日本人要发音的好多地方,该送气的时候不送气,不该送气的送气,是很混乱的。这难免就说一个国家的语言,他有他的特点,那他要学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确是一个挺大的难度。”其次是两国的生活习惯,如在礼仪方面,女性尤其注重礼仪,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比如在说话的音量上,一定要降低音量,不可以把声音提起来,在工作场合同样如此。在日本期间,雅坤作为中国播音员不仅从播音工作中看到日本方面的可取之处,如节目形式、节目编排等;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发现了对播音工作有益的细节——例如,在节目主持方面,雅坤强调可借鉴日本女性的交流状态,说话和播送节目都要提着气,音量要小,保持谦逊、和蔼的姿态。

虹云则特别注意观察日本电视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当时已经有评论家了,他们的一些工作状态,的确是跟我们刚刚过去十年的中国太不一样了”“真的要向人家学一点,就是那种女性的那种温柔,日本女性在生活中怎样不谈,但她起码在传媒上,在社会生活中,她们是这样的美。”虹云在工作期间学到了日本女性典雅、美丽的一面。正因为如此,虹云回到国内后开始思考,在进行播音工作时,一味地追求年轻有力量是否需要斟酌,是否可以将日本播音员的典雅、温柔适当融合一些进入自己的播音工作当中。

这种对外交流,尤其是派出我方工作人员到异国他乡,会让参与者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团队和生活环境。不同的工作环境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风貌,经济发展程度也高低不一;不同的工作团队意味着工作模式、流程、标准甚至是设备的不同。参与交流学习的人员可以轻易却深刻地体会到差异带来的工作成果的好坏,进而与我国的相关工作进行比较,并带来实践上的精进,甚至是理论上长足的进步。

4.人类共通的真情打通来路。在NHK工作期间,每位播音员都会收到不少读者来信,雅坤在回国后还和一位听众保持几年的书信往来,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另一位播音员张悦也曾收到读者热情洋溢的信件,有位叫太田义的日本老人学过两年汉语,第一次用中文给张悦写了信。他告诉张悦,现在家里还常常听黎波先生和张悦录音的中文广播小说《记忆》;他曾两次来过中国,但没有到过北京,将来一定要到北京游览,到时跟张悦小姐见面。

我国播音员对当时的交流合作,都呈现出积极正面的评价态度。而日本方面,从其合办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和受众反馈来讲,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说明,在我国播音员赴日期间,工作和生活都与当地人民相处融洽。从受访播音员的讲述来看,这主要归功于交流双方以诚待人,用真情换真情,从而打破不同地域间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隔阂,在共同努力下摸索到适合双方交流学习畅通、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正是在人类特有的共同情感下可以看到的美好画面。

共情是广大播音工作者职业生涯的必修课,只有以真情打动人,才能够在听众心中留下一种真实、饱满、无法忘记的声音记忆。正如到日本协助工作的播音员,与当地听众、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因此,达成这种正向共识,可以成为广电领域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展望: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广电对外交流合作大有可为

近三年,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国家间交往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但在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新的生机。面对“新冠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各国国民之间有了同时异地的共情体验,更易放下戒备走近彼此。“抗疫”工作也曾使得中外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意向和实践不断增强、增多。实践中各方合作经验不断累积,相关合作机制也建立并完善,更有利于在广电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合作。

当广电领域的对外交流面向具体的内容创作时,我们要注意到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化。尽管播音的标准问题,是自播音创作以来就存在的——但正如张颂所说,播音创作的标准是客观的,但并非不可移易,而是要承认其时代、社会、阶段、群体的共有、共识,即多数性原则,其可变有客观依据、充分证明和相对稳定的理由。

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我国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基于曾开展的抗击新冠疫情的国际合作,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作为媒体行业,广电领域要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积极作为,让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步伐更稳、更快、更坚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播音员讲座广电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广电巨贪借改制谋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