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链叠加的产业发展态势评估框架研究

2023-10-30 16:37李红阳李子彪陈迪张朝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评估

李红阳 李子彪 陈迪 张朝宗

摘 要:产业发展正演变为产业链与创新链错综交汇的链网结构,仅靠描绘产业发展结果已不足以精准判别产业发展态势。以双链视角构建产业发展态势“双维-8核心要素-16度”分析框架,有效地解释了产业发展态势理论内核。基于此,产业链维度核心要素提炼为供应链、企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创新链维度提炼核心要素为创新要素、创新产出、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

关键词:双链叠加;产业发展态势;评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01

0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速使得产业竞争和发展已转变为产业链的竞争和发展,并对产业领域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大、更广。而这一问题在过去被明显忽视,常采用静态方法定义产业竞争格局。当前在全球产业链格局重塑和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外部风险的影响下,产业链思想成为指导产业实践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现实需要更是指出产业链发展的动力离不开创新链有效支撑,推动产业链迈向高质量步伐的有效手段是部署创新链。可见,产业发展正演变为产业链与创新链错综交汇的链网结构,这已成为现实图景,仅靠描绘产业发展结果已不足以精准判别产业发展态势。

“投入产出”思想的局限使得已有产业发展态势研究仅能呈现产业发展结果,未能打开产业发展态势的“黑箱”,决定产业发展的结构逻辑未溯源至本质,精准刻画产业发展态势工作仍有欠缺。而实践表明“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视角为打开产业发展态势“黑箱”提供可能,但从当前研究来看并未有明确的理论解释,这也正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双链视角构建产业发展态势“双维-8核心要素-16度”分析框架,有效地解释了产业发展态势的理论内核。

1 文献回顾

产业发展态势主流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框架。

一是“分析对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框架。分析对象一般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归纳或对比分析;在发现问题阶段,对产业发展当前面临主要问题、瓶颈或困境进行归纳,并进一步分析成因,为问题解决提供潜在方向;最后,综合提出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系统性解决途径或对策建议。二是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分析。刘春学、屈秋实使用DEA模型对中国26省市有色金属产业链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给出评价。于志强基于两阶段DEA模型对光伏企业进行评价,发现存在轻技术、重规模的产业发展模式。经济学视角的产业发展态势研究基本思路主要局限于验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产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评价有所忽视。三是基于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多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从而发现知识和技术的前沿动态。

现有研究贡献了产业发展态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三种视角,并进一步解释了每种途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但产业本质上是由不同技术、生产和环节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系列链条,其发展具有一定复杂性,技术创新活动也开始跨越企业组织边界向产业链拓展,当前产业发展正处于产业链和创新链螺旋式推进的进程中。因此挪用“投入产出”思想解释新时期产业发展态势已不适用,转变研究思路亟须打开产业发展态势的“黑箱”,并对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动态评价和综合监测,从而为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2 基于双链叠加的产业发展态势分析框架

“产业链+创新链”视角为打开产业发展态势的“黑箱”提供可能。双链叠加提供了一个更准确切入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的视角,可以从产业发展的结构逻辑出发,在要素层面、区位层面、技术层面、竞争层面、优势层面对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精准刻画,弥补以往对产业发展态势整体性把握不足的缺陷。基于此,本文从产业链和创新链两个维度入手,提炼核心要素建立产业发展态势分析框架,以解释产业发展态势的结构逻辑,为打开其内部“黑箱”提供理论依据。

2.1 产业链维度核心要素

产业链维度的核心要素提炼为供应链、企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4个方面,依据如下几点:

(1)供应链稳定是产业链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市场竞争、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产业链战略目标趋向追求效率提升以及最大程度促进专业化分工,每一条产业链均有特定供应商来源,但也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逆全球化潮流日益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问题。相比之下,构建本地产业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有助于锻铸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供应链安全已上升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目标。生产原材料和重要零部件持续供给是产业链平稳运行的关键,因此考察供应链可以从关键原材料供应度和主要零部件供应入手。

(2)作为产业链的组织形式,企业链是同一产业链中企业形成的关系链条,产业链能够按照生产流程进行“节点”的划分,“节点”指的便是企业。不同节点企业依照协作关系形成不同企业链,既定产业链存在多条企业链,“打造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培育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链”。通常地,同一产业链关键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而成员企业则较低。此外,产业链会呈现企业定向地理或节点集聚的特征,从而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推力,产业链集聚特征有利于劳动生产率、资源要素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的各环节集聚程度越相似,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效果越好。相应地,企业链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從域内企业发展度和域内企业集聚度进行量化。

(3)价值链代表产业链价值属性,是产业链的一种形式,引领产业链形成和发展。产业链形成动因是实现产业价值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最终结果是产生利润,其体现产业链的价值所在。从价值链角度看待产业链,能够清晰对比产业链各环节增值能力和增值潜力,识别产业链“战略控制点”和关键资源,其优势环节便是产业链发展内在驱动力所在。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反映了价值创造和转移,决定产业链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具体地,产业竞争优势度和产业价值占有度是衡量价值链的重要指标。

(4)产业生态环境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培育、资助、帮扶和保护功能,也能聚集企业、共享资源、克服外部效应带动产业联动发展。如2009年财政部颁布的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2011年能源局出台的电价补贴政策(FIT),2015年能源局出台“领跑者”项目,加大推动了国内光伏产业技术从追赶到超越世界的领先地位。随着产业生态系统思想和产业绿色发展内涵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资源分布规律,以所处区位条件为前提,因地制宜地指导和组织各类生产活动。可见,产业链的生态链水平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度和自然环境友好度两个方面进行。

2.2 创新链维度核心要素

基于过程性视角从创新链维度提炼核心要素为创新要素、创新产出、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依据如下几点:

(1)创新要素是产业创新活力持续保障的关键。尽管创新要素的分类并为做到统一,但基本认为包含人才、资本和技术。自熊彼特开始,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发人力资本、研发经费等要素不断投入是创新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知识、技术创新并获取创新绩效的重要方式。除有形要素外,知识和技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通过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要素对有形创新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生产率,是驱动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知识和技术不仅代表着对产业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更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挖掘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引擎。基于上述分析,创新要素这一核心要素可以从创新要素投入度和创新知识积累度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2)创新产出反映了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由投入转向产出所获得的综合收益和创新效率。创新成果一方面体现为产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类直接产出,产权效益主要指产业创新过程中对申请专利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反映了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此外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也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由此,分析创新链的创新产出这一核心要素可以从创新绩效产出度和创新成果转化度着手。

(3)创新平台作为产业创新活动的辅助角色,能够加快知识、信息、资金在创新主体间转移和扩散,提高创新活动运作效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创新产出。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新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单单依靠自身内部研发难以实现创新需要的知识变革,需要增强与其他主体的研发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边界之外的知识源,获取各类异质性知识。创新平台体现在高效衔接科技成果与市场,以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机构形式存在等,主要在创新集群网络中扮演“媒介”“知识传播者”“综合服务商”三种角色。衡量创新平台这一核心要素具体可以对创新网络关联度和创新平台建设度加以量化。

(4)创新环境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对资源和要素的整合产生扩散效应,是产业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温床”。近年来,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后发国家企业在市场上存在需求不足、资源积累与掌控不足的弊端需要获得一定外部支持进行战略追赶。实证研究表明创新政策和环境对创新绩效有着不可忽视作用。综上,分析创新环境这一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创新政策支持度和社会创新环境支持度两个方面。

3 结论

双链叠加视角有效地解释了产业发展态势的结构逻辑。随着产业动态演化和产业技术升级过程的交互作用,新时期产业发展已明显呈现产业链和创新链螺旋式推进的特征。产业链具备整合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重塑产业链结构关系实现价值创造和产业创新的目标。产业链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创新链,通过科技资源赋能推动产业链优化、转型和升级。因此产业链是产业发展根本竞争优势所在,创新链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共同决定产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双链叠加视角不仅在理论上完善了产业发展态势的理论解释,也回应了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实践需求。基于双链视角的产业发展态势分析框架对于产业成长全景全面监测、链上资源和要素高效配置以及地区产业引育和扶持具备较强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为华,賀正楚,潘红玉,等.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4):6775.

[2]刘雯,马晓辉,刘武,等.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11):186192.

[3]王姣,杨文静,叶丹,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7,34(12):10571061.

[4]吴雪.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态势、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07):19.

[5]刘春学,屈秋实.基于网络DEA模型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2015,24(S2):4044.

[6]于志强.基于两系统DEA的光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37(05):3739.

[7]付继光,李银锁.由专利申请态势看金刚石产业发展[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8,38(05):8792.

[8]周雷,李辉,杨萍,等.基于专利信息的稀土产业全球发展及竞争态势分析[J].稀土,2021,42(02):136148.

[9]吴江文,姚惠.国家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出版,2021,(22):4247.

[10]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方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9,(01):3743.

[11]徐玉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J].红旗文稿,2021,(10):3032.

[12]付保宗.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亟待破解的堵点和断点[J].经济纵横,2022,(03):3946+137.

[13]侯立军,顾立人.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角色定位[J].现代管理科学,2008,(12):7475+93.

[14]高伟凯,徐力行,魏伟,等.中国产业链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江苏社会科学,2010,(02):8088.

[15]杜长征.产业链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J].企业管理,2017,(04):113115.

[16]王恒田,杨晓龙.中国光伏产业创新效率测评及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03):4957.

[17]张晶.产业生态系统定性与定量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6,32(12):6568.

[18]李佳,王丽丽,王欢明,等.不同经济發展水平下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政策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7):5258.

[19]郭秀强,孙延明.基于优先级层次熵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J].工业工程,2020,23(05):124131+139.

[20]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511.

[21]张华平.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灰关联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3):6165.

[22]俞立平,邱栋,彭长生,等.产业创新速度、要素投入与创新成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10):8394.

[23]李美桂,夏凡,付瑶,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探索——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8):126133.

[24]王磊,谭清美,陆菲菲,等.产业创新平台发展回顾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7):154160.

[25]侯国栋,毕钰洁.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167172.

[26]郭元源,贺易宁,程聪,等.集群中科技中介角色演变与网络结构互动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9,37(03):450461.

[27]王郁蓉,师萍.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04):5255.

[28]李爱玲.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产出作用效果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6):185188.

猜你喜欢
评估
每日十分钟 聚焦日常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收养后回访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PREVI Isola自动化微生物接种仪性能评估
风险评估
评估依据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鉴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