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析

2023-10-30 02:04崔海滨商学哲陈晔许雁萍袁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教育教学思想政治

崔海滨 商学哲 陈晔 许雁萍 袁芬

摘 要:青年大学生要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将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能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提升其法治素养,又能有效地增强其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努力将法治文化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将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关键词:法治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70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好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青年寄予厚望,他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广大青年大学生应当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法治思维,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途径。

1 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性

1.1 法治文化的含义

许多法学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法治文化进行过探讨,但是法治文化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目前法学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一般认为,法治文化是指体现法治的精神、理念、原则、制度、运作实践、生活方式,包含正义、公平、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高尚价值在内的优秀法律文化,它是与传统人治文化相对立而存在的现代进步文化形态。法治文化作为现代文明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其内容应当包括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为方式、法治器物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其中,法治精神是法治意识、法治心理等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形式,法治制度是法治文化在客观方面表现出的制度承载形式,法治行为方式是社会主体对待法治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法治器物是彰显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1.2 法治文化的作用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形成法治社会,需要人民群众相信法律、信仰法治。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法治成为全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培养人民信仰法治、形成法治思维方面,具有培根铸魂的決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整套思想、制度和行为的总和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例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写入全会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共中央于2020年年底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和2021年年初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都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1.3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应该直面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利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普遍较高的整体优势,勇于担当、勇挑重担,积极进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新时代的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按照“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法治文化理念、追求法治文化的价值导向,要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全程、各方面,全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高校应当按照2021年4月5日由新华社刊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2 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况

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文化素养,大力提升高校的法治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总共6门课。在这6门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只不过融入的角度、内容会有所不同。囿于篇幅所限,下面仅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2 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探讨

现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分为绪论和六章,分别是总论篇、人生篇、理想篇、精神篇、价值篇、道德篇、法治篇,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于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第六章又分为四节。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本章的基本线索与结构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将法治文化融入进去,从而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素养。例如第一节在讲述法律法治的概念时,可以引用下面的话,“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这句简短的话,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法律法治的基本内涵,闪耀着法治文化的价值与光辉。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先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准绳的词源与引申义,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法律就是指引、评价、预测、教育人们行为的标准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必须要遵守、执行,否则会受到惩罚。按照法律这个标准、规矩、准绳去实施日常行为就是守法,不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事情就有可能违法。学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想到这一点就能逐渐形成法治思维,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比如,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际上讲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所以法治文化可以融入第二节的全部教学过程当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到的十一个坚持,这十一个坚持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容。例如一至三个坚持分别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回答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这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方向问题。再比如,习近平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程各方面,体现了习近平“德法合治”的法治文化观,这是对“礼法并用”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節“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处处体现着法治文化的内容和要求。遵法是法治文化与法治建设的首要要求。遵法就是要尊重法律、信仰法治,在生活中遇到涉及法律的问题不是想着去找关系、靠人情去办事情,而是想着靠法律去解决问题、相信法律、法治能够解决问题,这体现的就是法治意识、法治态度、法治精神,这就是法治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就要有效地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逐渐形成依靠法律、运用法律去思考问题、协调关系和解决纠纷的思维模式,树立起法律至上、权利保障、公平正义、程序正当、权力制约等方面的观念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治是基础,但是要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还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学法、守法、用法。一个没有法律知识的人不可能具备必要的法治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自觉依靠法律和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纠纷,所以学习法律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应当向大学生强调学习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法律课堂教学与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等方式增加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除了遵法、学法,还要养成守法习惯。守法就是自觉遵守法律,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坚守法律的底线,不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例如伪造证件、开车闯红灯、诽谤侮辱他人、代替他人考试、偷税、逃税、漏税、盗窃、诈骗、抢夺、骚扰、猥亵、强奸等。用法就是在遵法、学法、守法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例如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依法运用仲裁、诉讼等方式去救济自己的权利。

3 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维度

除了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法治文化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将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

3.1 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法治文化教育的内容。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法治文化素养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重要性。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这一公共课程,没有条件的高校也应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向大学生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讲座,以便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文化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

3.2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宪法规定,积极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高校通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等活动和升国旗、奏唱国歌等仪式仪礼,将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牢固输送到大学生的心中,增进大学生对宪法的尊崇和信仰。

3.3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宣传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法治栏目,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本校法治文化的宣传工作。高校应当积极推动本校的法治文化数字化建设,可以在本校手机客户端、微信企业公众号上设置本校“智慧法治”平台,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的设计拍摄活动,作为长期化、常态化开展法治文化教育的形式之一。高校还可以在元旦、教师节、国庆节以及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等特定的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相应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

3.4 开展法治文化日常实践活动

法治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工作,将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近两年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模仿某交通肇事案例,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肇事的司机、受伤的行人,以及处理交通事故的交警,让学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深入探讨肇事司机可能受到的法律处罚与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就是最大的规矩,依照法律去办事就是法治;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发生劳动纠纷后,按照协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不同的法律程序去救济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至上、权力保障、程序正当的法治精神;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法治建设有我”“我爱中国宪法”“我是中国公民”“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为题材的征文、演讲、绘画等比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对法治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前往曲阜市法院旁听法庭审判,帮助学生从法治精神、法治制度、法治行为方式、法治器物等几个方面更完整的理解法治文化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等。

3.5 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普法工作

当前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在学校里开展了普法工作,尤其是注意对《民法典》的宣传,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学校在开展普法工作时,往往是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比如贴一张关于《民法典》很重要的海报、抬一个庆祝《民法典》颁布的宣传栏、请法律专家作一场关于法律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等。这种偷梁换柱、蜻蜓点水式的普法工作往往实际效果很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还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比如,不了解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区别,不了解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在哪里?不清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区别是什么?要提高普法工作的时效性,高校就应当在开展普法工作时把法治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要通过普法使学生明白,任何社会主体无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是什么,都必须要尊重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行使相应的权利或权力,去履行相应的义务或职责,如果违法了就会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在此基础上向学生系统普及不同社会主体的性质、定位以及相应区别,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个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人不能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吴双远.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J].当代广西,2021,(07):910.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01).

[4]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4(01).

[5]李林.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的“四位一体”法治发展格局[J].法治现代化研究,2021,(01).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教育教学思想政治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