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及实践要求

2023-10-30 02:04李云霄张鹏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治理

李云霄 张鹏

摘 要: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思想资源,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民本思想作为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来源,蕴藏着民为邦本、顺应民心、改善民生、富国富民等国家治理的智慧,在当今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仍熠熠生辉。本文聚焦民本思想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从梳理与阐释民本思想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出发,基于逻辑、道德、社会、政治四个维度,探索性地阐释民本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并由此得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要求,即思想上应坚守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在原则上贯彻德治教化的治理思想,从而在行动上实现社会自治。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民本思想;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69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基本政治思想之一。在今天,其蕴藏着的丰富内涵仍为社会治理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不竭的文化资源。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今天,探索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于找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从逻辑、道德、社会、政治四个维度将民本思想之精华融入现代国家社会治理实践,进而诠释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坚实稳固的文化基础和现实环境。

1 民本思想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

1.1 民本思想的主要维度

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朝代的更迭和历史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今天,民本思想经过西方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价值观念的融合,结合中国现实的发展实践经验,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迸发出新的时代内涵,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

1.1.1 以民为中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历史记忆,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中。在中国历史中,无论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是国家政权的更替,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根本。映射到今天,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为了支持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与人民群众一道迈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1.1.2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传统,孟子将改善民生作为其仁政思想的核心,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唐太宗关注民生疾苦,强调“无为而治,德之上也”。除此之外,张居正、黄宗羲、唐甄等众多思想家也提出要重民生,实施有利于民生的政治与经济政策。在今天,民生仍然是获得民心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的多项社会问题,党中央始终坚持办实事、出实效,让惠民政策能够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让人民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1.1.3 富民、利民

富民、利民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国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荀子认为想要富国先要富民;贾谊认为施行仁政必须以利民、富民为出发点;王符的《潜夫论》中蕴含着“为民爱日”的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惠民政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脱贫攻坚,给人民带来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政策,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

1.2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届六中全會都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其核心内涵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发展,也是新时期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对象。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立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和急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之上,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产生新的社会治理理路。有学者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仅只是一个‘一核多方连接存在的工具性共同体,而是一个具有情感、文化和心理认同在内的价值性共同体”。还有人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应当包括治理主体的伦理意蕴、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等应有之义。

2 民本思想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2.1 逻辑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根基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基。以民为本作为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今天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的历史文化基因。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历久弥新,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以人为本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着根本作用。首先,体现在对人民的尊重。人民作为国家与社会构成的根本,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体现在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都人格平等、权利平等,必须坚持成员的协同治理。专家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运用者与传播者,在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的力量更大,但这不意味着专家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因此必须反对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精英独裁治理。最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代社会治理朝着数字化、机械化、算法化的方向发展,这的确有利于治理模式的科学化与制度化,提高社会的治理效能。但这种技治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人的行为逐渐在算法之下固化,价值情感被消磨,反而阻碍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与良好发展。

2.2 道德价值:建立公共道德规范是关键

建立公共道德规范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在民本思想中,对道德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统治者的身上,要求统治者发挥内心的仁德,亲爱于民,从而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但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这一要求被下放到共同体的各个成员的道德意志上,目的在于塑造民众的美德,提高民众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品行修养,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民众的道德素质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共同体中的成员的社会背景、个人成长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也不同。民本思想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而言,一方面是为了让社会治理共同体影响公众的道德素养,促进公众将道德理念转化为潜移默化的道德行为,最终让“公众养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自我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致使自身完成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换”;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与培养公众的向善向美的意识,增强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意愿,从而提高对社会治理问题的自我认知,自觉把民本思想的价值理念贯穿到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形成知行合一行事风格,最终产生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的治理效果。

2.3 社会价值:坚持社会自治是必然要求

坚持社会自治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无为而治,德之上也”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政策,是对民生疾苦和社会安定的关注与维护,也是其民本思想中的主要思想之一。这一思想的内涵是从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延伸出来的,强调治国要“清静”,减少对社会的政治干预。“无为而治”思想在今天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上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治理格局中,政党、政府、社会、公众都占有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公众和他们形成的组织是社会治理共同體的主体,党委和政府主要起“领导”和“担责”的作用。如果党政主体进行过多干预,就会导致社会治理主体的自治空间缩小,不仅减少公众参与自治的机会,还打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往往会将村民自治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及其他自治组织作为行政单位来领导管理,导致治理共同体的“行政化”,最后形成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内的干部“官僚化”和居民的“去责任化”,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因此,减少对社会的政治干预对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无为而治是实现理想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手段。

2.4 政治价值:实现富国富民的政治目标是归宿

实现富国富民的政治目标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归宿。实现富国富民的政治目标必须坚持富民、利民、厚民的民本思想。富民利民厚民作为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在民本思想的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也具有深刻内涵:首先,利民是富民思想的出发点,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落脚点。社会治理必须将视线重点放在利民政策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利民的角度出发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其次,富民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的,富民思想在社会治理中体现在共同富裕的实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治理发展的基本目标,认为“建构‘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为了能够使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更足,使‘共同富裕变为各族群众‘真实可感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因此,富民也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目的。最后,厚民是富民思想的总纲,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要规则,涉及的是社会资源分配问题。“薄身厚民”是厚民思想的必然要求。在同一共同体中,它的共同财富是有限的,如果发生贪污腐败问题,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不仅会导致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部秩序的破坏,还会导致社会治理效能降低。

3 民本思想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要求

3.1 思想上,注重社会治理的实效化

思想上,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注重社会治理的实效化。今天的人民群众摒弃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糟粕,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已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的个人及由此合作形成的共同体,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底线逻辑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想要构建完备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高社会治理的实效性,让人民过上自己所期待的生活,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事实导向。

首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社会治理过程的第一步。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以人民需求为着力点,及时发现并深入思考出现的问题,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在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找到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解决方法。

其次,必须坚持事实导向。因为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整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建设者而非旁观者,想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在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和困境。如果不深入实际情况,仅仅套用治理模板,很容易造成形式与实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以事实为导向是保证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顺利进行的重要策略。

3.2 原则上,发挥公共道德规范的教化功能

原则上,以公共道德规范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想要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发挥道德的“德治教化”功能。这需要政府构建主流的道德规范、健全“德治”的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手段维护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方面,培养“积极公民”。以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引导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和监督,使每个公民平等、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及日常事务,让社会治理在符合道德衡定的原则下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建立社会治理规则体系。道德约束的范畴通常大于法律范围,一般包括思想、认识、行为、后果等。想要建立一个组织—群体—个体的多级规则体系,就要使各层级达成契约,形成共识,建立统一的道德规范,例如市民公约、乡约村规等,让组织、群体、个人之前相互监督、自我约束,确保社会成员的社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培育并选出其优秀成员成为道德示范者,以便影响更多的成员自觉规范道德行为,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与运作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3.3 行动上,坚持社会自治,激发治理主体的动力

行动上,坚持社会自治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治理主体的动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是“自治”,归根到底是要广大人民的自觉参与,激发“内生源动力”。首先,要严格规范共同体内部的治理机制,发展并完善民主机制,维护成员的参与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通过对共同体内部人事、财政开支、重大事项等工作的公开透明达到组织内部监督的目的;然后通过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外在力量实现共同体的“他律”,进一步提高共同体的公信力,实现自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建立主体参与激励机制,激发“自治”活力。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自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召开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锻炼成员的民主决策与监督能力,实现自治的有效回应。最后,合理分配共同体内部的权力组织结构,建立理事会、委员会、议事会等机构,并发挥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既要避免这类机构在组织人事、财务或其他重大决策上的权力过大,导致个人的合法权利被剥夺;也要保障机构的合法权力运作,避免个人权力膨胀导致机构“形同虚设”。

4 结语

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众多主體依据一定的原则、目标,形成具有关联意义的社会群体,以回应当代社会治理的各类现实问题,更强调主体的自觉性与多元性。发挥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借鉴当代社会治理的思想元素,是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现代国家的有利因素。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共同体治理,将政府、社会、公众间产生互动与交流,激发社会群体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追求,是解决政府过度干预、社会参与意识淡薄、民众专注自利等问题的关键。挖掘民本思想的积极内涵,强化文化的柔性力量,形成稳定的社会治理范式,塑造政治与民众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1(03):5965.

[2]黄意武,许志敏.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及策略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09):125132.

[3]余卫东,柳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伦理之维[J].江汉论坛,2022,(07):6772.

[4]汤媛.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之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长白学刊,2022,(06):146152.

[5]王春光.社会治理“共同体化”的日常生活实践机制和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1,(04):110.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治理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影视语言与政治思想在微电影中的体现与应用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