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展望

2023-10-30 22:25何微微贾仓仓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9期

何微微 贾仓仓

摘 要:本文以2010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论文为样本数据,运用Citespace计量软件可视化呈现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阐释相关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整体呈周期性波动趋势,研究力量相对分散且合作网络效应整体偏弱。已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和培养模式、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经济学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未来深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或将集中于三个方向:“一带一路”经济学创立发展与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双一流”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经济学人才培养;文献计量;关键词共现;热点主题;研究前沿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43

0 引言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党和国家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研究经济学人才培养领域的文献,对于科学地揭示相关研究动态、启发未来研究、指导未来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学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鲜少有学者运用科学的计量软件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鉴于此,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视化呈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进一步展示相关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情况,据此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指导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将2010年以来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选取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关键词语设定如下:主题OR篇名=(经济学+金融+财经+贸易+经贸+保险+投资+财政+商科+经管)*人才培养。在此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检索文献中的综述性研究、书评、访谈、征文、会议评述、无作者等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996篇。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综述性研究的主观随意性,还能够客观地对研究热点结构、规律及分布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设置年度切片时长为1年,阈值取前50,通过软件自带的词频分析、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线视图、时区视图、热点词突现分析等功能对导入的文献数据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呈现2010-2021年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热点、中心议题、演进路径以及前沿趋势。

2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文献的现状特征

2.1 年度发文趋势分析

为了整体把握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动情况,本文对检索所得的996篇文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经济学人才培养相关研究领域的中文文献数量总体呈周期性波动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研究呈现小幅波动趋势,一般是国家一个新的政策的出台或是一个新的命题提出,在之后的2~3年里相关的研究会呈增长态势,再缓慢回落,如此往复。例如,2010年是我国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学者围绕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主题展开了大量研究。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围绕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命题,学者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此后,国家提出新商科概念,由此掀起了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

2.2 高产作者以及作者合著情况

识别高产作者,并对其发表的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Author),对2010-2021年的文献以1年为1个时间跨度进行切片,阈值为默认设定Top N=50、Top N%=10%,前中后3个时间段c、cc、ccv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4,3,20),得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从发文数量来看(见表1),发文数量超过5篇的作者有4人,其他作者发文数量则相对偏少。

从作者合著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合作网络效应整体偏弱,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合著网络的学者主要是侯永峰、吴爱华、郝杰3位学者,以及黄卓、程其练、周美芳3位学者,樊丽明与刘小兵、周建松与郭福春2人之间存在简单合作。可以看出,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作者合著网络总体大多呈点状分布,作者群中深入、连贯的研究氛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学者互动相对较少。因此,高水平、广泛性、持续性的研究合作体系有待形成。

3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频共现

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2010-2021年的文献数据,将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Key Word),设置寻径网络、修剪切片网及修建合并网3种网络裁剪方法,其他参数不变,得到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其中,关键节点421个(N=421),关键路径302个(E=302)。由图3可以看出,在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关键词“人才培养”的节点最大。其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一带一路”等关键词的中心特征也较为明显。这些关键词周围的连线,进一步汇集了学科建设、专任教师队伍、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热点关键词,直观地展示了该领域热点主题之间的内部关联。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剔除与研究主题明显无关的关键词,并对同类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最终得到频次为5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汇总成表2。在频次≥5的关键词中,中介中心性大于0.1(大于0.1的为关键节点)的关键词节点分别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新商科、产教融合等。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一带一路”、新商科、教学改革等宏观研究视角,也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微观研究视角,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态势。从研究内容来看,既包括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顶层设计内容,又涉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等具体实践机制和路径,辐射内容较为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产业分工、贸易格局及全球化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大量传统职业消失,职业迭代加速,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透过劳动力市场变化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7月,国务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应重视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管理、法律等横向复合型人才。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至此,对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新、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人才,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推进经济学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研究的时间序列来看,2019年出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人工智能、新商科等,说明人工智能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已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可以预见,经济学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3.2 关键词聚类

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借助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本文进一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通过对主要聚类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将2010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聚焦点划分为以下三个研究主题。

(1)主题一: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和培养模式。该研究主题汇集了财经类高校、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创新能力等代表性关键词。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是实现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重要路径。

(2)主题二: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该研究主题汇集了学科建设、创新机制、培养途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质量需求、应用型人才等核心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浪潮汹涌而至,对传统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校经济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3)主题三:经济学学科建设。该研究主题汇集了“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学科建设、教学实践体系、本科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人工智能、融合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等核心关键词。

4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路径与前沿展望

4.1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突发性处理”,选择与前节主题分布相同的系统参数,得到如图谱(见图4)。从时间线来看,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国家的实践改革步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2010-2015年期间,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同时注重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及领军人才培养。2016-2018年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体现了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产教融合的思想。2019年以来,“人工智能”“新商科”等关键词突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图4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突现图谱

4.2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前沿展望

根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突现图谱,未来有关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带一路”经济学创立发展与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近年来,“一带一路”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但绝大多数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学科设置与专业研究人员,无法支撑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关于这一新兴学科该如何建设、如何依托该学科培养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等存在不同看法,有待全方面、系统化探讨。

(2)“双一流”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尚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急需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3)新商科背景下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现路径。目前,学术界有关复合型经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讨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者认为,应在教育理念、体系、体制、方式、评价等方面对传统商科教育进行彻底变革,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复合知识、聚合能力、整合思维的复合型财经人才。随着新商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将成为亟待加强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董欢,段维,孙瑜琪,等.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基于2008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415+173.

[2]陈伟光,黄亮雄,程永林,等.“一带一路”经济学创立及其诸多向度[J].改革,2017,(02):516.

[3]徐飞.应对新财经新趋势需着力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N].每日经济新闻,202007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