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干预对抑郁症患儿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3-10-31 04:22刘利娟赵思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亲子条目家属

张 蕾 刘利娟 何 静 钟 莹 张 婷 何 燕 赵思旖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 610036 E-mail:Zl13880712276@163.com △通信作者 E-mail:zhaosiyi8876@163.com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认知、行为、生理、心理等通常会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人类健康[1-2]。患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阶段,且患儿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更容易患抑郁障碍。相关研究表明[3],10~12岁患儿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1%,且近年来患儿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患儿因思维不成熟、情感体验不深刻,表达较简单,抑郁症的表现较成人更明显,在心理上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恶劣,自卑感及无助感较强,会逐渐产生自杀观念;在行为上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经常哭泣、思维、语言迟缓,还会产生冲动攻击行为,不听从父母管教、经常性对抗父母等行为,不仅给父母造成困扰,还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及生活质量[4-5]。因此,对抑郁症患儿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至关重要。既往临床对抑郁症患儿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而通常缺乏对患儿心理方面的关注。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向心理、社会的转变,医务工作者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抑郁症患儿的影响,从而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患儿心理问题的临床干预[6]。国外相关研究表明[7],心理干预对患儿抑郁症的改善效果显著。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目前临床提出的心理干预方式主要有认知行为干预、人际关系干预、家庭干预等[8]。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属于人际关系干预的范畴,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是依据一般患儿习得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预方法,近年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适用范围较广,包括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等注意缺陷综合征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在实践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9]。欧阳茜[10]等人对孤独症患儿施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能修复和增进孤独症患儿的亲子互动,这为推动孤独症患儿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张红静[11]等人对45例孤独症患儿施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结果显示干预后患儿的核心症状较干预前明显改善,患儿的语言、行为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均不同程度提高。该疗法注重患儿适应性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训练中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使患儿能够在不同情镜中应用社会技能,促进患儿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及建立长久人际关系的能力。目前,人际关系发展疗法在抑郁症患儿中的相关应用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人际关系发展疗法应用于患儿抑郁症的临床干预,并观察其对患儿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9年1月-2022年1月某院收治的抑郁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依据患儿及青少年抑郁诊断指南[12]确诊为抑郁障碍;②年龄在8~13岁;③视听说能力正常;④患儿家长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⑤至少有1位家长可以全程参与干预过程。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③患有基因疾病者;④患者严重躯体发育障碍症者;⑤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依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儿,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女(25/35)例;年龄8~13(10.60±1.33)岁;研究组男/女(27/33)例;年龄8~13(10.23±1.39)岁。对照组在先,研究组在后。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儿常规临床照护:首先于患儿入院后给予其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状态,对于存在消极意念的患儿要重点巡视,并加强对病房的夜间、午睡及交接班等时间点的安全巡视;向家属交代病情,获取家属的协助及配合,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安全防范工作,同时做好患儿的饮食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该疗法训练课程共包括6个级别,每个级别分为4个部分,共24个部分,每部分均由训练重点不同的游戏组成。6个级别的训练内容分别是:①情感调试;②将第一级别中不同训练元素进行整合;③分享内在经验、想象及想法;④关注、了解和重视内在经验;⑤将孩子的互动从结构化限制中解放出来;⑥由精神疾病专业人员因人而异设计独特进展方式。该疗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患儿分享互动的动机和经验分享的技能,各个环节活动都需要患儿家长的参与和引导配合,同时要求家长掌握训练方式,其次指导家长准备家庭训练环境;接着依据患儿训练目标及经验分享互动目标设计患儿的日常训练活动,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逐渐融入家庭训练中,由家长和患儿在家训练,逐渐将活动指导任务移交给家长,逐步要求患儿担负起更多维护互动的责任;当患儿能完成基本的游戏任务时可创造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对象互动、沟通,进一步提高其社交技能,在自然的情境中逐步培养患儿自然应对社会交往中问题的能力,使患儿体验社交的乐趣,激发社会交往的动机。训练时间为每周5天,每天4个小时,共训练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情绪状态:干预前后以患儿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13]、患儿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14]评价两组患儿的情绪状态。DSRSC量表共包含18个条目,均采用0~2分3级评分法计分,总分3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抑郁情绪越严重;SCARED量表共41个条目,采用0~2分3级评分法计分,总分8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焦虑情绪越严重。②社会功能:干预前后采用Weiss功能性缺陷程度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15]评价两组患儿的社会功能情况,该量表包括6个功能领域,分别是家庭(10个条目)、学习和学校(10个条目)、生活技能(10个条目)、自我观念(3个条目)、社会活动(7个条目)和冒险活动(10个条目),共50个条目,所有条目均计为0~3分,总分0~15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的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③亲子互动情况:干预前后采用亲子双向互动编码表(DCS)[16]评价两组的亲子互动情况,该量表从协调、交流、亲子角色、情绪表达、反应性/敏感性、紧张/放松、情绪、愉悦感8个方面进行评估,各维度采用各维度采用7点计分,1分代表非常低,7分代表非常高,得分越高表示亲子互动质量越高。④生活质量:干预前后应用患儿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17]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8个条目)、社会功能(5个条目)、情感功能(5个条目)、角色功能(5个条目)4个维度,共23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0~4分5级评分法,总分0~92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⑤家属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对干预的满意度,总分100分,70分以下为不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高于90分为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情绪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DSRSC、SCAR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各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庭、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上述各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亲子互动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协调、交流、亲子角色、情绪表达、反应性/敏感性、紧张/放松、情绪、愉悦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上述各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亲子互动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2.5 两组患儿家属干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的干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患者通常表现为心境低落、闷闷不乐甚至悲痛欲绝,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18-19]。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不可能出现抑郁障碍,70年代以后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有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20]。且有研究表明[21],大多数抑郁患者的首次发作是在青少年时期。沈彦[22]等人对重庆市42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9%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抑郁情绪,且男性中5.6%儿童青少年存在抑郁情绪,高于女性的2.6%。徐改玲[23]研究组对河南省某中心小学进行儿童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发生状况调查及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焦虑、抑郁障碍症状呈多趋向自然缓解,但症状严重程度较高者不易缓解,提示应在早期对抑郁儿童进行干预。刘小燕[24]、Katz[25]等人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儿因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心境低落、学习困难等表现,严重时甚至产生自杀想法和行动,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社交退缩是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危险因素。郑沁怡[26]等人研究表明,社交自我知觉较低的个体容易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交状况产生消极评价,觉得自己无法融入集体,无法找到值得信任的朋友并感觉自己被他人忽视,从而导致抑郁情绪问题的出现。穆立娟[27]等人研究发现,社交情绪异常儿童中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较高。因此,加强抑郁症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其社交情绪可能会对抑郁情绪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对抑郁症患儿施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DSRSC、SCARED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儿的情绪状态。分析原因,人际关系发展干预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可以让儿童充分体验快乐的情绪,通过家长引导式参与,使儿童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感受快乐,获取成功,并激发儿童的社交动机,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社交行为,消除其异常行为及情绪,从而对情绪状态起到正向积极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家庭、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能够改善儿童的社会功能。抑郁症儿童通常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是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会使儿童无法正确表达其需求和内心体验,从而导致社会交往障碍[28]。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根据儿童的不同行为特征确定具体改善的行为目标,以其能够完成的行为开始,逐渐引导其参与到情景活动中,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然后展开强化训练,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改善其社会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亲子互动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能够加强亲子互动,可能因为该疗法要求家属全程参与,家属的参及并引导能够增进彼此的互动,加强亲子互动;且该疗法从医院训练逐渐转移至家庭,能够为亲子间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亲子互动质量。结果进一步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能够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可能因为该疗法改善了儿童的情绪状态及社会功能,提高了亲子互动质量,能够缓解儿童的抑郁严重程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29]。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研究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该疗法能够促进儿童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家属的参与使其能够感受到自身反应性对儿童社交情感功能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人际关系发展干预对抑郁症儿童的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其情绪状态及社会功能缺陷,提高亲子互动质量及胜过质量,且家属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亲子条目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