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超长住院日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31 02:00陈英姿李爽爽毕晓洁陈超超郑雨薇
中国医院统计 2023年4期
关键词:转科住院日失血性

陈英姿 李爽爽 毕晓洁 陈超超 郑雨薇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病案室,317000 浙江 台州;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检验科,317000 浙江 台州

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被认为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预后[1-4]。有文献指出,超长住院日常与手术、医疗付费方式、患者疾病严重度、转科次数等因素有关[5]。超长住院日会造成死亡等不良预后,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6-8],目前已受国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在国内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且无明确的定义[9-10]。

提前预防患者术后出现超长住院日,对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减轻医疗负担意义重大。但目前关于该类患者在超长住院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通过调查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长情况,分析造成该类患者产生超长住院日的风险因素,为降低该病的超长住院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院经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共1 524例。排除数据不全(住院费用类别不明确)1例,含有I级严重的循环系统疾病192例,血液系统疾病89例,死亡41例,剩余有效病例1 201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住院次数、转科次数、发病日期、入院日期、出院日期、手术日期、临床症状、基础疾病、是否医院感染等基础信息。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住院时长超过第95百分位数定义为超长住院日[11]。并以此将患者分为常规住院组和超长住院组,分析患者术后产生超长住院日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定性指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超长住院日的独立危险因素,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对联合检测进行诊断价值评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住院日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1 201例,住院时长呈偏正态分布(正态性检验P<0.001),中位数17 d,第95百分位数29 d。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51~60岁患者占比最大(27.64%),女性61~70岁患者占比最大(9.08%),且年龄越大,住院日平均时长总体越长。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者按年龄分层的住院日情况

患者住院日集中在11~20 d(79.68%),其中住院日≥29 d的超长住院患者63例(5.25%)。见表2。

表2 住院日分布情况

2.2 常规住院组与超长住院组的指标比较

转科次数、发病到手术时长、并发医院感染、发热、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呼吸系统感染、腹膜炎在常规住院组与超长住院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长住院组转科次数较多;发病到手术时长较长;并发医院感染、发热、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呼吸系统感染、腹膜炎等症状比例较高。见表3。

表3 常规住院组与超长住院组的临床信息比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组间比较有意义的指标进行赋值(见表4),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科次数增多、发病到手术时长延长、并发失血性休克、并发医院感染是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出现超长住院日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5。

表4 变量赋值表

表5 发生超长住院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联合检测诊断超长住院日的价值

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17~0.936,P<0.001),转科次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27~0.786,P<0.001),发病到手术时长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747~0.893,P<0.001),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曲线下面积为0.567(95%CI:0.487~0.646,P=0.100),并发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561(95%CI:0.483~0.639,P=0.128)。对联合检测以最大约登指数(0.684)选取最佳临界值,即0.050时,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0,该联合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当转科次数≥2,发病到手术时长≥8 d,并发失血性休克、医院感染时,出现超长住院日的可能性最大。见图1。

图1 不同指标预测超长住院日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8.3 d,其中住院日≥29 d的超长住院患者占5.25%,超长住院组平均住院日高达36.7 d。因此,降低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超长住院日的发生是降低医院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12-13]。

本研究发现,当患者转科次数≥2次,发病到手术时长≥8 d,且并发失血性休克、医院感染时,出现超长住院日的可能性较大。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0,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本研究中,超长住院组患者平均转科次数为1.6次,当患者转科次数≥2次时,发生超长住院日的可能性较大。有文献报道[14-15],转科次数增加会导致超长住院日的发生。本研究中患者的转科主要发生在急诊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由于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疾病较危急,且乙肝肝硬化常伴发多个系统的疾病,治疗过程复杂,多次转科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疾病加重。同时,在转科过程中也容易因手续繁多、病案交接不及时或转入科室床位不充足等原因导致不必要的在院时间延长,这与刘文等[16]报道一致。因此,医院管理者应着重加强各科室的信息及人员交流,缩短转科对接时间,从而减少患者的无效等待时间。

超长住院组患者发病到手术时长平均达13.9 d,发病到手术时长≥8 d是术后发生超长住院日的影响因素。目前,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式不一,较多患者及家属更倾向于保守治疗[16-17]。但当疾病无好转、出现反复出血等情况后再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相比直接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长更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到手术时长能够降低患者超长住院日的发生。

并发失血性休克及医院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治愈难度,是患者发生超长住院日的影响因素。有文献报道[17],患者病情的严重度、预后情况、感染情况会延长住院时长。并发失血性休克是较危重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且患者出现的医院感染会直接导致加重患者感染程度。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治疗,缩短发病到手术时长,杜绝失血性休克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是缩短住院日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减少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减少转科次数,缩短发病到手术时长,减少并发失血性休克、医院感染的发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日,且联合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提前预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提早干预。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统计数据偏倚,有待各实验室进一步多中心、全面的研究并验证。

猜你喜欢
转科住院日失血性
内转科型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ICU转科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过渡期护理研究进展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多举措缩短平均住院日效果分析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在住院病人转科交接中的应用
173例儿科超长住院日患儿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ICU患者转科中的应用
某院1740例超长住院日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