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三预”体系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2023-11-02 04:53王秋英
中国德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 王秋英 贾 取

王秋英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简称学校心理“三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作,同时也是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职责。尤其近几年,中小学生频发的心理危机已经成为越来越不能忽视的挑战与事实,如何预防和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深圳是一座经济发展快速、创新氛围浓厚、以移民为主的城市,社会各种矛盾往往也会集中体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些年,深圳在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以学校为基础、全社会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学生心理危机的“三预”体系,创建了符合深圳本土特点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模式。

学生心理危机的“三预”具体指的是预防、预警和干预。其中预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或健康教育,构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学生的心理风险,并及时预警;干预是指以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干预和排除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联合政府各部门采取行动防止恶性事件发生。根据大量的研究个案可以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从来不是由单一原因或某一个因素引起的,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基本可以归纳为长期的风险因素累积加“扳机事件”共同引发。因此,防范学校心理危机,需要预防、预警和干预三项工作一起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工作:识别长期累积的风险因素,构建多维立体动静结合的心理筛查体系;细微入手觉察学生的异常信号,并启动预防干预流程;做好预防工作,增加个体的保护性因素,提高学生抗压力弹性;教师和家长不要制造“扳机事件”。

一、识别与干预:识别长期累积的风险因素,构建多维立体动静结合的心理筛查体系

在目前的学校心理筛查中,亟须构建的是心理量表的静态筛查、日常观察的动态筛查和一对一评估访谈的三级筛查体系。日常观察筛查的重要性在于,青少年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到这些风险因素并给予及时干预,就可以预防悲剧的发生。根据一线的大量经验,总结如下八种常见的长期风险因素。

1.家庭教养环境严重不良。例如,重组再婚再育的家庭结构、狭小逼仄的家庭居住环境、高风险的家庭教养方式(高期待高控制、简单粗暴、长期处于冷漠忽视的家庭氛围等)。我们要尤其关注那些经常承受冲突的家庭关系、独居或者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在悲剧个案中,具有这些特点的家庭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

2.身体有慢性疾病的,或者长期睡眠不足。

3.持续的负面重要事件。对一个孩子发生影响的持续重要事件很多,但基本规律是会导致一个孩子从无助到无望,然后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比方说学业期待高却长期经历着学业挫败、家庭经济下滑、二胎出生、发展受阻等等。

4.持续的人际关系压力。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些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包括抑郁症、网瘾、不上学的学生,往往都有过人际关系挫败的经历,有的甚至曾经遭受过欺凌。

5.生活的无意义感、无望感,生活内容单一。

6.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

7.强迫性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悲观型解释风格、个性偏执、容易生闷气,或者情绪易偏激不稳定等。

8.对生命有不正确的认知,如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认为生命可以重来。

这些风险因素具有很强的隐藏性,很难在课堂上被观察到,也很难通过问卷或心理量表识别出来,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定期家访,保持足够的敏感。学校应该对教师开展长期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技能。通过识别出那些长期累积的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因素,通过减轻压力,提供支持来实施精准干预,可以避免多数悲剧的发生。

二、预警:细微入手觉察异常信号,并启动预防干预流程

当生活中重要的负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带来的压力和感受因人而异,压力易感性是衡量一个人对环境中的应激源敏感程度的指标,其中包括是否是完美主义、自尊水平、个性特征、气质特点、解释风格等因素。以现实中往往被我们忽略的解释风格为例,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挫败事件,但是因为他们各自解释风格的不同,他们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他所遭遇到的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感受到的压力,持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往往有着更强的抗压力弹性。

当其压力易感性的指标不好的话,个体往往在经受到持续负性事件的时候就进入了压力状态,而当其进入到压力状态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比方说曾经很开朗,现在变得郁郁寡欢了;过去情绪是稳定平和的,现在情绪变得非常暴躁易怒;过去上课认真听讲的,现在上课基本上趴在桌子上睡觉;过去课间的时候很喜欢跟同学在一起打闹的,现在课间往往一个人待着;过去很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现在什么社团也不参加……当一个人有情绪和行为改变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已进入了压力状态。如果压力状态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持续恶化的话,这个人很可能就会进入到危机状态中。当个体进入到危急状态的时候他会发出各种各样预警的信息。

80%的危机者在采取、实施最极端的行为之前都曾经发出过预警信息,只不过很多时候没有被周围的人识别。例如,有的在采取极端的行为之前会把自己所有的心爱之物分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可能会在自己的作文或者周记中探讨生命的话题,有的可能会和父母讨论活着的意义等看起来很虚无的问题,有的微信头像风格突变,比如突然把头像变成全黑或全白色……这些都是危机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当时看起来非常微末,但如果教师和家长能敏感地察觉到,并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那么很可能这个生命就会被挽救。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格外注意小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观察儿童青少年的异常信号,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

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保密例外教育,重点建设学生朋辈心理社团,设立心理委员制度,这都是预警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一场危机即将发生的时候,最先知道的往往是他的同学和同伴,同学和同伴能否及时报告是关键环节之一。

三、预防:增加个体的保护性因素,提高学生抗压力弹性

当学生进入到压力状态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他的压力状态走向,这就是抗压力弹性,其中包括一个人的关系支持系统、个人爱好、压力释放的方式、有效应对困境的策略等等,也被称为保护性因素。这些因素如果状态良好,那么一个人哪怕遭受很大的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些压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保护性因素,提升抗压力弹性,是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部分。

1.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解释风格虽然呈现出自动化思维的特点,但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的,这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心理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促进学生构建积极的关系支持系统,提升心理弹性

关系系统既是风险因素,也可以成为保护性因素。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跨班级、跨年级的校园活动促进并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朋辈关系系统,家长应该在家庭中营造美好的家庭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温暖理解支持的师生关系。可以说,学生的关系越积极越多,心理风险越低,抗压力弹性越好。

3.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价值感

有研究者发现,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人检出抑郁倾向的概率远低于几乎没有兴趣爱好的人。[1]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和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他们的抗压力弹性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成就感和效能感的来源,应该允许一个学生在学业失败之后在球场上获得成就感,在画画和音乐中得到安慰。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允许他们发展多种多样的个人爱好,提升他们的抗压力弹性。

4.帮助学生拓宽压力释放的途径

生活中的很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个体是否拥有释放压力的渠道和方式也会影响极端事件会否发生。有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于我们遭遇到的压力有多大,重要的问题是有无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方式。成年人工作一天很辛苦很累,但是有很多释放压力的方式,正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今天的学生几乎没有释放压力的时间与空间,今天的孩子成长中允许他释放压力的方式太少,空间太小了。风险是随着压力一点点积累而形成的,如果学生能够拥有释放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他就能及时地化解压力,风险就不会形成。

5.提升学生应对困境的策略

心理危机发生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原有的应对方式解决不了新出现的问题了。这也是好学生比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容易遭遇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学生经历的失败比较少,应对失败的经验也很少,缺乏应对挫败困境的策略。笔者在做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感觉到遗憾——当困境发生的时候,本可以有很多策略解决这个困境的,结果一些孩子什么也不做,忍着受着,直到压力无法承受的那一天。而这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比较缺乏的部分。尽管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成功中长大,但孩子在成长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失败比我们预期的更多,来得更早,如何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提升学生应对困境的策略,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和家长不要制造“扳机事件”

“扳机事件”是指直接引发一场危机的事件。当一个学生处在压力状态时,恰巧发生了一个扳机事件,他可能不需要进入危机状态,直接就从压力状态引发了一场危机,这就是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无症状危机。当一场危机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而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联防联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应该是政府各个部门联防联控的立体防护体系,需要有卫健部门、公安部门以及社区的介入和干预。

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梳理了四大类最容易成为“扳机事件”的事件:第一类,直接引发个体自我价值被否定的事件。例如与手机、游戏账号相关的事件。对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手机、游戏账号往往是他的自我,所以剥夺他们的手机、注销游戏账号往往会使其感到自我价值被全面否定。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更加细致入微,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简单粗暴的方式极容易导致危机。第二类,直接引发“社死”的事件。例如,当隐私的事件被公开处分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学生感觉到自己社会性死亡。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秉着“隐私的事件应用隐私的方式处理”的原则。第三类,发生不能应对的压力事件。当学生预感到这件事发生后带来的压力是他不能承受不能应对的,危机也很容易发生。例如,请家长、考试作弊被抓住……第四类,“微乎其微”的小事。研究中发现有些微乎其微的事件也可能变成扳机事件,引发一场危机,就是因为这样的小事对当事人而言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总之,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理解得越多,就越不容易扣动扳机,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家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加大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理解,尽可能地减少“扳机事件”的发生。

此外,在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全员协同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防范学生的心理危机绝不仅仅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事,也不仅仅是德育主任和校长的事,而应该是一项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其中的系统工程。全员心育,学校应抓好五支队伍的建设:关爱导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社工、心理委员和朋辈心理社团,这五支队伍既是学校心理危机防范工作中的关键力量,也承担着关键环节的工作。看似偶发的危机事件,在背后总是有着一定的规律,这也要求学校教育在预防干预心理危机工作中抓住关键时间点和关键环节,根据形势变化,精准预判,将心理危机防范工作融入现有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将心理危机防范工作常态化,最终达到构建心理危机“三预”体系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防范个别悲剧的发生,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积极人际联结的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