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3-11-03 16:34陈媛媛
名师在线 2023年25期
关键词:情境语言数学

文/陈媛媛

小学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它的特征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如果不阅读,学生就无法深刻领会数学语言中蕴含的数学文化,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数学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就可以了,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媒体时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理解力。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可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理清题目的信息,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应用有效阅读理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数学阅读是处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践会涉及一些数学语言。小学数学题目通常包括应用题、文字理解题、图表题等,而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包括了抽象的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其他能力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有些学生在遇到语言和实际问题时会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小学数学中,数学语言看似很简单,但有些数字概念和数字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隐藏在题干之下的。其实,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并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中的文字意思,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有限。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技能,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内容

数学教材是编写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学科特点,设计出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数学教材对学习主题、学习线索、知识组织和内容都有详细分析,教材中选取的学习材料,如图片、情境、实例等,都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1]。数学教科书中的解题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三个问题: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何利用知识回答问题;哪些答案是正确的。无论在哪一阶段,教科书的设计都非常重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其中,例题、情景图、概念、结论、图片等都是非常关键的数学信息。

(一)阅读例题

例题是较为典型的数学题目,包含了一些数学内涵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并能通过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在阅读例题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下面的内容:第一,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依据和程序步骤;第二,了解解题步骤的依据和原因,并留意关键说明、提示;第三,了解问题的答案,考虑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深入研究问题,激发数学思维,探索和体验数学情境[2]。例如,在“圆柱表面积计算”的例题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阅读题目,理清计算出圆柱表面积所需的条件、题目中可以利用的数据,以及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学生要想深刻地理解,就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数学教科书里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发掘其中的奥秘。

(二)阅读结论

数学定律、定理、结论等数学知识不仅严谨,还具有逻辑性,学生要从阅读中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内涵和外延。例如,在教授“方程式”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缩句法来阅读数学知识点,然后让他们进行句子扩展,在“等式”之前加上“包含未知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定论、定理的含义。例如,在教授“十进制基础”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找到概念关键词语,然后再问学生这些关键词语可不可以用其他词语替换以及替换后效果如何。这样的对比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基本性质的认识。

三、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营造数学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营造轻松活泼的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在数学阅读情境下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也乐于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你会利用生活中的钟表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内容。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会说自己会给钟表定闹铃,有的学生会说利用钟表在游戏中计时,还有的学生会说钟表内的时间计算也是数学计算的一种。由此可见,在阅读情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被激发时,他们对数学学习会充满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阅读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动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将来分析样本资料、研究产品数据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游刃有余。所以,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清晰、明确、新颖,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人民币使用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让学生阅读完本节课知识点后,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时,清晰地认识货币;在购物活动中加深对货币的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将所掌握的货币知识记录下来,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感悟,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巧妙设置问题,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课程资料,让学生充分阅读这些资料。在学生阅读完相关资料后,教师要巧妙设置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计算失误,得出错误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错误设置问题、让学生记下来,对问题进行仔细阅读和探究,最后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

(四)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实效

1.圈画重点

在内容较广、干扰信息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和句子中用重点符号进行必要的勾画,以此来提示自己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分析分数的本质属性时,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标记重点词语“同时”“相同”“0 除外”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2.语言互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形态,而这三种语言正是相互融合的。学生在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同时,应注重三种语言之间的交互转换。例如,在学习圆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有效阅读,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圆的相关特征,先画出一个圆的多条半径,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3.比较分析

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分析数学知识相似性和差异性,能够使学生达到知识应用迁移的效果,达到“会一道题,明一类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类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分率或者“单位1”。只有真正了解了数学语言的含义,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增加5 cm”和“增加到5 cm”只是一个字的差别,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长时间坚持阅读,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简洁,形成数学思维,并养成仔细考究的习惯。

(五)开展合作学习,优化学生的阅读效果

合作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动态互动和群体性互动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开放学习观的重要条件。在过去的课堂合作学习中,学优生会发挥最佳作用,常常是由他们组织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引导其他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大部分学生只做旁观者。久而久之,学优生就会变得更加出色,而那些没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学生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特征,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正确阅读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先看书的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遇到的问题,然后纠正其他学生的阅读问题。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阅读活动,优化阅读效果。

合作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适当的选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补充,从而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前准备好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在课堂上并以合作的方式探讨它们的异同。每个小组通过课前阅读和观察分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正方体与长方体都有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而且他们还发现,正方体的6 个面都是一样的,而长方体有四个面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去寻找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会觉得枯燥,会认真观察,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数学阅读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和发现问题。在新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所学内容后,对数学问题进行解释,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变得清楚,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使教学从注重教师教学向注重学生学习,从注重成果向注重过程转化。在阅读中,学生也会通过对知识、情境的联想,迁移和延伸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所学习的问题和目标的特征,并结合现有的知识和经历来进行思考。数学阅读属于一种深层的学习,它可以让学生将信息的特征集中、分类、加工、组织,形成数学体系,对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校正,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所以,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发散的过程。

(七)推荐读物,增加阅读信息量

要想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教师就不能只把数学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数学故事、绘本等来辅助教学,让数学学习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利用画、拼、剪、贴、表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调动多种感官,进一步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认知,为学生推荐读物,如“数学小子”丛书、《寻找消失的爸爸》等图书,增加他们的阅读信息量。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阅读的焦点集中在主题故事上,通过阅读数学故事或科学故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类读物,让学生依照相关读物自行创作数学故事,并解答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对解决问题的引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阅读素养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情境语言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