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原则、路径与实施成效

2023-11-04 18:41曾玥榕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小学语文

摘  要  “双减”政策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出发点,在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方面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双减”政策实施前的小学语文作业情况与问题出发,探究“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路径,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检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进展成效。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8-0039-03

“双减”政策影响下,国家大力倡导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从作业目标与要求、作业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入手,提高作业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情况,进而提出适宜“双减”政策背景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原则与路径,最后对其实施成效进行调研,以期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双减”政策实施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情况

通过对湖南省吉首市224位语文教师与275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双减”政策实施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层次及作业量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双减”政策实施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形式较为单一。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布置作业一般倾向于让学生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背诵自然段,而忽略了对花生默默奉献和不图虚名等相关品质的探讨,错过了教育学生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发热并造福社会的良好时机[1]。这种围绕“抄、答、背、做”的作业设计,容易忽视作业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知识的拓展,无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此外,在以往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型作业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很少布置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实践型作业。生活化作业的缺少,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及在实践中思考与分析问题,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作业的价值。

(二)作业设计缺乏层次

“双减”政策实施前,作业布置一般以练习册上的习题为主,鲜有考虑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布置层次性作业。访谈中,某教师表示过去遵循“一刀切”作业安排,导致部分学生因作业完成困难,长此以往形成拖拉的习惯,学习积极性也遭受打击。以《狐假虎威》为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般比较注重学生对“狐假虎威”这一概念的掌握,要求学生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缺乏层次性的作业布置,既无法兼顾优等生的拓展提高需要,也无法兼顾落后生的认识理解需要,使作业丧失诊断功能,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作业量多

调查显示,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实之前,吉首市一年级小学生课后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平均耗时0.3小时,二年级学生为1.1小时,三年级学生为1.3小时,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均为1.5小时。过重的作业负担造成了对学生体育运动时间、社交娱乐时间甚至睡眠时间的挤压,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面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差等状况,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注重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灵活好动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亲眼看、亲手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以《景阳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片,并在卡片下方附上人物性格、生平故事、优势等信息,或者要求学生结合《水浒传》中的故事章节,进行角色表演等。

(二)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因材施教,实行分层作业设计。以《草船借鉴》一文为例,可设置如下两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基础性作业,如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本课生字“瑜、督、妒、忌”,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前因和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此类作业难度低,符合“双减”政策规定的必须设计基础性作业的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这一层次的作业,实现对课堂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二种是个性化作业,如将《草船借箭》一文的前因后果以白话文的形式说给父母、朋友听,并谈谈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中获得的启示,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等具有个体差异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此类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的作业,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减负增效原则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落实教学,合理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严禁出现超量布置作业的情况。此外,教师应对课程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在控制作业总量的基础上,防止作业难度过大。比如,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在学完《精卫填海》一文后,学生应会认、会写本课中的生字,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但是部分教师设置难度超标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文言語法知识,这类“拔苗助长”式的作业设计不仅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路径

(一)丰富作业类型

1.表演型作业

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虽能理解课文内容,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按照布鲁纳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和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障碍,利用“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让潜力变成实力的突破[3]。情感的塑造与体验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而表演正是情感体验的有力抓手。教师通过设计表演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课文情节,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认同。例如,在学完《开满鲜花的小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绎课文情节。学生出于角色表演的需要,会反复背诵角色台词与记忆人物情节,从而达到熟稔于心。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表演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本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2.繪画型作业

绘画型作业常见于美术教学,但当前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语文学科也可以与美术学科相互融合,彼此渗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学生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教师可以利用绘画的方式,落实学生的记忆保持环节。比如在设计现代诗《秋晚的江上》的作业时,鉴于诗中描写的景物构成的画面感十分强烈,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脑海中映射的画面描绘出来,并搭配PPT与动画放映,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具体化。

3.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内核。以《竹节人》一文为例,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做一个竹节人,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学生在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课文中“竹节人”的制作指南,也领会了作者口中“威风凛凛”又“呆头呆脑”的竹节人形象。实践型的作业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二)分层设计作业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教师需对学生的发展速度、侧重点等进行客观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设计作业,既鼓励学有余力者的拔高发展,又兼顾后进生的进步提高。比如在教授《观潮》后,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级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任选其一完成。作业一:想象三四自然段描写的画面,并背诵三四自然段;作业二:想象观潮的画面,积累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奔腾不息的语句;作业三:观看《钱塘江大潮》网络视频,展开联想,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多层次的作业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课外延伸作业

课本是课堂教学的蓝本,但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情感体验,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放眼于课外读物并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拓展性阅读。比如,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并向学生阐述“仿生学”的概念,从而继续提问:“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最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神奇的仿生学》。通过拓展性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四)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成长的助力,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劳动意识和优秀思想品质的途径。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劳动的价值。从思维和行为两个维度,对语文学科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进行探索。以教学《田家四季歌》一文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四季农作物生长知识和农务常识,传递劳动精神。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谈谈学完《田家四季歌》后的体会,引导学生理解田间劳动的辛苦,并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教师还可以通过综合实践作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认知、体验、探索劳动的意义,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方针。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进展成效

(一)教师层面

据调查,98.9%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已经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和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并对作业总量、质量及难度进行严格把控,约89.7%的教师表示作业设计已经被列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约97.3%的教师表示自己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分层作业。对于作业的主要形式选择(多选),选择书面作业的教师达66.1%,选择体育锻炼的教师达8%,选择社会与劳动实践的教师达56.2%,选择艺术鉴赏的教师达47.8%,选择科学探究的教师达25.9%,选择其他的教师有7.6%。对于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多选),选择温习知识的教师达83.9%,选择作业与课堂保持关联性的教师达94.2%,选择应对考试的教师达25%,选择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师达77.2%。对于作业布置的主要内容(多选),选择适合学生本阶段学习的作业的教师达81.2%,选择课后习题、配套练习的教师达24.1%,选择口头或动手作业的教师达20%,选择小组合作探究作业的教师达46.2%。这表明,学校与教师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建立相关作业管理制度,有效把控作业质量,优化作业设计。作业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业形式由书面作业向实践性作业、艺术鉴赏性作业、科学探究性作业延伸,体现从单一性作业到多样性作业形式的转变;从“一刀切”的作业设计到分层作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下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要求。

(二)学生层面

调查显示,在“双减”工作全面落实之后的2022年春季学期,吉首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基本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各年级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布置作业,对作业总量以及作业时长进行全面压缩,帮助学生减轻过于繁重的作业负担,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对一年级、二年级不予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仅在校内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三年级学生作业时长为0.6小时,四年级学生为0.75小时,五年级学生为0.83小时,六年级学生为0.9小时。此外,还通过设置丰富的课余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与专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体而言,“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推动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施行。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克服传统作业设计弊端,注重作业设计层次性与趣味性、实践性的统一,推动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曾玥榕,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参考文献:

[1]刘海艳.“双减”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3):43-44.

[2]强雪梅.不超标 分类别 少而精 亲力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新课程,2022(33):13-15.

[3]代泽斌.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潜能[J].教育,2017(28):36.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小学语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