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与“源”视域下的传统服饰纹样研究

2023-11-07 13:02邓翔鹏贾荣林通讯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纹样服饰图案

邓翔鹏 贾荣林(通讯作者)

一、概念边界与概念进化

概念是认知事物的基础,是专业科学的描述和较为精确的定义;但概念也存在进化,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具有相对稳定但呈动态边界的系统。概念进化是在已有概念本体的基础之上,依据一定的理论、方法与标准,根据实际和未来应用需要,对本体概念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改进、更新和评估等。尤其对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领域来说,概念的本体进化是客观的、也是必需的。①

我们对传统纹样的研究日趋完善,既有从历史学和考古学视角下进行的思考,也有将传统艺术进行当代活化的设计学范畴应用。在“古”与“今”的比对和辩证思考中,纹样、图案、图形这一类概念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均属于高频词,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其概念、内容、含义和彼此的边界、范畴都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况,在对其定义时也往往会通过广义和狭义的方式加以区分。同时,纹样、图案、图形这些概念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文化演进和传播过程,见证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转化。

从源头看,人类原始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通过绘画来记录思想和活动,这些原始材料甚至已经具备了传播和交流的价值。这些早期图画除了具有原始自然和稚拙的美感,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点和现代图形的概念有相通之处。除了图画,中国的早期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也通过象形、象物、象意的方式和现代图形之间存在“元”与“源”的联系;随后在数千年纹样的演进过程中,无论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还是“万字不到头”,文字也始终是织物装饰的重要参与者。当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溢于言表”时,纹样图形也往往可以锦上添花。相较于文字,图形有时更具有形象、具体、直接、含蓄、意味等价值。而且现代图形已经不仅仅是视觉传达的载体,而成为复杂的社会视觉环境综合体,成为人为创造的形象价值体系。我们已经通过艺术和设计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生存视觉系统。

在西方近现代工业革命进程中,机器生产逐渐影响和取代手工造物,“Design”在商业社会更逐渐显示出时代价值。日本较早从西方引入“Design”概念并在20 世纪初传播至中国,被翻译为“图案”,与此同时还有“意匠”的叫法,既体现设计构思,又体现匠艺工巧。图案主要包括器形、色彩、纹样三个方面,纹样又被称为“装饰图案”。此时的“Design”和传统的工艺美术概念之间关系更为紧密,我们面对一件包括古代织物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时,往往也会关注器形、色彩、纹样这三个重要元素。

伴随“Design”概念的深化和普及,在20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蓬勃发展,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对美和功用的新需求十分突出,逐渐从欧美、日韩到港澳台,再到中国大陆,形成了将“Design”翻译为“设计”的新风。相较于“图案”的名词提法,“设计”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说图案是设计的结果,设计是图案的过程。②在设计维度下,人们常常用形、色、质、构等元素来进行分析;而在服装设计领域则常常提及服装设计的三元素:款式、面料、色彩,却没有单独提出纹样或图案这一构成要素。这时的图案或纹样,更多地要通过几个元素来进行综合表现。

可见“Design”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转译、吸收传播和综合应用过程中,其边界和范畴都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图1),图形、图案、纹样、图画、文字这些概念具有共性,亦存在差异,其概念定义的范畴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时间发展出现新的趋向、新的边界,甚至是相互融合。工艺美术范畴下的纹样和设计范畴下的图形设计应当互相借鉴、相互启发。概念是有源头的,会形成源流而发展进化,我们对概念新边界的把握需要尊重源头,但也要敢于突破边界。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传统”受到“源”的影响,其概念需要不断突破,向实际应用中的图形等概念学习并相互融通。国潮概念的形成,是对于诸多传统纹饰的现代表达,其中不乏对现代图形设计方法的参考和借鉴。

图1:图案、图形、纹样等概念的关系图(笔者制作)

二、源:从天文、人文到纹样

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一定要从源头展开。纹样的演变极为丰富,往往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尤其是纹样的形象特征,对其解读更是增加了想象的成分,想象中往往暗含曲解,探源是避开曲解的最好方式。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还包含有垂衣裳、治天下和礼仪构建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服饰的历史,从物质文化角度看,它不仅仅是物的历史,更是观念的历史。因此,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更要重视文化源头的指向,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源,是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内容。

雷圭元先生是研究中国传统纹样的前辈和先驱,他和陈之佛、庞薰琴、张道一、诸葛铠等大家,始终关注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致力于探寻传统图案纹样的发展和继承之路。他的研究视角是多元化的,往往从源头出发,跨越边界,并形成交融。譬如:构建起象形文字和图案纹样的关联。雷圭元先生认为中国古人创造的文字讲究象形、象事、象意,不仅反映了真实的客观世界,还巧妙而简练地概括出其特征,是字也是画。由此,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中国古文字直接转换为当代图形设计的案例,并成为标志。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院徽就来源于“艺”的甲骨文,艺字象意,如植树培育;北京服装学院的校徽也来源于“衣”的古文字体,既形象、又表意(图2)。雷圭元先生在思考中国图案民族特色的过程中,结合陶纺轮实物,总结出太极图这一类阴阳相交的图案形式,在中国纹样构图中长期流传,形成特色。同时,他发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漩涡线,根据甲骨文中出现的“囧”字和“明”字,还有汉代光明镜中的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他得出了囧字纹的光明含义,令人耳目一新。

图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徽和北京服装学院校徽古文字渊源

当代学者冯时先生在考古天文学上的成就,对织物纹样研究、尤其是纹样探源帮助非常之大。他对西水坡大墓的天文学源流解读,使得四象的原型在天上得以充分证实,龙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虎由奎、娄、胃、昴、毕、觜、参等七宿组成,朱雀由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个星宿组成。玄武图像早晚有变。考古学研究发现,玄武是龟蛇合体,这个形象在战国才有,早期这个象是鹿或麒麟,西水坡大墓中则是鹿的形象。③冯时先生的研究将天文与纹样联系起来,而天文、人文、纹样也确实存在紧密的关联。

当文明形成、国家建立,统治者为得到众人的信服,就需要树立威信,君权神授这一思想应运而生。权力来自上天的安排,君王贵为真命天子,而上天的安排通常是通过夜观星象来获得。文明之所以文明,是因为文明带来了立人之道德、立身之知识、治世之礼仪。立人不仅仅是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更是道德的凸显。通过礼仪治世更要懂得这是一种节人,也就是约束人的行为,使之遵礼而行。而立身的知识涉及最为古老的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这些学科的诞生都和农业社会的形成有关,中华文明以农耕立足,农时是保障,时间的概念就来自日出日落带来的循序往复,来自立标侧影的至信如时。

在对中华文明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了“人者,仁也”的“仁”,王权传承和尊贤之“义”,治世之“礼”,立身之“智”,和至信如时之“信”。从孔子的“三达德”到孟子的“四德”或“四端”,再到董仲舒的天地长久之法则“常道”,可见仁、义、礼、智、信便是“德”。然而“德”是西周后才出现的字,在此之前称为“文”,所以后世又称“文德”。“文”按照《周易》所言包括人文和天文,一个是对修养和智慧的装饰,一个是星象图,都与纹样存在紧密联系。所谓文章,也就是纹样图形(图3)。

图3: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分析(笔者制作)

三、元的秩序构建

阿城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认为传说中的河图就是后来的阴阳图,尽管历史悠久,但它仍然保存在苗族鬼师服和商代青铜器的图案中;洛书就是我们现在仍旧熟悉的九宫图,然而它的异形符仅仅保存在苗族鬼师服饰图案中。阿城还认为天极即北极星,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证据。可见中国文明的肇始与星象系统存在紧密关系,所谓的河图洛书就是中国人类祖先对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认知,后来被神化是因为它变成了统治者权利的象征。④

河图洛书符码和对北极星的崇拜在青铜器和一些当代可见的少数民族服饰中,仍留有鲜明的印记。河南安阳盘龙纹盘中龙的造型极具河图特点,中心菱形寓意宇宙的中心北极星(图4)。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腹甲和背甲,寓意天地,而玉版正是置于其中(图5)。古人认为宇宙的形态是一只神龟,中心是北极星(图6)。这一印记,在诸多少数民族服饰中仍有着生动的表现。我们在苗族服饰中找到了已经被幻化为后来太极八卦的“菱形”(图7)。可见,尽管有些刺绣匠人并不完全清楚其含义,但对天极的崇拜在苗族服饰中依然在承继和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这一现象普遍而值得关注,又如这件瑶族上衣后背的图案也具有八角形纹,也就是所谓的洛书符形(图8)。

图4:河南安阳盘龙纹盘寓意北极星的中心菱形符码

图5: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玉版

图6: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腹甲和背甲

图7:苗族服饰中的天极符码(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图8:瑶族服饰中的洛书符码(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参数,起到了元的构筑作用。河图洛书存在缜密的数理逻辑,展示出对自然宇宙规律的准确把握。无论是雷圭元还是冯时和阿城都在探究纹饰的源头,还有其源流的发展轨迹。在构建起考古天文学和图案学紧密联系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规矩方圆问题。天象相对恒定,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往返,对人类社会的秩序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植物纹样还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自然规律、社会秩序、工艺实现,还有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从源头来看,自然界存在着元的构筑性,无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还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断丰富,都在从本质和源头上帮助我们来解析这个世界。从视觉角度来看,来自人类文明、自然万物和宇宙星空的图案,都蕴含着几何秩序美;当我们利用圆规、尺子在纸上画出传统纹样时,都可以发现令人惊奇的秩序与规则。1981年,俄罗斯结晶学家费多洛夫(Евграф Степанович Федоров,1853 ~1919),在论文中证明平面上重复的图样皆可归类为17 个种类的理论,这个理论也被称为“17 种平面对称群”。这项定理如今在科学领域中被视为平面图样运用的标准。其实,这些图形无非就是先有最原始的基础形,然后通过翻转、对称、成角度的旋转等,最后重复排列而成。这其中都体现着元的秩序建构,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也具有这个特征。

四、元形态数字化生存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离不开造物基础,“形态”是物的根本表现,在“设计形态学”体系的构筑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服饰纹样的系统化价值。所谓设计形态学,其主要内容是从现象、规律、原理出发,进行设计的探索和实证。它涉及科学和人文,从原理、功能到工艺、结构和材料,从视觉、知觉到心理、情感和习俗,以形态研究为基础,以造型为载体,来整合诸要素系统,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创新与设计应用。它不是从当今设计学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意识和具体需求着手,而是聚焦于对“原形态”的探索,进一步发现其内在规律,再经过反思和印证来揭示其形态的“本源”,最终创造出能够服务于人类的原创新形态。⑤

在设计形态学体系下,我们可以看到体系化、过程化、源头化,以及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特点(图9)。在这一体系中我们发现传统服饰纹样是体系化的、有时代性的。对传统服饰纹样在设计形态体系中的研究包括科学维度的客观思考,也包含人文维度的主观认知。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人文考查,而科学研究也往往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解读。譬如在清代官僚贵族中广泛使用的江崖海水纹,其立水纹细密多彩,具有一定的重量感,这与香奈儿上衣底摆放置金属链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但人们对立水纹的解读却多从纹样的寓意角度出发;工匠的技艺也往往隐没而不被关注,纺织考古可供参考的、工艺视角的文献也相对有限。

图9:设计形态学体系(笔者制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正如最近两年兴起的“元宇宙”概念,对于传统概念的认知往往需要从源头展开新的思考,完成“元”的超越;其“元”之超越是指超越当前宇宙的限制,对时空和物质等给予描述和规范。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对其“源”与“元”的思考势在必行。从时代角度看,对传统服饰纹样的形态研究包括侧重物质形态构造的元角度,还有数字化生成部分。当前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虽愈发深入和完善,但这些研究更多地是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着眼,数字化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我国已全面进入数字化高速发展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社交网络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设计形态学可以构筑起传统服饰纹样与数字化的桥梁,这需要以纹样的自然和人工形态为基础形成数字形态,从而进一步形成虚拟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假形态”和“失真形态”,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通过多维度、多视角来展示纹样的本质和精神。

同时,数字化研究应该是科学和人文的综合,“文化计算”要能够融合科学和人文,将数字和历史关联在一起。人文学科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图形技术,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文化、传播文化。⑥如今,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数字化研究已经开始了从采集表征到文化挖掘、再到内容融合和系统规律分析的各项工作,形成了多模态展呈和文化传播的体系。众多文博收藏机构也已经开展了大量数字化工作,以确保文化遗产能够以更丰富的姿态进行呈现并延续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⑦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要细节,需要线条矢量化、数据融合与可视化、人工智能创作、深度学习、VR、AR 等技术的应用,这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离不开文化计算,而文化计算又离不开可计算的数据支撑,离不开可溯源的数据支撑,离不开文化基因研究的支撑。

结语

纹样和文化关系紧密,我们在对纹样源头的探究中,发现星象常被镌刻在华夏文明的图符中,还发现华夏先民对宇宙、对自然万物都保持着崇拜与探索精神。他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象形、象物、象意来创造图符,还借鉴大自然的智慧,摸索其规律,从而形成了纹样的丰富性和秩序性。对纹样的研究和对人类基因密码的研究异曲同工,我们要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找到规律,这对纹样数字化的构建是基础性和核心性的贡献。我们应该鼓励多学科交融,从多元视角开展对图案、图形、纹样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探索传统服饰数字化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

注释:

① 尚新丽:《国外本体构建方法比较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2 年第4 期,第116-119 页。

② 李超德、胡晓:《“图案”与“设计”之辩—设计学理论建构历史维度中诸葛铠先生的学术贡献》,《丝绸》,2022 年第12 期,第97-107 页。

③ 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2010 年第2 期,第65-93 页。

④ 邓翔鹏、贾荣林:《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程式与秩序》,《艺术设计研究》,2022 年第5 期,第38-43 页。

⑤ 邱松:《“设计形态学”与“第三自然”》,《创意与设计》,2019 年第5 期,第31-36 页。

⑥ 赵海英、贾耕云、潘志庚:《文化计算方法与应用综述》,《计算机系统应用》,2016 年第6期,第1-8 页。

⑦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ivk_sa=1023197a,发表时间:2020 年9月29 日,浏览时间:2023 年4 月20 日。

猜你喜欢
纹样服饰图案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