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

2023-11-08 02:09王义娜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发展模式

摘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园区,目前仍存在尚未理顺的关系和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国内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与要求。现阶段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还面临着制度、体制、产业链、观念、平台及技术等因素制约,应从转变政府职能、搭建市场平台、构建支撑体系、规范企业管理、拓展孵化业态、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园区辐射等七个方面优化产业园建设。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模式;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9.23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5.003

一、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典型发展模式

●苏州:“打造产业生态”的服务发展模式

苏州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协同推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的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各分园区也制定了注册优惠、房租补贴、财政奖励、金融优惠等支持产业园发展的政策。[1]

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依据“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原则,构建“领导小组+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专业运营公司”组织模式。产业园在平台建设、管理运营、政策体系、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涵盖招聘、猎头、薪酬、测评、咨询、人力资源软件及综合解决方案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的产业。针对产业园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强化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主题创建,选树依法诚信经营先进典型,推动行业自律,同时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生态圈。在营造良好行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产业园入驻机构持续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引进、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云服务、“互联网+社保”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快速发展,产业园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涵盖外包、咨询管理、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业态的机构比重逐步提高,为苏州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贡献行业力量。[2]

●宁波:“人才资本项目”融合发展模式

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整合产业资源、谋划产业布局、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致力于打造“人才服务+资本+互联网”三者融合的生态体系。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打造“立足宁波、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国家级园区为目标,通过构建多层次业态、提供全方位产品产业链,致力于将园区建设成为具備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打造高地、服务人才的综合体,同时具有全国影响力、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服务产品项目开发供应储备基地。园区先后培育或吸引了伯乐遇马天使投资、东融资本、惠金财富等知名投资机构,人力资源产业生态链布局日益丰富,形成“才富结合”效应,充分借助资本要素助力传统人力资源公司的转型升级。[3]

●上海:“雁阵集聚”发展模式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上海市按照“一核驱动多组团”的园区发展原则,不断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目前,产业园各园区已集聚160余家国内外相关行业机构,形成体现上海特色的“雁阵集聚”的集群概念。“雁阵集聚”的发展模式,让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巨大“雁阵”不断成形壮大,并带动着行业的全速前行。从曾经的本土企业“单打独斗”到万宝盛华、外企德科、科锐国际、中智集团、上海外服等知名国内外机构纷至沓来,“雁阵集聚”发展模式下的集聚效应日渐凸显。[4]

●烟台:“一柜通”集成服务发展模式

烟台市立足区位优势,着力搭建人力资本论坛,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同时本着简化流程、便利群众的原则,园区推行“一柜通”的模式,这种模式进一步优化了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服务,有效推进了园区规模的发展。“一窗受理、一柜办结”的“一柜通”服务模式,实现由“单一性办事窗口”的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综合性服务窗口”转变,在辖区重点企业建立人才联络服务站,延伸服务触角,让人才办事“不跑远路、只跑一次”。

烟台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自实施“一柜通”集成服务发展模式以来,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程序严密、流程优化、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园区的服务和运营日臻完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益“三效提升”。经过7年多的成熟运行,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持续向上向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增共进,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不断提升。据统计,目前园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40亿元,累计税收约3亿元。其中,近半数入园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新产品创新率达20%,实现了服务产品供给从单一结构到多元化多层次、企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到组团联合、产业影响由小到大的转型升级。

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的现实制约

●制度制约导致管理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国内先后涌现出众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也同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2011年,“人力资源服务业”首次被写入“十二五”规划;2014年,人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以上政策框架下,很多省级层面的系列政策也相应出台,用以鼓励和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但是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这些制度的制定多是从宏观角度部署,没有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具体实操层面还缺乏顶层设计,尤其是涉及产业园区集聚化发展的制度设计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园区管理的创新,制约产业园区甚至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体制制约导致园区市场化程度不深

目前产业园区归口管理部门行政地位相对较低,管理力量不够集中,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很难在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上形成合力。一些园区在管理运营上,政府部门职能“错位”,未能把本应交给服务机构的职能彻底转移出去,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需要进一步理顺。传统行政管理层次多、权限小、事权分散,明显不适应当前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发展,导致园区投融资、利益共享等管理体制运行不畅;园区在政绩考核、GDP归属、税收分配、土地出让金分配等方面欠缺完善细化的政策指导,同时利益共享机制缺失,合理合法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更难以实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协同发展。

●产业链制约导致人才储备有限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部分园区建设存在“大而全”和盲目跟风现象,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使得园区发展模式同质化,特色不突出,进而造成低端业态扎堆现象較多,而高端业态的供给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人才储备不足。从产业链角度看,上下游产业链匹配度不高、进度不同步,企业上游储备供不上、下游配套跟不上,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被动放弃部分市场份额,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对企业后续市场开拓带来较大压力。园区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初级服务产品多,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链各环节的项目设计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5]

●观念制约导致对人力资源产业尚存偏见

调研表明,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跨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对区域合作新模式存在认知缺失。另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模式机制与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有着明显区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强调战略伙伴关系和产业的链式转移,并非传统招商引资的点对点产业转移。[6]有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认知普遍存在理解偏差,对产业园的具体模式、运营机制把握不清,仍停留在简单的招商引资或产业转移层面,不了解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共享机制、园区建设及管理运营模式等问题。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业长期粗放发展,大众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一定偏见,这是产业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推动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应主要扮演引导者和推动者,直面偏见,正面引导,推动舆论发展。在有条件地区鼓励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化机制选聘职业经理人团队,以专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服务,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平台制约导致多元深层互动经营困难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地区人力资源空白,尤其是填补在人才招聘、职业指导、事务代理、创业服务、培训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空白,但是由于产业园区平台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无法促进平台的多元主动深层次互动,加上机制构建不足,无法为园区建设集聚多元化的资源,无法实现全产业链覆盖,难以将不同专业领域企业引入园区,从而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多元化经营带来诸多困难。

●技术制约导致园区内信息共享不畅

当今社会,知识与信息迅速而大规模流动会产生技术红利。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必须保证技术水平达标,才能向周围地区传播信息,进而让园区经济、区域经济形成共振,充分享受技术红利。[7]但是目前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普遍存在技术制约,无法建立园区经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无法推动园区经济、区域经济产生良性互动。同时,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技术水平不达标,无法迅速收集周边的信息,更不能与周边地区形成信息共享,容易导致园区发展决策的失准。

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园区相关部门的权责

当前,随着园区管理部门治理内容的不断增加,其所负担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快、较好的园区,应该先行先试,开创性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园区管理模式创新。首先要建章立制,明确园区管理部门与委托运营公司之间的权限职能。一方面建立健全园区职能机构,赋予园区内经济管理、规划建设和土地处置权限。明确可以下放到园区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采取同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决策机构一元化、管理机构行政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扁平式园区管理结构,设立管理工作委员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直接管理园区各项事务。另一方面,明确委托运营公司的主要职责:负责招租、转让、出售等相关工作;与承租人或受让人签订租赁、转让、出售合同;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管理;负责按合同约定收取租金或转让款;负责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维护,并做好出租后的管理及转让、出售后的核销等工作。

●搭建市场平台,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和吸引力

首先,根据人力资源分布的特征,分析区域产业机构,明确人力资源产业服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将品牌打造作为产业园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加强中高端机构的聚集,推动企业的互动融合,并将其作为产业园将来的战略方向。其次,围绕当前园区的布局,制定园区的发展规划,提升产业园综合服务水平和品牌美誉度。再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加强对行业机构的调整,使得市场服务业态更加丰富,提升人力资源产业园的专业水平、市场化水平、服务质量,更好地改进其服务方式。

●构建支撑体系,夯实园区人才软实力储备基础

目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缺乏领军人才是园区普遍面临的困难。要对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园区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加快园区人才储备,构建良好的人才支撑体系。首先,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重视提升从业人员资格能力。其次,利用园区平台,着力开展人才培养,为园区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确保高层次人才及时享受相关待遇,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的保障。再次,为企业搭建人才平台,实现人才与产业直接对接、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为企业提供从高端猎头招聘到基础用工全方位服务,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地区人才高地,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成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强力引擎。

●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品牌美誉

产业园要整合推进产业园内企业的管理,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利用政府在产业园中的调控职能、监管职能和规范职能,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培养一批标准化企业。坚持“行业协调,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推进园区企业标准化实施,从而提升园区美誉度,促进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使用和注册自有商标,扶持品牌和知名人力资源企业,支持其参选相关现代服务业企业重点名录。再次,打造招商品牌和人力资源服务品牌。适时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博览会,将园区内优质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晓,培育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最后,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园区孵化功能,大力培育中小规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扶持园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拓展孵化业态,培育园区多元化发展新动能

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探索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贷款服务、商业模式服务等创新服务内容,以服务人才、企业为发展方向,形成社群价值关联、圈层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模式,构建完善开放的产业生态,以企业高速成长带动园区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加大力度对科技龙头企业进行定向招引,帮扶科技龙头企业建立自身的“创新链”,提供融合交流的生态平台,助力其培育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拓展新蓝海。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农合联科技会员组织等创新资源建设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新产品和新模式开发机制,创新产学研联结机制,重点抓好科技成果的企业转化和战略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全面加强研发、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智慧、创意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打通创业人员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制度。

●加强基础建设,突破信息孤島,建立共享智慧园区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一种新形式,只有进一步优化落实园区信息基础配套设施,才能助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内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共享机制。首先,要为园区打造高效可靠、低成本、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业务需求保障,打造一流人力资源服务生态环境。[8]其次,围绕模块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整合基础数据库,建设集中数据中心,打造园区智慧云服务综合平台,破除旧系统内“信息孤岛”的问题。[9]最后,注重将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技术融入到园区日常管理中,进行运营模式创新,真正实现园区服务和管理突破。

●强化园区辐射,提升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

要重视园区辐射的强化功能,坚持高起点、高站位、高质量的运营理念,提升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首先,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企业在人力精准配置、招才引智、人力资本增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产业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突显园区“人才枢纽基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超市”的作用。其次,要充分突显市场在园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有序推进、错位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地规划建设产业园,为后期产业园发展、运营、管理、服务提供指引。最后,将有形的物理区域和无形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相结合,即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搭建各园区沟通交流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

山东省人社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秀结项课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2022YBKT-1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洪流.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2]崔艳.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7,(10).

[3]烟台市人社局.抢占先机 精准定位 紧抓特色创新服务 烟台市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6,(12).

[4]杨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N].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8-17.

[5]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发展办法(试行)》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44).

[6]马越.构建人力资源智慧园区打造共赢生态圈——博尔捷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中的实践和创新[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12).

[7]田永坡.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升级版[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21-10-20.

[8]侯增艳.数字化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21-06-19.

[9]石玉峰.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2,(3).

作者简介

王义娜,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 解梅娟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发展模式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