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助力吉林经济发展振兴

2023-11-08 02:09解梅娟吕艳飞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中小企业

解梅娟 吕艳飞

摘要:要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抓住自主创新这个主线,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现阶段“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力量,是我国大中小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对于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自主创新,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从发展路径看,要从吉林省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出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体系;提高产业协调性,建立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强化数字赋能,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加快人才引育汇聚,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关键词: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东北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F273.1;F269.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5.010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1]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载体。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优质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传统企业向“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转型,对于推动吉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地区经济活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内涵和现实发展意义

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内涵变化轨迹看,“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成长逻辑。从2011年“专精特新”概念在中央的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推进和各地区及企业的积极探索,“专精特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强化。202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再一次明确了优质中小企业的概念定义和认定标准,指出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即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特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是指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等优势的中小企业。我国目前优质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组成。这些优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细作,持续创新,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发挥配套优势,与龙头企业共同构成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在保障我国产业链培育建设中起到“稳链”“固链”的积极作用。

从发展历程看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同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现阶段“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力量,是我国大中小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将“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目标;2022年6月出台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优质中小企业的定义,为优质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并提出健全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的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创新型中小企业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聚焦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地位及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引领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从2019年6月至今,我国已公布了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2]实践发展证明,鼓励发展“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产业体系升级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从现实意义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其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领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对于吉林省在东北振兴中实现自主创新,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尤其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意义重大。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然而在近些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东北企业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转型缓慢、市场竞争力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动力和发展动能。从行业分布看,“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在我国累计培育的1.2万家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超1万家,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3]产业链延伸,补链强链,需要完善的企业生态做支撑,既需要大企业的引领,又需要众多“小而美”“小而精”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做好支撑和配套,这样才能实现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当前,东北地区优质中小企业发展从实力上与发达地区有显著的差距,2023年7月公示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国累计3671家企业上榜,按地区分布来看,入围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795家),广东(658家),浙江(384家),山东(300家),北京(243家)。[4]而相比之下东北地区上榜家数偏少,吉林省仅为15家,从数量和发展质量都反映出东北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方面差距明显。从吉林省现有产业基础特色和实践发展现状出发,要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目标,提升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和质量,加快推进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东北经济活力的重要一环。

二、培育具有吉林产业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路径

从发展路径看,要从吉林省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出发,以产业链延链、扩链、强链、补链为主攻方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注重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吉林产业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上,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既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延伸产业链,做到“巩固存量”,又要积极培育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拓展增量”,增强产业升级新动能。要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就政府而言,要充分尊重产业运行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在培育方式上顺势而为,并通过政府扶持政策、精准服务、要素保障等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对于企业而言,要主动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苦练内功,瞄准所属的细分行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力和专业化水平,强化精益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速技术迭代升级。通过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推动资本、土地、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专精特新”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质量数量双提升。

在现阶段国家政策指导方向和框架日益明确的背景下,各省市地区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结合本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积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加快布局确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领域和具体扶持政策,吉林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面临着较大的政策机遇和市场竞争的挑战。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对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最新论述,结合吉林发展实际,在具体优化路径上,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实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力度,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建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比例,支持新產品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等措施,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体系

实施分级培育工程。 依托“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路径建立企业培育库,筛选和挖掘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进行培育,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

●提高产业协调性,建立协同创新产业生态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打造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创新网络。针对吉林省现有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梳理中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及下游核心产品企业,基于产业链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从中选出链主企业,构建以市场需求导向、创新导向为引领的竞争选择机制,通过提供精益高效的对接和服务保障,引导配套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合作开发,努力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体来说,围绕汽车、石化、轨道客车等产业,继续培育一批协作配套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中小微配套企业;围绕医药健康、食品、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种业等产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骨干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地方特色资源加工等,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5]

●强化数字赋能,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市场机制等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还普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难点。要把推动“智改数转”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吉林省发展实际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引导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通过数字赋能,带动中小企业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和担保支持服务等形式[5],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探索直接融资模式,强化上市培育,逐步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加快人才引育汇聚,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双一流”“双特色”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现代农业、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培养更多高端人才;支持大专院校、职业院校、技术学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建设学生实训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政策,专门制定企业类人才分类定级评价标准,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精准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

[2]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N].经济日报,2023-08-07.

[3]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1.2万家[N].新京报,2023-07-27.

[4]3671家!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公示[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IADVPISC0511A72B.html.2023-07-24.

[5]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的意见[EB/OL].http://xxgk.jl.gov.cn/szf/gkml/202201/t20220112_8375806.html.

作者简介

解梅娟,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吕艳飞,中共长春市朝阳区委党校职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 王宝珍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