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在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11 11:26刘春莲龙艳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创伤性医护协同

刘春莲,柯 茜,龙艳莲

(吴川市人民医院,广东 吴川 524500)

随着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出行的增多,我国急诊创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创伤性骨折的发生集中于青壮年人群,应激强度高,情绪反应强烈,术后早期,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主动参与度及配合积极性相对不足[1-2]。中青年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主力军,意外事件的发生令患者遭受身心重创,为了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增强功能锻炼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减少严重并发症,我院骨科自2022 年1 月1 日起采用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将其应用于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通过医患间、护患间以及医护间的合作,提高患者疾病管理、治疗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在改善患者心理素质、减轻疼痛感、减少严重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中青年患者,年龄在18~45 岁;(2)有外伤史,骨折部位经CT 及MRI 检查,符合创伤性骨折诊断标准[3];(3)排除合并骨肿瘤;(4)无认知障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者;(2)观察期间死亡或退出研究者。

1.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22 年1 月1 日—12 月30 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 例,女31 例;平均年龄(35.16±2.17)岁;骨折部位:前臂骨折27 例,腰椎骨折20 例,锁骨骨折19 例,胫骨骨折17 例,髌骨骨折15 例,足踝骨折10 例,其他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如基础护理、指导康复锻炼、疏解心理疑虑,出院后定期随访,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给予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采用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具体如下。(1)护患间合作:①入院时。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建立信赖关系,耐心讲解骨折的手术过程,提前告知其手术的意义、康复知识以及常见的后遗症,鼓励患者配合,能愉快接受手术。②手术前后。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可利用小册子或下载App 讲解手术过程的配合。术后帮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动作、睡眠等来判断疼痛程度,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③康复期。指导患者康复过程的饮食及功能锻炼,进行深呼吸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顺利从医院回归家庭,建立微信群方便回访。(2)医护间合作:护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感受,若疼痛评分≥4 分,说明痛觉明显,报告医师予以止痛;采用《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动脉搏动、皮温、皮色、肢体周径等指标,有血栓风险者,报告医师予以干预。责任护士与管床医师共同协商制定个性化的日常功能训练计划书,计划书中包括合理搭配饮食、训练操、有氧运动等,每2 天至少进行一次医护共同查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3)医患间合作:住院期间医师为患者制定医疗项目,通过视频带动患者做骨折锻炼功能操、预防DVT 口诀操。患者出院时发放《创伤性骨折患者生活指南》小册子,明确患者每天锻炼的方法和运动量,使患者在运动方面有脚本;负责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在出院后1、2、3 个月在家训练的效果。(4)建立医护患协同小组:建立医护患协同护理小组,组内有主治医生2 名、责任护士4 名、营养师和康复师各1 名,护士长1 名参与管理。小组内每周对患者进行微讲课2 次,每月进行大课堂讲课1 次。讲解的训练内容主要为不同康复时期的训练项目:①术后2 d 开始做等长肌肉收缩训练,50~100 下/次,10~20 次/d;②术后3~5 d 开始屈髋伸膝和伸髋屈膝动作训练,50 下/次,3~5 次/d;③术后7~14 d进行非负重活动,借助辅助工具离床活动或室外散步,3~5 次/d,每次40 min;④术后3 个月进行下肢部分负重活动,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下肢完全负重。

1.3 评价指标

效果观察及评分时间统一,定在护理干预后4 周。

1.3.1 焦虑、抑郁评分 应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主观感受,每个量表包括20 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1 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 分表示小部分时间有,3 分表示相当多时间有,4 分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评定后,分别将各表的20 项评分相加,得粗分,为20~80 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 得标准分(T 分)。T≥50 分为划界分,正常为50 分以下,50~59 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 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 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4]。

1.3.2 疼痛评分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进行疼痛评定,0分为无疼痛和麻木感,10 分为重度疼痛和麻木。分数越高表示疼痛和麻木感越强烈。

1.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统计 多普勒超声诊断DVT 的标准[6]:血管内显示实性回声充填,管腔不能被探头压瘪,彩色血流信号绕行或无血流信号。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诊两组患者DVT 的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标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患者SAS 得分为(43.82±2.39)分,对照组患者SAS得分为(52.38±3.01)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00,P<0.05);观察组患者SDS 得分为(42.11±2.50)分,对照组患者SDS 得分为(51.65±3.50) 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 得分、SDS 得分、VAS 评分、DVT 发生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SDS scores,VAS scores,and DVT incid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两组患者疼痛感觉比较

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为(3.18±0.26)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5.02±0.68)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47,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DVT 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无患者发生DVT,对照组患者DVT 发生率为18.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1,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应用在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创伤性骨折作为一种应激源,会导致大多数患者出现非常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中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家庭的支柱,发生创伤性骨折后不仅不能承担社会及家庭的责任,还会因骨折引起剧烈疼痛而致活动严重受限。创伤性骨折多为外伤引起的暴力性骨折,具有不可预期性,所以突如其来的创伤性骨折令中青年患者手足无措,痛苦不已。中青年的创伤性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经常发生,剧烈的疼痛感和手术效果的不可预期性严重影响患者的心情。医护患协同模式是由医生、护士及患者为主体,相互协作的医疗合作护理模式,通过医患间的合作、护患间的合作以及医护间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临床护理管理作用,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7-8]。利用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建立护患间和医患间的感情,医护对患者进行医学信息教育,讲述创伤性骨折的治疗配合过程以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帮助患者摆正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协同护理改变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灌输式”的单向指导模式[9],与受教育者建立伙伴关系,鼓励患者增加营养以促进骨骼生长,坚持功能锻炼,增加关节的灵活性等。在微信群里增加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动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疏导及安慰,使患者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配合训练的决心。研究认为,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将有助于提高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10]。本研究中的医患间合作,不仅为患者制定医疗项目,还通过App 和电话回访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疾病信息,康复过程有医护人员的悉心指导和心理支持,信心倍增。如表1 所示,观察组患者SAS、SDS 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3.2 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应用在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可减轻其疼痛感

发生于中青年的创伤性骨折,疼痛反应一般较为敏感和剧烈。骨折疼痛主要是因为炎性递质激发导致伤害性末梢受体释放增加,创伤后灰质后角神经元受体、神经末梢疼痛受体蛋白发生转译修饰过程,导致痛阈降低。国内有研究报道提出,在创伤性骨折的临床护理中强化疼痛控制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缩短康复进程[11]。在医护间合作这个环节里,护士通过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感受以及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予以止痛;在医护患协同小组活动时通过微讲课和大课堂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疾病信息和相关康复知识,并推介使用自控镇痛泵、口服止痛药以及饮食护理等内容,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止痛药物的敏感性、个体止痛需求等有较多的了解,坚持均匀的腹式呼吸训练,既可有效预防便秘,又可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护患间的合作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护士在微信上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反馈,彼此互动、疏通心结,使患者积极配合镇痛治疗。如表1 所示,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患三方的合作可减轻患者疼痛的感觉,提升舒适度。

3.3 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应用在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术后及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下肢DVT 可影响患者下肢功能,轻者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继发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12]。创伤性骨折患者因手术、疼痛而减少或无活动,导致血流缓慢,进而发生DVT。骨折术后尽早开展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13]。协同护理模式是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以患者及其家属自我护理为中心的新型健康护理模式[14]。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将DVT 预防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预防DVT 口诀操,在大课堂上作为重要内容推介,文字简单、过目难忘、易于记忆,使患者对DVT 的危害性有深刻印象,以骨折锻炼功能操为样本,要求手术后患者每天自觉进行功能锻炼,将锻炼的量化标准制成图片和视频分享给患者,激发其兴趣。建立医护患协同小组,护士参与医疗活动,共同指导术后患者做训练操;医护患合作优化了三方的沟通方式,让患者跟着视频进行仰卧床上挺腹塌腰、头上抬、双臂用力背伸、双腿后抬等活动;责任护士与管床医师共同协商制定训练计划,将DVT 的预防作为日常保健,监督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扩胸运动和深呼吸,以促进静脉回流;医护共同查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生下肢疼痛、肿胀,立即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早期阻断病情进展。如表1 所示,观察组患者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可降低DVT 的发生率。

3.4 体会与思考

创伤性骨折一般是由各种外源性创伤事件导致的,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高空坠落等,由于患者没有心理准备,对患者的心理冲击较大[2]。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手册等传统的方式进行知识宣教,模式单调,“灌输式”教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收效甚微。观察组采取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凝聚了集体的力量,急性期给予手术和止痛治疗,康复期及早训练,医护患三方合作,通过言语交流、软件和动画视频带给患者医疗信息,激发患者期望和斗志,减少恐惧,积极参与疾病管理,减少并发症。这种模式符合发展潮流,优化了医护患的沟通,医护人员对患者全面了解,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付出也认同,医疗措施得以顺利进行,医护患三方配合默契,减少了医患矛盾,提高了满意度。实践证明,医护患协同模式的护理应用在中青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疼痛感,甚至没有DVT的发生,增强了患者的康复效果。这种新形势下催生出的新模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创伤性医护协同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