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建构策略分析
——以《远方的家》为例

2023-11-16 01:26云南艺术学院杨瑜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外景主持人建构

云南艺术学院:杨瑜嘉

《远方的家》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于2010年12月精心在黄金时段推出的全新旅游栏目。栏目以“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表达新生代的旅行态度;沟通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构建华语圈的心灵家园”为宗旨;该节目由非固定的主持人担任旅行记者的身份前往世界各地,带领观众深入领略各地优美风光和各地风俗的同时,也成功背负起了连通文化桥梁,增强民族自信,展现大国风范的历史使命。在业内同仁看来,《远方的家》外景记者深具镜头感和体验感,身临其境的真实记录、异乎寻常的细节运用、独辟蹊径的平民视角相结合,就是这一节目的最大看点。

1.《远方的家》主持人形象分析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表明,在社会活动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就像眼前树立一面镜子。作为社会中的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人物形象,清楚自身定位。由此,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理应树立相应的公众形象。

1.1 外在形象

1.1.1 语言表达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唯美的纪录片画感,《远方的家》更偏向“用现场说话”,给予观众真实可感的画面。节目的外景主持人也会用直观的视角,采访忙碌在最普通岗位上的工作者,如船舶公司里的一位小职员、发电公司的工地主任、古北口长城守护者等,以平凡人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小观大,将节目主题娓娓道来。无论是民生、医疗、经济、政治,我们都能在节目中寻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及讨论内容,这样的平等对话也更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节目主持人孙亚鹏曾在采访中表述,自己刚刚开始工作时,循规蹈矩地用前辈教授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提问采访。然而当他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看自己节目的时候,发现其采访过程并不吸引人,索然无味、乏善可陈。往往大家更喜欢看到些真实、真切、真性情的人和事,嘉宾如此,主持人亦如此。

1.1.2 外形特征

作为一档户外节目,风餐露宿是日常事,外景主持人常常要跟随摄像组深入当地,异常辛苦。走访的诸多偏远山村,条件有限。从早先的蔡丽娜、王静,到李七月、谭文颖、唐天骄,再到现在的新生代伊拉娜、刘颢玥等,节目中女记者居多,但在户外拍摄时,她们的穿着打扮也都是很朴素但也很实用的户外冲锋衣,色彩简洁,发型也一般只选择干练的马尾,有时甚至素面朝天显得十分亲切自然接地气。

1.2 内在形象

1.2.1 文化涵养

《远方的家》作为一档大型文旅节目,其外景节目主持人在带领观众深入领略各地优美风光和各地风俗的同时,也成功背负起了连通文化桥梁,增强民族自信,展现大国风范的历史使命。因此《远方的家》的节目主持人,除了需要提前做好目的地的攻略配合拍摄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以便在和当地人民交流过程中确保有高质量的输出内容。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系列已经制作了近250集短片,覆盖中亚、东南亚、西亚、东非、西非等地多个国家。节目组选择的地点都经过精细考量,例如中国企业建设“一带一路”的开拓之地棉兰老岛、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商品海外贸易中心龙城、有着别致风味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观众可以跟随外景主持人的脚步感受最纯正、最地道的人文风景,塞伦盖蒂草原上狂野的猎食场面、菲律宾热闹繁荣的农贸市场,还有神秘又富饶的富豪之乡迪拜等。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不同地点,外景主持人总能够直观真实地传达出不同地方的真正风采和神韵。这都离不开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

出镜记者唐天骄在博文中写道,“真的去到坦桑尼亚,走上非洲大陆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地方。人类有一个弊病,就是只接受我们愿意接受的信息,所以我们宁愿相信,非洲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落后的一面。但其实非洲有自己特色的风景,有自己深远的文化,也有不可取代的自然风光,我们不应忽视,应该客观地了解。”这可能也是这个节目真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沿途看风景,更要涉足未曾了解的地域文化。

1.2.2 价值取向

外景主持人是观众视角寄托的第一选择,与当地人交流,向向导提问,面对未知的风光或习俗,怎么理解,怎么引导大家理解……都是极其考验功底的事情,以及至关重要的,面对陌生环境和文化,面对陌生人,展现怎样的姿态都间接决定了这档节目的价值导向。

在《远方的家》“边疆行”特别节目当中,主持人蔡丽娜和《边疆行》拍摄团队来到了西藏丁嘎的执勤点。这里植被稀疏,广袤荒芜,被称为“无人区”,而工作人员也必须边吸氧边进行拍摄。夜晚伴着大风设备收声困难,蔡丽娜靠着大声呼喊才能将声音传递出去。在她的叙述过程中,观众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的辛苦与不易,更是将他们的爱国热忱传达得淋漓尽致。很多网友都纷纷表示很受感动,向驻守边关的人民子弟兵们致敬。

2.外景节目主持人形象建构路径

2.1 找准个人特色,打造IP形象

我们所处的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盼多样化与个性化,虽然主持人职业具有特殊性,但是主持人首先是社会形象的象征以及公众利益的代表,而并非个人化的,一味追求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过分提倡主持人个性的张扬,有害于广播播音事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又应强调主持人个性的确立,倡导主持人职业共性与特定主持人个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主持人立足于从共性中找到个性,从节目特色中找准个人特色,打造IP形象,例如严谨、生动、有趣、机智、活泼等等的主持风格。外景主持人同样也不例外,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就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也更容易形成知名度,塑造独具特色。

《远方的家》节目主持人孙亚鹏曾经自述,他擅长诗意,散文化、感性化地表达。“导演负责收集素材,比如去某个地方,一开头导演的解说词会讲。而我讲的内容,应该是导演讲不了的。我会讲亲临现场的感受,讲一个真正的体验者的话,更容易走进人心的话,是这个国家有温度、有色彩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要做到的风格。”

2.2 提升专业素养,规范语言表达

新时期下的主持人,显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其最本质的还是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这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般,语言功力作为地基,只有夯实得足够牢固,高楼才能够平地起,主持人才能有更出色的表现。很多错误观点认为外景主持人同记者一样,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不用过分强调字音标准、语音面貌等主持人专业素养,然而并非如此。外景主持人虽然很多时候的确充当了一名记者的身份赋予走访调查的任务,但其本质上和记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因此外景主持人必须提升其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时刻规范语言表达。

例如,在2022年10月《远方的家》有一期名为“山水之间”的节目中,外景节目主持人胡鑫将“哈达”念成了hā dá,然后字幕标注了正确读音:hǎ 达。其次是“散落”,主持人念的是sǎn落,“散落”的正确读音:sàn落。字幕也在后期对其进行了更正,尽管如此还是受到观众的诟病。因为对于主持人来说,读对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电视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有要求,是因为在镜头前,外景主持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节目质量和电视台的形象。

白岩松曾说,对他重要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没有字典无法走到方块字的世界里去。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始终携带一本《新华字典》,一有空她就翻一翻《新华字典》,备注字典中的生僻字,甚至能够做到字斟句酌。庄晓莹是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经常外景采访,在《央young之夏》节目中,康辉考虑到庄晓莹的工作,送给她的礼物是:一副太阳镜和一本电子版的《新华字典》。

同时,提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也至关重要。即兴口语表达对于外景节目主持人来说是必备的专业素养考察环节。在节目主持过程中,除了节目组提前准备好的拍摄脚本,其余皆有外景节目主持人即兴发挥,同时有可能还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就十分考验外景节目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2.3 坚持自然亲和,拉近受众距离

外景主持人需要具备平实自然的主持风格,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舒适感,同时亲和有力的语气拉近了与受众之间距离,给受众以愉悦的身心感受。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央视频推出了杂志型品牌节目《不一young的卡塔尔》不仅持续为网络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节目中主持人有趣接地气的采访更是独树一帜。如其中的一条短视频《涨知识了!卡塔尔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货币原来长这样~》。制作团队偶然发现了一座酷似发卡的雕塑,而这正是卡塔尔最早使用的货币,两位主持人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发卡进行对照讲解,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

比如新闻频道,会经常出现电话连线前方记者或者教授,主持人给观众呈现出来的就像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一样,让对方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这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姿态;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看到主持人多多少少会在镜头前出现失误,当出现失误的时候,只要没有向观众传达错误信息,造成不良的影响,一时的语塞,向观众说句抱歉,再重新录制。这非但没有影响到主持人的形象,反而令他们更真实,更具亲和力。

2.4 丰富文化底蕴,传递人文情怀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被受众关注,文化类精品视听节目持续发力,这也造就了市面上大部分文旅节目的初心与宗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但如何将抽象的文化落实到具体的拍摄内容上,同时又能呈现出厚重的内涵与深刻的人文情怀,这就对于外景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对于文旅节目的外景节目主持人来说,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可能需要了解别国文化,了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针对不同的文化在镜头面前有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在输出的同时,外景节目主持人还应该同时具备同理心,传递人文情怀,将当地的风土人情透过镜头和话筒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能产生共鸣,而不是面对枯燥的文化输出感到毫无兴趣。

3. 外景节目主持人形象建构现实意义

3.1 塑造栏目品牌形象

外景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塑造同时也会影响着其节目栏目品牌形象的塑造。

比如,《远方的家》播出时间占据亚、欧、美三大洲黄金收视时段,聚焦全球目光,打通国际市场,助力中国城市文旅品牌出海,强化中国文旅品牌在全球华人心中的美誉形象,促进中国文旅品牌与世界共享。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市场,《远方的家》的外景节目主持人也成功建构了属于“大国”主持人应有的外交形象,打造了栏目形象品牌,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3.2 增强受众认同感

新媒体时代下,一档节目因其传播介质不同导致受众群体冗杂。比如电视节目更多面向中老年群体,而网络平台则趋向于年轻化。这样碎片化的观众群体,会对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产生相同的影响,即建构自身多元化形象。而一档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极大程度上与受众认同感相挂钩。主持人形象塑造得越好,越贴切该节目,则受众认同感会越高,收视率也越高,节目受关注度也越高。因此,面对复杂的受众群体,主持人良好的形象塑造有利于增强受众的认同感。

如今,《远方的家》栏目进一步升级为融媒体电视行动,除电视端节目播出之外,将广泛采用新媒体、特别节目和各类活动等,让节目更加丰富和立体,令中国文旅IP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而该节目中的外景主持人针对不同系列节目所进行的相应形象建构,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观众的认同感,留下了很多记忆点。

3.3 丰富自身形象建构

一档节目的外景主持人的形象建构,除了对于栏目的形象塑造有很大作用之外,对于丰富自身形象建构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一是相较于棚内录制的节目主持人,外景主持人更加需要在各种主持场景中来回切换,有时候甚至一期节目就要切换多个场景;二是,外景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多重身份”地来回切换。如:主持人、记者、观众(体验者、亲历者、当地人)。外景主持人要在现场进行报道,从主持解说到采访调查,都要为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节目更加有现场感,帮助观众更真实地理解事件内容。这就形成了外景主持人形象建构的多样性,从而丰富了其自身的形象建构。

4.结束语

外景主持人需要从打造个人特色,提升专业素养,主持亲和自然,丰富文化底蕴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能够塑造独特的个人IP形象,这对于栏目及其自身都有极大益处。

猜你喜欢
外景主持人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主持人语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种校园外景设备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探析外景节目中的主持人应变能力
节目外景主持人镜头语言把握技巧分析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