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3-11-17 07:04吴垚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文/吴垚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面临认识不足、体系化建设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实施路径,以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过分追求学术成绩,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建设不完善。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此外,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评价机制,也会影响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对于劳动素养的评价较为薄弱。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应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主要通过线上教学进行,内容包括劳动精神、劳模事迹等,旨在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课程则以线下为主,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在课程研究方面,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关于劳动教育理论成果的论述,并编写相关教材,将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相结合。在理论课程方面,可以分为通识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和融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两类。通识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劳动教育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法等内容;融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则融合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美育、体育等内容。同时,还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考核和学分,并在讲授理论课程时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其理论性和趣味性。在实践课程方面,课程可以分为基础性日常劳动、专业课程劳动和社会服务型劳动。基础性日常劳动包括定期开展卫生评选“十佳寝室”、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手工创意实践课等活动;专业课程劳动主要包括见习、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调查、社会调查等,并结合各大专业的不同开展特色劳动;社会服务型劳动主要包括志愿活动和生产、生活性活动等,并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以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情怀提供平台。为了实现共同劳动育人的优质效果,还应该对接企业、社区等平台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并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务部门可以成立公共劳动教育教研室,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等,统一安排全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建设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专业老师和思政老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企业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与劳动教育基地相对接,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这样可以有效地传授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此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效益关乎劳动教育培养的效果。

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应该探索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如线上教学、线下实践、实习实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校内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勤工助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各高校可提供平台和岗位,例如勤工助学、助学、助研、助管、假期工等,搭建劳动教育体验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应该扩展校外劳动教育平台,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校企合作产教研平台对接,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此外,还应打造稳定的实践项目和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在专业性、服务性劳动实践中的个人素养,促进劳动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另外,高校还需要与企业、社区对接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勤工助学岗位、实习实训基地、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等平台,提升大学生劳动能力和实践素养。大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去生产一线直接参与生产培训,暑假集中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高校还可以搭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共享服务平台,经过数据匹配实现资源共享;也可将理论创新、精典案例、典型问题上传,由专业团队解答应对;还可以开展跨时空的开放式劳动实践,基地与学校可以通过线上对接,线下实践的方式进行合作,基地与学校共同孵化并构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信息平台,以实现各类资源的高度集中和充分利用。

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层次化、指标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评价应该落实“三全育人”评价机制,明确评价主体并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应加强主体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使用课程评价小程序,该程序包含课程任务发布、上下课定位打卡、课程活动拍照上传图片和文字总结、课堂同学及老师实时监督打分、劳动总结及成果转化上传展示等功能,以解决劳动教育全程评价监督问题。对于学生,应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多元化、层次化、指标化,涉及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目标应具有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适当增加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如与评优评先和劳动专项奖学金相结合,书面测试理论掌握和劳动实践成果与心得交流相结合考察;评价主体应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并由专业的劳动教师对组织纪律、劳动态度、劳动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建立劳动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电子/ 纸质),长期记录评价并完善考核机制,为升学就业提供参考,及时关注大学在校期间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各职能部门参与实践指导、任课老师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及二级学院主题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督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将结果作为评比示范单位、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的依据,以完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总之,切实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展开对劳动教育过程检测和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估,及时记录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实时获得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为劳动教育提供真实、科学、可靠的反馈。对相应的劳动成果进行定量评价,可采取劳动教育计分卡、实践手册等形式。

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