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的措施

2023-11-17 07:04韩少华任栋陈兰华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困难院校

文/韩少华 任栋 陈兰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职院校高质量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就业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地方和高校都对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有相应政策倾斜,重点关注零就业家庭、残疾人毕业生,施行“一对一”的帮扶对策。密切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工作,以“一生一策”等方式加强个性化指导,向毕业生推荐符合其个人特点的岗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平台,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就业困难学生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帮扶形式粗放,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不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是指高校在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个性,尊重学生在个性特征、家庭环境、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帮扶需要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差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和服务。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对困难毕业生实行精细化的帮扶指导,建立帮扶台账,实行“一生一策”就业指导。没有安排就业指导老师“一对一”地给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没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个人特点推荐适合的岗位。有的也没有针对学生特点给学生在简历制作、面试方面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就业帮扶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帮扶时间较短,全程化的指导和服务不够。全程化指导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系统地对学生实施渐进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养提升培养、求职就业能力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做好充分就业的准备。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在学生一进校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而是在学生就读的最后一年才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就业没有进行全程化的指导,对学生就业指导、帮扶的时间较短,引导学生更好规划职业方向的时间也较短。

跟踪管理缺失,缺乏动态化的指导。就业困难学生的认定、归类是否准确合理,直接影响到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由于就业困难学生数量和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会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校就业帮扶工作不能一成不变,应该紧跟学生实际,加强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的管理,做好就业困难学生认定、归类和管控,并配套实行动态化的就业服务。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或是即使开展了跟踪管理,但是力度不够、信息更新不及时,这样会影响就业指导的服务效果。此外,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对学生开展动态化的就业指导,在就业服务方面还不够细致,有待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措施

组建就业创业指导“智囊团”,辅助学生瞄准自我优势。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就业创业指导“智囊团”。当前,学院就业工作队伍主要由党委书记、专职辅导员和毕业班班主任构成。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加深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对就业政策的理解,使其熟悉就业手续和签约流程,同时引导教师对就业信息与市场服务、就业特殊群体帮扶、学生职业发展延伸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提升其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搭建线上平台,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创业公司负责人等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合作,建立完善的“分析——指导——实战”就业创业体系。高校就业指导负责人要根据就业创业大数据,提前分析好往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行业比例,让学生对就业创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请创业公司负责人等为学生讲解相关行业的就业与发展前景,让学生看到“眼前有路”;最后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一些面试技巧,在就业创业的关键时刻能够“不忙不乱”。在“智囊团”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运用互联网进行精准管理、跟踪帮扶。对就业困难学生建立跟踪帮扶的动态管理机制,可以开发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录入、更新、审核、查询等工作在线进行。建立就业困难信息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能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定期跟踪评估,结合具体原因及帮扶效果调整就业帮扶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就业困难学生日常识别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及时录入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离校未就业的跟踪帮扶机制。借助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分类别持续为就业困难学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开展精准帮扶,因人制宜、分类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需要建立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坚持因人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就业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一类一计划、一生一策略”的“定制式”就业指导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在线信息交流平台,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 Q 群等,并派专人负责在线指导,定期分类推送帮扶政策措施,打破就业帮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用活互联网平台,更新就业创业观念。要加强学习,了解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软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准确定位;在职业素养提升期引入慕课资源、虚拟仿真技术等,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增强就业指导的效果;在求职就业关键期,利用就业管理云平台、校园招聘客户端等,实现就业困难学生求职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在线精准匹配,降低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成本,提升就业成功率。

搭建互联网实践平台,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兴趣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高校要搭建互联网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选择。学生的实践内容和单位对接有时不对称、不通畅,高校应善用互联网平台,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严格筛选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实践平台,在平台上按照专业、兴趣、地区等对用人单位进行划分,方便学生在网上选择和报名,为学生就业创业安全和便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就结合学校实际,在充分分析就业困难学生的情况后,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构建“线上+ 线下”多元化立体化的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有效推动了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困难院校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选择困难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有困难,找警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