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效能提升探索与实践

2023-11-17 23:14何华容金亚婷
科教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委员心理健康

何华容,金亚婷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 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后[1],教育部党组持续发文,提出心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3],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 “四级” 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的作用发挥。2021 年教育部再一次通知要求从管理层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4]。

2004 年,天津大学在全校全面实施心理委员制度,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正式诞生。马建青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上提出 “班级心理委员是中国的发明创造”[5]。2007 年詹启生主编的《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出版,为心理委员的遴选、培训、激励等提供了工作指导[6]。2010 年马建青、王晓刚主编了《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教程》。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长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朋辈教育的重要力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及规模不断得到扩充和壮大,国内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班级心理委员的遴选、职责、培训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研究重复较多,主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在管理上仍然还存在欠专业、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进行考核等现实问题[7],以及考核指标不清晰、各项培训和考核未做定量规定等方面[8]。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各地区、各类别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医学类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并且在宁夏地区目前还未有该领域相关的研究。

1 调查方案、调查结果及对策分析

1.1 调查方案

①调查对象:2022 年2 月—9 月,在宁夏20 所高校中随机选取不同年级的班级心理委员139 名,辅导员、心理中心教师等管理者共106 名进行问卷调查。

②材料。

自编宁夏高效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调查问卷(学生版):从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的出发点、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安排及汇报、考核情况及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收集资料。

自编宁夏高效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调查问卷(教师版):从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考核及激励情况等方面收集资料。

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获知情同意后独立填写问卷内容,填写时间为10―30 分钟。

1.2 调查结果

宁夏地区高等院校辅导员一般管理多个班级,对班级心理委员的专业指导较少,对他们的管理更偏向于日常管理。在学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的调查项目中,50.36%的心理委员认为自己学校实施的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以真挚的情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管理这一综合管理模式。在实施管理的辅导员、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下文中三者统称为管理者)中,大多数也认为学校当前实行的班级心理委员的管理模式是三者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72.64%),而认为单独通过制度管理(9.43%)、情感管理(7.55%)、学生自我管理(10.38%)来管理心理委员的则相对较少。

在班级心理委员的制度管理的调查项目中,56.60%的管理者认为有必要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制度管理,且目前大部分学校(87.74%)制定了管理制度,参与调查的管理者中超一半(56.60%)参与了制度的制定工作,近一半(48.11%)认为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合理并进行了量化(50.94%),考核指标清晰、具体(47.17%),大部分(64.15%)对考核优秀的班级心理委员有表彰激励,其中37.73%的管理者遇到过班级心理委员对考核激励结果进行投诉的现象。35.85%的管理者自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制度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管理,大部分(65.09%)认为有必要加强情感管理,并会经常(46.23%)主动关心班级心理委员的需求,及时发现、解决(47.17%)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在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的动机上,锻炼实践能力、丰富人际交往、自我探索动机最为突出,分别为80.58%、65.47%、64.75%,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兴趣爱好(58.27%)和需要获取德育分(27.34%)而选择参加心理委员的遴选。他们大部分(71.94%)对岗位职责和任务比较清楚,对工作流程比较清楚(65.47%)。

1.3 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院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还有近一半的班级心理委员并不了解相关制度及量化指标。由此可见,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地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

①管理制度不完善及落实不到位。调查显示,33.96%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当前班级心理委员管理现状不利于其充分发挥作用,24.46%的班级心理委员未做班级心理工作计划,17.27%的人未进行汇报,还有近一半的(47.48%)则不够了解学校或学院的管理制度,以及一部分院校(36.70%)存在管理制度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医学院校在原有的制度管理、情感管理、班级心理委员自我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制度管理,并提升制度的可操作、落地程度。因为一般来说,中等规模的医学院校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至少为150 人,人数众多,只有通过制度管理,心理委员的工作行为才能得到约束,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覆盖 “最后一公里” 彻底通畅。

②培训体系不完善,履职尽责不充分。调查显示,还有一部分心理委员(28.06%)不太清楚该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结合医学专业受训特点,医学生适合清晰的职责划分、流程指向的管理模式,建议医学院校在管理中不断强化职责、任务、流程,及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质,帮助班级心理委员清晰了解,提升工作的胜任力。

③多头并进,管理效能需提升。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实施直接管理的主体的调查中,存在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辅导员、学院学办、学生工作部等多部门、多管理者对班级心理委员实施管理的情况,导致学生进行工作汇报有所混乱,进而使汇报不够及时、全面。建议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校院两级有明确分工,学校进行统筹,以心理中心为主体,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业务管理和考核、激励和惩罚等;二级学院以学院心理辅导站为学院日常管理和行政班级管理的落实主体。

3 医学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经验

3.1 健全工作机制体系,完善工作制度

我校结合学校特点,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筹、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明确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危机早期干预等工作流程,并实现心理危机干预与跟踪信息化管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3.2 以遴选资助化的渠道建立一支梯队化心理委员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顺利实施,主要依靠一支专业素质高的朋辈心理咨询师工作队伍。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学生主要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学校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统筹学校教育资源,每班选拔至少1名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员培训和认证考试,接受规范和系统的心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形成了朋辈心理咨询师梯队,为不断完善学校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提供了力量支撑,逐步补充形成了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 “三全” 心理育人格局。

3.3 以培训课程化的形式提升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技能水平

为使班级心理委员能基本识别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能力,学校积极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一方面,所有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举办的 “心理社工” 系统培训至少72 学时。另一方面,每年定期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提升专题讲座或培训,人均不少于6 学时。为提升班级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仅仅依靠其在繁忙的专业课程之外去自学或听零星的讲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实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课程化建设。近三年,根据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需要,我校开设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 “团体辅导技能”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技能” 等系列课程累计达151 学时,年培训50 学时以上,纳入课程培养体系,使他们具备初步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沟通技能。

3.4 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以情感管理为纽带,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心理中心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专职教师每周有值班安排,学生可以实时、定向汇报。所有专职教师沟通渠道保持畅通,班级心理委员可以随时联系老师反馈问题、交流意见、寻求帮助、督导解惑等。在助人自助、自我成长的前提下,在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下,充分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将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提高自己心身健康的学习、生活中,以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将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等方式与心理健康常态化宣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认知度,使其充分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努力培育其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的健康心态。

4 结语

本文以宁夏地区的医学院校的管理实践为例,探索医学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规范化医学院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工作,调动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更高管理效能的新时代,有助于学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完善和强化,不断开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不断成长为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委员心理健康
图片报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