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拔罐联合西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11-17 09:20陈盈茵董少平谭妙青胡采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陈盈茵,董少平,谭妙青,胡采霞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由脑血管动脉硬化、导致血管闭塞所致[1],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后遗症多等特点,在中医研究领域属于“中风”,患者内伤积损,后因劳逸过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等[2]。患者多存在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障碍,导致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脑梗死患者常常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给患者心理留下创伤导致其后续治疗增加了难度[3]。有关研究指出,脑梗死恢复期是改善其预后的最佳时机,此时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预后[4],促进患者康复。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护理结合,通过博采众长,使护理模式更加丰富,以满足不同类型患者的照护需求[5]。为此,本次研究对广东省中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药贴敷拔罐联合西医康复护理对患者整体康复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广东省中医院2019 年3 月至2021 年9 月收治的128 例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03 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A 组51 例,男25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61.35±12.42)岁;平均病程(3.14±1.17)个月;病变位置:基底节20 例,占比39.22%,外囊6 例,占比11.76%,放射冠12 例,占比23.53%,脑叶13 例,占比25.49% ;12 例伴高血压,5 例伴糖尿病,10 例伴高脂血症,4 例伴心肌缺血;36 例单发梗死灶,>2处的15 例。B 组52 例,男26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61.35±11.35)岁;平均病程(3.09±1.27)个月;病变位置:基底节22 例,占比42.31%,外囊5 例,占比9.62%,放射冠15 例,占比28.85%,脑叶10 例,占比19.23% ;13 例伴高血压,6 例伴糖尿病,12 例伴高脂血症,3 例伴心肌缺血;34 例单发梗死灶,>2处的18 例。分组和护理方法差异,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A 组采用西医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方式为: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基础护理、环境干预、健康指导、肢体康复训练等,同时保护脑缺血组织周边暗带组织,防止脑水肿的发生,降低患者致残率。

B 组在A 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指导,采取中药贴敷和拔罐方法治疗,按照中医辨证施护原则,结合患者病情开展辨证分型治疗,再辨证施护,有的放矢。具体实施过程为:

(1)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敷在人体的皮肤上,利用脏腑和经络,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病和治病效果。①吴茱萸外敷腹部:取吴茱萸颗粒250g,粗盐250g,混合均匀,加入布袋,放至恒温箱加热至适宜温度, 使患者取平卧位,将混合好的吴茱萸外敷于神阙穴,同时隔着衣服,绕着神阙穴按摩腹部,在神阙穴周围直径20cm 范围内进行顺时针按摩5 圈,再逆时针按摩5 圈,20 ~30min/ 次,2 次/d;②肉桂贴敷双足三里双涌泉:取6g 肉桂粉以姜汁调,外敷于患者双足三里及双内关穴位,时间不超过4h。③耳穴压豆:首先对患者侧耳部进行常规消毒,确定耳穴神门、心、肝、脑、和内分泌穴位的敏感点,使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大小6mm×6mm),以指腹按压1 ~2min/ 次,4 ~5 次/d,连续4 周,确保患者有“酸、麻、胀、痛或发热”等气感。

(2)拔罐治疗,具有通经络、泄邪气、行血祛瘀功效。①药物罐:取制乳香、制没药、防风、姜黄各15g,红花30g,桂枝、川芎各20g,威灵仙12g,独活18g,细辛、苏木各10g。将配好的药物用药袋装好置入冷水,浸泡30min 后煎煮1h,之后将竹罐放入药汁中继续煎煮30min。煎煮完成之后用镊子取出,检查竹罐是否完整无裂缝。使用无菌纱布对竹罐表面药汁进行清理,清理后手背试温,待温度至45 ~55℃时利用热力吸附在患者肩井穴、肩髃穴、肩贞穴、肩前穴和局部阿是穴穴位处,留罐10 ~15min 后取。②火龙罐:采用火龙罐,使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裸露后背。术者点燃罐内艾炷,待艾炷均匀燃烧后,双手捧罐,滑动火龙罐,患者适应后加大力度,用罐口内侧来回推动,在患者穴位处使用罐口尖锐部位用力按揉,20 ~30min/ 次,1 次/d ;以患者皮肤红润、出汗为宜。③中药熏洗;使用解痉舒筋汤对患者进行中药熏洗患肢治疗,30 ~60min/次,1 次/d,10 天1 个疗程,共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 ~100%,病残程度为0 级,为显效;缺损评分降低46% ~90%,病残程度在1 ~3 级,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为一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病情恶化,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一般例数)/ 总例数×100%。

运动功能采用Fugle-Meyer 运动功能评价量表测定,判断患者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效果,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康复效果越好。

神经缺损情况采用NIHSS 脑卒中评价量表,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

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方法、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态度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与患者的满意度呈正比。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 评价,共包含74 个条目构成的20 个因子,共4 个维度。按照公式将评分换算成0 ~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总有效率

表1 为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统计结果,B组总有效率高于A 组,差异显著(P<0.05)。

表1 护理总有效率结果

2.2 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前神经缺损、上肢肌力及下肢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上肢肌力及下肢肌力评分均高于A 组,神经缺损评分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03 例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

2.3 患者护理满意度

表3 为患者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B 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A 组更高,结果差异显著(P<0.05)。

表3 患者满意度评分统计结果(分)

2.4 患者生活质量

B 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103 例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肌张力发生改变,肌群协调紊乱,导致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出现障碍[6]。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是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重点,相关研究表明[7],脑梗死患者越早接受康复干预效果越好。西医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整体护理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在各种疾病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传统的中医护理在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同样有不错的成绩。

中医认为,脑瘫患者容易产生忧虑、愤怒等情绪,从而使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脑梗发病多因肝肾亏虚,精血暗耗,髓海失养,肝气郁滞,元神受扰,由此可见该病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交互为患的结果[8]。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可以使护理内容更丰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对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各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依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经络腧穴理论,合理采用吴茱萸外敷腹部、肉桂贴敷双足三里双涌泉、耳穴压豆、药物罐、火龙罐、中药熏洗等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滋养患肢的肌肉和静脉,防止肌肉萎缩。《东垣试效方》中“足阳明之别络于脑”指出大脑通过经络与脾胃紧密相连[9]。脑梗死虽然使脑部病变,但是与脾胃关系密切,特别使脑梗死与脾胃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脑梗死患者普遍患有胃肠功能减弱,蠕动减慢的问题。中医认为吴茱萸上可暖脾胃,下可温肾阳,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使用吴茱萸外敷腹部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使用肉桂贴敷双足三里双涌泉具有补肾气、理三焦、通尿闭之功效。耳穴疗法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可通过刺激耳穴调节脏器功能,起到调和气血的效果。药罐内的药汁的药性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渗透到皮下,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和肌肉组织[10]。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水平。火龙罐通过推拿、拔罐、艾灸、刮痧使患者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康复。中药熏洗将药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刺激患者皮肤,使皮肤中的炎症因子因致痛而加速代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升肢体运动功能[11]。

脑梗死患者一般年龄大、病程长,患者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发现B 组患者,即实施中药贴敷拔罐联合西医康复护理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和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高于A 组(P<0.05)。另外,研究结果中还显示,B 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A 组(P<0.05)。充分证明将传统中医中药贴敷拔罐护理方法融入西医康复护理中,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新的康复护理模式,提升脑梗死后遗症护理效果,能够平衡机体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提升关节、肢体活动的灵敏度,提高机体平衡能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综合应用中药贴敷拔罐护理和西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具有增强患者运动能力、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