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羊产业发展概况调研浅析

2023-11-18 02:18张庆治
现代畜牧兽医 2023年9期
关键词:饲养量绒山羊肉羊

张庆治

( 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

羊产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畜牧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先支持的产业[1]。随着人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今后羊肉市场将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间,羊肉消费群体快速扩大,羊肉总体消费需求将呈逐年较快增长趋势[2]。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养羊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受草原禁牧政策影响,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养羊数量下降,导致供需不平衡[3]。羊产业也是辽宁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西北及辽东地区农民支柱产业之一[4]。辽宁绒山羊是辽宁省地方良种,肉味美、胆固醇低、膻味小,且产绒性能良好。近年来,辽宁省羊产业呈现发展速度慢、养殖效益低等趋向。基于此,本文总结了辽宁省肉羊、绒山羊产业现状、发展趋势等,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辽宁地区品种资源与饲料资源、技术支撑与政策支持等优势大力发展羊产业、增加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辽宁省羊产业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1 辽宁省羊产业发展概况

1.1 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概况

1.1.1 养殖概况

辽宁绒山羊是辽宁省地方良种,主产自辽宁省东部地区,由于其综合生产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省内养殖的品种大多是辽宁绒山羊。2018—2021年,辽宁绒山羊饲养量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养殖区域有从辽宁东部山区向辽北、辽西山地、丘陵地带扩展的趋势。2021年,全省存栏辽宁绒山羊265.3万只、出栏239.9万只,同比2018年分别下降8.5%、9.0%。2021年社会面平均饲养每只可繁母羊年效益为569.1元,2018年为262.5元,同比增长116.8%。测算可知,小规模家庭为主的养羊户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每只可繁母羊利润约800元;规模化养殖场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每只可繁母羊利润约400元。而羔羊育肥每只利润约300元[5]。上述计算指标只是生产商品羊和产羊绒的利润,若能够作为种用出售,利润会更高。

1.1.2 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自2010年辽宁省实施封山禁牧以来,辽宁绒山羊全面进入舍饲半舍饲时代。目前,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推广等一系列措施,辽宁绒山羊舍饲圈养水平已显著提高。据对辽东绒山羊主产区9县(市)调查,主产区已基本实现全舍饲或半舍饲养殖,其中全舍饲率近70%[6];规模化养殖比例稳步增长,小散户比例下降较快,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23.1%,存栏80只以上的养殖场饲养量约占总饲养量的65%;剪绒技术普及率已达100%[7],TMR饲喂技术在规模化场得到广泛应用,以塑包青黄贮为主的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采取一系列营养及饲养管理调控技术使发情率、双羔率显著提高,可繁母羊年繁殖成活率在140%左右。这些技术的配套应用,解决了舍饲过程中的饲养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关于辽宁绒山羊生产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产绒性能和改善生长性能等方面。赵军印[8]以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出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期启动过程的关键蛋白并进行定量与定位研究,推测TP63、KRT5、SCD参与了毛囊启动过程并起到促进毛囊发育的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绒山羊毛囊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Qiao等[9]研究了LIPE和ITGB4基因的SNP位点与辽宁绒山羊产奶量、产绒量和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产奶量和产绒量上,LIPE基因T16409C位点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ITGB4基因C168T位点的CT基因型是体型和产绒量的优势基因型。孙亚波等[10]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给药后羊血清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GF-2)的浓度变化趋势,为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调控羊绒生长筛选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剂量提供了一定参考。在改善生长性能方面,有试验指出,适宜的日粮结构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比可提高辽宁绒山羊生长性能及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并对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和丙二醛的含量产生一定影响[11]。也有研究表明,微贮和氨化玉米秸秆可提高辽宁绒山羊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改善生长性能,增加经济效益[12]。王家明[13]统计整理了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有限公司、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及辽宁绒山羊示范场2015—2020年成年母羊的生产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辽宁绒山羊的产绒量及绒长度明显高于放牧状态,且绒细度也随之增加。

1.1.3 辽宁绒山羊选育、改良工作概况

通过加强选育和改良工作,辽宁绒山羊品质性能稳步提高。由原辽宁省家畜家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牵头,利用自主研发的精准化育种系统,以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有限公司为核心育种场[7],产区20多家种羊场参与,建立联合育种工作机制,持续开展辽宁绒山羊社会化联合育种。目前“常年长绒型”和“绒肉兼用型”辽宁绒山羊种群培育和推广成效显著,繁殖性能也显著提高[14]。

经过连续实施辽东地区辽宁绒山羊改良,项目区改良羊比例达到80%以上,绒山羊整体品质显著提升。与2015年相比,辽东地区绒山羊群体平均产绒量由750 g增加到875 g,体重由48.5 kg增加到56.4 kg[15],基本形成了具有不同性能特点的优势区。一是高产绒量优势区,以盖州市、庄河市等县(市)为主,特点是产绒量高,绒细度适中;二是优质绒优势区,以本溪、桓仁、新宾、清原、宽甸、岫岩、凤城、辽阳等县(市)为主,主要特点是绒品质好、平均细度16 μm;三是一般生产区,主要分布在饲料资源丰富的农区,产绒量、品质均衡发展,以集约化育肥为主。

辽宁绒山羊在产绒量、绒长、产肉等主要性能处于领先优势地位。随着毛纺市场对山羊绒细度要求的提高,辽宁绒山羊应在保持领先性能的同时,利用选育等技术手段控制细度,使辽宁绒山羊始终处于品种优势地位。

1.1.4 产品加工流通概况

2018年—2021年,辽宁省原绒年产量平均约1 300 t,大部分被羊绒经纪人收购并贩往河北、内蒙古等羊绒加工业较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省内仅有1家羊绒粗加工企业,对辽宁省绒山羊产业带动能力有限[16]。辽宁省每年出栏绒山羊约有70%以活体形式贩往南方发达省份,特别是广州、温州、福州等,只有30%左右在本地消费,以羊汤餐饮和消费者购买鲜羊肉为主,且多为零散屠宰[17]。

1.2 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1.2.1 养殖概况

辽宁省是肉羊养殖较多的省区之一,肉羊存栏数、出栏数和羊肉产量处于我国肉羊养殖的第二梯队,但与第一梯队存在一定差距(内蒙古羊肉年产量约100万t、新疆约60万t,山东约40万t,辽宁省约10万t)。2018年,辽宁省肉羊存栏量约470万只、出栏量约710万只,同比2016年分别下降5.5%、5.6%。肉羊饲养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其中朝阳市、阜新市两市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18]。育肥活羊价格约27元/kg,供育肥的羔羊售价(体重15.0~22.5 kg为主体)为720~800元/只。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每只母羊年利润约1 200元;规模化养殖场每只可繁母羊利润约700元;育肥羔羊每只利润约250元[19]。

1.2.2 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辽西地区为肉羊主产区,养殖历史悠久,可繁母羊饲养量在50只以下的家庭小规模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饲养量50只至300只的饲养场(户)占总饲养量的20%;饲养量300只以上的较大规模场占总饲养量的10%。饲养方式以舍饲、半舍饲为主。规模化饲养场大部分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家庭小规模养殖生产的羔羊大多出售给专门化肥育场。可繁殖母羊的主体是小尾寒羊或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年繁殖成活率约300%,杂交肥育羊屠宰率50%左右。杂交父本种羊有夏洛莱、萨福克、杜波、澳洲白等。肉羊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高繁、饲料配制、羔羊育肥等综合配套技术得到有效应用,肉羊产业呈现由高存栏、低出栏向低存栏、高出栏高效模式的重要转型[20]。

1.2.3 品种选育及改良工作概况

目前,国际上拥有40多个专门化肉羊品种,中国没有专门化肉羊品种,以引进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繁育为主。引进品种中夏洛莱羊分布最广、影响最大。辽宁省是最早引进夏洛莱羊的省份,也是驯化该品种最成功的省份,驯化推广20多年。夏洛莱羊以增重快、肉质好、繁殖率高著称。长期以来,辽西地区养殖户以夏洛莱做父本、小尾寒羊为母本进行杂交利用,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夏寒一代羊为母本进行级进杂交,繁殖成活率在200%以上,后代肉质也得到改善。全省肉用羊良种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61.5%,成效显著。辽宁省现有肉用种羊场10家,存栏种羊约1.2万只。目前存栏专门化肉用种羊近2 000只,其中纯种夏洛莱种羊约800只,其余为萨福克、杜泊、无角陶赛特等品种[21]。朝阳市朝牧种畜场有限公司是2008年首批加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的种羊繁育场之一,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是全国唯一进入肉羊两个“国家队”[22]的肉种羊企业。该场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为技术依托,选育夏洛莱羊选育目标确定为适合舍饲、具备“双羔双脊”特性的群体。多年选育表明,双羔的夏洛莱羊后代有较强的产双羔遗传特性,胚胎移植出胚数远高于单羔的夏洛莱羊,稳定的双羔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便于规模化生产管理。

1.2.4 产品加工流通概况

辽宁省共有肉羊屠宰场(点)38个,以初加工为主,年加工能力约8万t;规模较大的加工龙头企业约6家,主要分布于锦州市、朝阳市、阜新市等地区。肉羊屠宰能力和加工水平呈稳步提升趋势,产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商品羊屠宰年龄由成年羊或淘汰羊为主转变以羔羊为主,羔羊屠宰比例达60%以上[23],出栏模式由季节性出栏向四季出栏、均衡上市方向发展,为优质羊肉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24],同时也避免了加工企业间歇性生产状态。目前,辽宁省缺乏年屠宰10万只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小规模肉羊定点屠宰场(点)仍占很大比例。

2 辽宁省羊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2.1 辽宁省羊产业发展潜力大

目前,羊肉在我国肉类产量中的占比约5%,羊产业的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约7%,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呈稳步上升态势。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保障供给能力方面,到2020年羊肉产量500万t,年均增长2.7%”[25]。辽宁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牛羊驴等特色产业的意见的文件,将发展羊产业作为推进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羊肉年生产及进口总量约500万t,人均消费羊肉量不足4 kg,因此,羊产业发展潜力大。

2.2 羊产业对环境影响小

羊是草食动物,喜干燥厌潮湿,耐渴饮水少,养殖用水量小;粪便干燥呈球状易清理、无异味,通过堆积发酵等方法可直接还田,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低于其他畜禽。辽宁省羊饲养方式以舍饲为主,有效避免了羊对草场、林地的潜在影响。此外,羊粪是肥效快慢相结合的好肥料,广泛应用于园艺、果树、花卉业。由于羊抗病力强、用水量少、粪污易处理、无异味,对地下水及空气环境影响小,加之羊场一般多建于山区或人口密度较小的农区,因此,发展养羊业的环保压力显著低于其他畜牧产业。

2.3 发展羊产业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

农作物秸秆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生产的基本粗饲料来源。辽宁省秸秆资源丰富[26],年产量3 000多万t。目前我省羊年饲养量约1 400万只,按平均每只羊年利用300 kg秸秆计,年可利用秸秆400万t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过腹还田是秸秆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27],而牛羊的饲养量直接决定了秸秆的饲料化利用量。因此,应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研究推广秸秆饲料高效利用技术,促进羊产业发展,消纳更多的秸秆,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比例。如辽宁省推广打包青贮技术和干秸秆打包技术[28],不但有效解决了舍饲绒山羊优质粗饲料的供应,还提高了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同时由于秸秆通过科学打包实现了模块化生产,实现了秸秆饲料的商品化生产流通。

2.4 良种与科技优势

绒山羊良种方面,辽宁绒山羊是综合性能最高的白绒山羊品种,通过坚持长期育种,品种性能不断提高,始终处于白绒山羊品种领先优势地位。在11个辽宁绒山羊基地县和23家绒山羊联合育种场实施的辽东地区绒山羊改良项目,使辽东地区绒山羊种质的整体水平持续提高[7],成为面向全国的良种繁育及供种基地。肉羊良种方面,辽宁省现存栏经过多年选育和驯化的法国夏洛莱近2 000只,近年引进的澳洲白、杜泊、萨福克羊等专门化肉用种羊3 000余只[21]。同时,通过多年来的大规模改良,基本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适合于全舍饲的优质母本羊,具有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一产多羔、四季发情、常年产羔等优良特性[29],为肉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多年来,通过积极引导绒肉羊产业向舍饲方式转变,大力推广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等“五化”技术[30],提升了辽宁省羊产业的科技含量,保障羊产业健康发展。

3 辽宁省羊产业发展建议

3.1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肉羊方面,以辽西朝阳、阜新两市为基础,发挥种源基地、养殖示范基地作用,逐步向锦州、葫芦岛、铁岭等市发展。绒山羊则仍以辽东9县(市)为基础,打造绒山羊良种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种质及养殖基础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绒山羊养殖。同时根据各区域辽宁绒山羊性能特点,建立不同突出特点的产业优势区。

3.2 开展良种基地建设,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3.2.1 辽宁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及基地建设

首先,应继续推进辽宁绒山羊本品种选育工作,在培育提高常年长绒品系基础上,开展绒肉兼用品系选育工作,同时注重提高繁殖性能,进一步优化品种内部结构,打造面向全国的种羊繁育供种基地。其次深入实施遗传改良计划,继续加强品种资源保护,通过推广种羊及精液扩大优秀种质的辐射面,不断提高全省绒山羊整体品质。

3.2.2 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及基地建设

开展夏洛莱羊本品种选育,形成适合辽宁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的新品系—辽宁夏洛莱羊。以夏洛莱羊为主导品种,推广杜夏寒、澳夏寒等杂交模式,实现肉羊良种推广改良全覆盖。探索利用夏洛莱羊长期改良形成的高代次夏寒杂交母本羊,通过科学选育,提高肉羊的多胎性能,培育繁殖性能高、生长发育快、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辽宁多羔羊”。

3.3 强化科技支撑

支持产学研,以安全高效养殖、良种繁育、饲草料种植等核心技术为重点,加强联合攻关和先进技术研发。支持推广普及绒肉羊舍饲养殖实用技术、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等,形成区域主导技术模式体系,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推进全省羊产业标准化水平。

3.4 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产业特色品牌

培育壮大肉、绒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扶持加工企业开发特色绒肉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绒肉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全产业链的网络运营模式。

4 结论

辽宁省羊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持续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及基地建设,深入进行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通过品牌效应、互联网扩大宣传渠道,进行战略综合化发展。

猜你喜欢
饲养量绒山羊肉羊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以上的9对杂交组合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育肥技术的要点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单笼饲养量对山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辽宁绒山羊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秋冬季节绒山羊的管理注意事项
全国各蚕桑产区饲养量、产茧量及推广品种10年间的变化
肉羊舍饲快速育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