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献血服务管理对提升献血高峰时段服务水平的影响

2023-11-18 12:38刘晓庆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高峰期献血者服务质量

刘晓庆(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国民热心公益事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献血者越来越多,目前正处于献血的高峰期,但献血服务依旧存在较多的难题[1],主要是因为处于献血高峰期时献血的人数比较多,一般会超出献血站最佳的接待人数,甚至是超出最大的接待量,导致献血者等候的时间被明显的延长,调查发现,甚至有的献血者排队等待的时间超过两小时[2]。而且因为机采成分血的采集时间较长,血液采集的任务量大,多数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因疏忽而引起问题,或因与献血者沟通不足,使得矛盾及不良情况产生[3],这会为献血服务带来更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将强化献血服务管理引入其中,明确此管理方式对提升献血高峰期服务质量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023年5月,随机选取献血者200例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1.16±11.28)岁;对照组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1.18±11.24)岁。所有献血者均为自愿参与献血,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将各项常规的护理管理落实。相关人员需辅助献血者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细致地填写,对于初次献血者需对其身体状态进行合理化评估,明确其最近的睡眠与进食状态,女性需询问其是否妊娠、月经史等,对其献血的相关指征进行分析和评估。告知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其明确献血的有关注意事项和流程等。在完成采血之后留观20分钟,在献血者无不适感受之后,方可告知其离开。

1.2.2 实验组 强化献血服务管理,做好献血高峰期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不仅需做好物资和人员的准备,还需要重视培养相关人员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1)定期培训。需逐步提升献血站等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倡导相关人员需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每个月组织1-2次有关人员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需和献血服务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着装需标准规范,为献血者提供服务时要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提高沟通能力等。运用定期培训的形式,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意识可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献血的高峰期,可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强化护理服务的质量,做到忙中有序。

(2)合理增加人员配置,完成献血高峰期的相关准备工作。由于献血高峰期大多会集中在节假日、周末等,所以在高峰期来临的时候,可调配1-2名采血护理工作人员。若是大型单位组织集体的献血活动,需在献血站增加配置1-2名志愿者,配合献血工作人员完成服务。

(3)积极与献血志愿者取得联系,使其配合献血服务的落实。献血服务志愿者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其不但是固定的献血者,更愿意为献血者提供服务,可发挥出与市民沟通无界限、近距离接触的优势,同时可运用自身经历等多种形式缓解献血者紧张心理。因为人员有限,可引导献血服务志愿者配合相关工作人员为献血者提供献血服务,例如,有关工作人员可提前和资深献血服务志愿者联系,询问其是否要参与到献血服务中,告知其完成维持献血秩序、指导献血者填表以及指导其献血后如何按压针眼等工作。

(4)划分区域完成工作。献血站的工作人员和献血服务志愿者实行分区服务,共同完成献血高峰期的相关献血服务。在献血站划分出登记区域、体检区域、化验区域、等候区域、采血区域以及休息区域,专业人员和献血服务志愿者需分区服务。①登记区域:献血服务志愿者需辅助工作人员做好登记区域的服务工作,包含献血的宣传工作、招募和维持献血的秩序等。在献血的高峰期,献血服务志愿者可告知献血者等候的时长,明确其是否完成献血之前的准备工作等。随后把献血者针对性地分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对于时间充沛的献血者,可告知其在登记之后进入到休息区域等候休息;对于没有准备好亦或是时间不充足的献血者,献血服务志愿者可为其发放相关的宣传手册,告知其下次献血前需做好准备工作。献血服务志愿者需更为人性化地为献血者提供服务,使得献血者自愿参与到献血队伍中,使献血变得更为积极。②休息区域:献血服务志愿者需为献血者提供热情和优质的服务。在献血之前的休息区域,献血服务志愿者可为献血者发放饮料与献血的健康教育资料等。当初次献血者对于全血和机采成分血感兴趣的时候,献血服务志愿者需为其做好相关的解释和宣教工作。③体检区域:医生要更为耐心、细致地为献血者安排体检工作,对体检的速度要加以控制。因为处于高峰期时段献血者的等待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医生需要更为耐心和细致,对于不适合进行献血的人员,需做好解释工作。同时体检医生要根据采血大厅采血机器设备开放台数、采血护士人数和采血的进展是否顺利来控制体检的速度,进而保障献血服务可有序和高效地进行。④采血区域:护理人员需始终微笑服务,主动与献血者进行沟通,明确献血者是否为初次献血,多数献血者在采血时会有畏惧心理,亦会担忧献血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反应。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在采血过程中,需保持微笑,运用通俗的语言和献血者主动地交流,运用温和的语气缓解其对献血的担忧和恐惧,为献血者营造和谐与温馨的氛围,动员满足两个治疗单位献血量的献血者捐献两个治疗单位。在完成采血之后,护理人员需将注意事项告知献血者,并指导献血者正确按压针眼,对其献血行为表示感谢。

(5)献血之后需做好回访服务。献血者在完成献血之后,相关人员需对献血者实施随机抽样的回访,明确其对献血的满意度,告知其可对献血服务提出建议和问题,而后针对性地整改。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护理管理质量:从沟通能力、接待质量、健康教育与指导、服务态度以及责任心等方面展开分析,各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运用HAMA量表、HAMD评分量表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献血知识掌握度:从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各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献血反应率统计包括: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意识异常、皮肤湿冷,计算发生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1.4 数据处理 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服务质量 实验组服务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服务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服务质量比较(±s,分)

组别(n=100)沟通能力接待质量健康教育与指导服务态度责任心对照组85.69±6.3588.37±3.1089.02±4.3889.44±4.3689.06±2.43实验组91.10±4.8194.89±2.7295.58±2.1496.82±1.6797.43±1.37 t 6.79115.80913.45715.80730.004 P 0.0000.0000.0000.0000.000

2.2 分析两组不良心理 管理后,实验组不良心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心理改善程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不良心理改善程度比较(±s,分)

组别(n=100)HAMA评分HAMD评分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对照组45.23±8.2238.05±4.22100.38±9.04 37.82±3.22实验组45.26±8.2631.38±5.43100.32±8.84 30.47±3.93 t 0.0269.6990.04714.467 P 0.9790.0000.9620.000

2.3 分析两组献血知识掌握度 管理后,实验组献血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知识掌握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献血知识掌握度比较(±s,分)

时间项目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tP管理前知识72.38±0.5272.49±0.691.2730.204态度73.25±0.6773.26±0.540.1160.908行为70.22±0.5870.24±0.660.2280.820管理后知识82.06±0.5676.58±0.5967.3670.000态度82.00±0.6275.45±0.5777.7730.000行为82.07±0.5274.48±0.6293.7970.000

2.4 分析两组献血反应率 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献血反应情况比较[n(%)]

2.5 分析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国民的无私奉献意识逐步提升,每当节假日、周末、大型的集体献血活动以及血液告急通知发布之后,都会迎来献血的高峰期。站内处于高峰期时段接待量比较大,采集血液的量也比较大[4]。调查显示,平日站内人员接待量为120人/日,采集血液180袋/日,但是在高峰期,接待量为160-270人/日,采集血液250-360袋/日。处于献血的高峰期时段,献血的人数比较多,一般会超出献血站内的最佳接待量,甚至会超出最大接待量,使得献血服务的难度明显加大[5]。一方面,献血者的等待时间更长,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排队等候两个小时;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处于满负荷甚至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其缺乏和献血者的沟通,会对献血服务水平和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6]。上述因素会使献血者的献血意见大、投诉量高,将直接影响献血者热情。因此,需从提升高峰期的献血服务质量和水平角度出发,逐步探索和分析,强化献血高峰期时段献血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服务管理,使高峰期献血服务的不足得以改善和解决,促使献血服务的整体质量大幅度提升[7]。将献血服务志愿者引入献血服务环节中,使其与献血者进行深入、人性化地沟通,为献血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使得献血者更为主动和积极地配合完成献血工作,进而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营造出融洽和轻松的氛围[8]。献血者在献血高峰期的等候过程中,可让献血服务志愿者为其发放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宣传画册,详细地讲解捐献的相关知识,使得献血者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机采成分血,引导更多的人参与捐献机采成分血。对部分献血者出现不良表现时,禁止对献血者使用粗暴态度以及训斥、批评语言,避免对献血者造成严重心理阴影。同时,配合使用相应的鼓励语言来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此外,应当加强对献血者相关知识宣教,使其更为配合。护理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要做到稳、准、快,尽量减少疼痛。在采血完成后,对献血者进行安抚,检查无异常后,让献血者在等候区进行观察,并叮嘱献血者献血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避免其出现过度担心的情况[9]。同时,献血者在完成献血后需对献血者实施抽样随访,明确其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引导其提出服务建议以及问题,而后按照问题和建议针对性地整改,使得服务质量能够持续提升。本研究中,实验组服务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实验组不良心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实验组献血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此研究结果证实了在献血高峰期开展强化献血服务管理,献血者对献血知识掌握程度更高,而且其不良心理得到更好的改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使得管理质量有明显的提升,献血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高[10]。

综上所述,强化献血服务管理值得运用在献血高峰时段服务中,能够显著提升献血高峰时段的献血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高峰期献血者服务质量
降降降!3月豆粕跌超450元/吨,大豆到港量将迎高峰期,后市还要再跌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梨树进入生长高峰期 管理技术看这里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履职尽责 提升服务质量
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抓手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