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锻炼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2023-11-18 12:38吴金秀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钦州535099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变应原支气管哮喘

吴金秀(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钦州 535099)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即支气管-气管因尘螨、毛发等对过敏原产生的敏感性气道炎症[1]。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空气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支气管哮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成年人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为5%,儿童可高达10%,可见小儿是该病的多发群体[2]。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较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典型临床特点,患病后,以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为主,同时可伴随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严重可引发窒息,导致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6-7岁儿童中,该病发病率为10.12%,高于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在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引起重视[3]。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当患儿接触过敏原后,可导致发病,长期反复发作可影响肺功能,导致不可逆损伤,进而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大量研究中均提出了肺康复理念,指的是以患者病情为基础,实施个体化及综合干预措施,例如运动锻炼等,最终实现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及生活质量的目的,促进健康[4]。此外,还有相关研究指出,肺康复锻炼的应用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症状。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患儿为例,评价肺康复锻炼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60例(60.00%),女40例(40.00%);年龄4-10岁,均值(6.18±1.81)岁;体重19-50kg,均值(22.19±1.88)kg。观察组中男58例(58.00%),女42例(42.00%);年龄5-11岁,均值(6.21±1.80)岁;体重20-49kg,均值(22.20±1.90)kg。上述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符合比较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①诊断标准: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5]中有关诊断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喘息、气促、咳嗽等临床表现。

②纳入标准:监护人知情实验内容,签署同意书;治疗时间≥3个月。

③排除标准:患儿存在运动锻炼禁忌证;合并精神疾病、语言表达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①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对疾病认知较差,护理人员需要采用童趣化语言向患儿介绍积极配合临床诊治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家属积极配合。②饮食护理。急性期发病期间,应叮嘱家长严格管理患儿饮食,告知支气管哮喘饮食相关禁忌,保持清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不吃火锅、辣椒、蒜、肥肉、海鲜、冰水等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保证健康饮食、合理搭配、营养均衡。③心理护理。及时稳定有哭闹行为患儿的情绪,多鼓励、安抚,多与患儿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症结,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可以让患儿看动画、听音乐、做游戏,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护理配合度。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肺康复锻炼:①缩唇呼吸:引导患儿取坐位,经鼻呼吸,经口缓慢呼气,坚持时间4-6s,呼吸为1次,重复进行,每天5-10次,每天共锻炼15min。②腹式呼吸:取坐位,将患儿双手放在其胸部、腹部,吸气时,指导患儿尽最大程度回收腹部,吸气2s,鼓起腹部,呼气时间应控制在4-6s,第一次锻炼时,时间应控制在5min,根据患儿耐受程度,应逐渐增加到每天15min。③吹蜡烛呼吸:引导患儿取坐位,座位前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让患儿口唇与蜡烛保持平行,与蜡烛距离应控制在20cm,吹灭蜡烛,之后逐渐增加与蜡烛之间的距离,以90cm为宜。④体操锻炼:为患儿示范正规的体操运动动作,可包括下蹲、扩胸、四肢伸展等,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⑤有氧运动:鼓励患儿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应选择在空气较好的环境下进行,可散步、骑自行车、游泳、慢跑等,可以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锻炼,功率设置为10W,热身运动10min,调整为无氧阀功率,进行有氧运动,时间30min,锻炼强度由低到高,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每次20-30min,每周3-5次。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及家长应做好陪护,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出现心慌等不适感,发现后立即停止锻炼,保持良好休息。⑥耐力训练:例如上肢肌力(扩胸、手臂上举)、下肢肌力(爬楼梯、坐立交替)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30min。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护理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59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6]。

1.3.2 对比肺功能 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两组患儿FEV1、FVC、PEF数值,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测定,型号M404041型[7]。

1.3.3 对比生活质量 采用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哮喘症状、心理状况、活动受限等维度,共245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8]。

1.3.4 对比哮喘控制情况 采用哮喘控制问卷(r-ACQ)评分,包括胸闷次数、过去1周胸闷情况等,共36分,分数越低表示哮喘控制情况越好[9]。

1.3.5 对比哮喘发作及住院情况 统计两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再住院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t计算,用(±s)表示,计数数据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比较肺功能 干预前,两组FEV1、FVC、PEF水平较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肺功能对比(±s)

时间组别例数FEV1(L)FVC(L)PEF(L/min)干预前对照组1001.29±0.131.65±0.21374.55±12.96观察组1001.28±0.121.66±0.23375.40±12.29 t-0.5650.3210.476 P-0.5730.7490.635干预后对照组1001.47±0.182.15±0.16421.57±14.29观察组1001.98±0.203.19±0.20476.97±15.37 t-18.95440.60526.398 P-0.0000.0000.000

2.3 比较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均升高,且观察组哮喘症状、心理状况、活动受限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时间组别例数哮喘症状心理状况活动受限干预前对照组10050.22±2.1448.50±3.1949.82±2.30观察组10050.33±2.1948.66±3.2049.84±2.32 t-0.3590.3540.061 P-0.7200.7240.951干预后对照组10060.87±3.6959.71±2.6962.98±5.30观察组10068.71±4.2965.60±2.1770.92±4.74 t-13.85517.04211.293 P-0.0000.0000.000

2.4 对比两组哮喘控制情况 观察组r-ACQ评分低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对比(±s)

表4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对比(±s)

组别例数r-ACQ评分(分)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次)再住院次数(次)观察组10019.21±2.341.17±0.590.72±0.17对照组10024.10±2.662.38±0.601.26±0.81 t-13.80314.3798.659 P-0.0000.0000.000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致病因素复杂,该病是由多种细胞参与导致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常见的有气道上皮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而诱发哮喘与气道高反应性存在密切联系,临床表现以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最为典型,具体可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病情受变应原刺激影响,可反复发作[10]。上述症状多在夜间、清晨加重,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发病后可自行缓解,也可在经过治疗后得到显著缓解。急性期发病时,如果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气道重塑,影响肺功能。临床研究显示,支气管哮喘发病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研究[11]认为,大多数哮喘发病与多基因遗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有一方亲属患有哮喘,则其发病率应高于无遗传基因的人群。同时,研究显示,亲缘关系越近,其发病风险则越高,病情越严重。②变应原:主要分为室内外变应原、职业性变应原、药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室内变应原中尘螨过敏最为常见,多存在于动物毛发、被单、床单中;室外变应原常见的有花粉、草粉、二氧化硫等。职业性变应原主要来源于谷物粉、咖啡豆、蘑菇、松香、乙二胺等[12]。而药物变应原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心得安等,食物变应原包括鱼虾、蛋类等。

相关研究指出,针对存在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剧烈运动应该作为其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内容,剧烈运动后可导致哮喘急性发作,有致死的风险,尤其是在急性期哮喘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期间,此时进行剧烈运动极为危险。近年来,有研究[13]分析,在符合患儿身体耐受的安全前提下,大部分患儿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一方面,不会加重哮喘,另一方面,对促进患儿肺功能的恢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预防病情复发有着重要意义。国外前瞻性研究分析指出,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接受积极治疗期间,病情稳定后也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其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可通过有氧运动等锻炼方式缓解哮喘,并作为临床常规干预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增加了肺康复锻练,采用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耐力训练等锻炼措施,而对照组患儿则予以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两组对比,得出结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干预前,两组FEV1、FVC、PEF水平较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均升高,且观察组哮喘症状、心理状况、活动受限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r-ACQ评分低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上述结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增加肺康复锻炼后,患儿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哮喘症状得到良好控制,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复发次数减少,住院次数减少,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提高。分析其原因为:①通过上肢、下肢肌力锻炼,可提高患儿运动耐力,同时,锻炼过程中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保证肺康复锻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预防剧烈运动而导致呼吸系统损伤,对改善氧供、提高肺顺应性、缓解哮喘症状等起到了正向作用,进而减轻患儿痛苦。②通过缩唇呼吸、吹蜡烛等锻炼,可提高肺部通气量,纠正血流比例失调,改善肺部气体交换,控制哮喘,降低r-ACQ评分。③增加全身肌肉活动度,通过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道痉挛情况,减少哮喘发作[14]。但需要注意的是,患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肺康复锻炼存在一定抵触行为,配合度不高,因此,锻炼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关注患儿情绪,予以鼓励,引导患儿积极参与锻炼,多与患儿交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缓解患儿烦躁、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使其良好配合。出院后,应叮嘱家长监督患儿坚持锻炼,形成运动习惯,以促进肺功能的提高,降低哮喘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肺康复锻炼与常规护理联合应用,对改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控制哮喘、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起到了积极影响,值得在儿科中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变应原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体外特应性变应原检测在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变应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的变应原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