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验方止痉散贴敷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研究

2023-11-18 12:38王倩吕红粉江苏省姜堰中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面粉发作小儿

王倩,吕红粉(江苏省姜堰中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小儿高热惊厥(FC)是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其患病率约为4%-10%,占小儿各类惊厥的30%,是儿科急危重症之一[1]。反复发作的高热惊厥可造成脑损害和智力减退,发作次数越多,脑损害越大,如果高热惊厥控制不好,则容易转变为癫痫[2]。西医对于高热惊厥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发热、惊厥等症状,但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另有相关研究表明,地西泮及布洛芬等药物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若长期服用,则极易对FC患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产生极大损害,影响其认知功能。基于此,本文开展“止痉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退热止惊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的符合高热惊厥诊断的90例患儿,在随机数字表中从任意位置开始,按顺序取数,划分为中医治疗组30例、常规对照组30例、面粉治疗组30例。中医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61±1.42)岁;常规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71±1.64)岁;面粉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27±1.46)岁,三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例标准

1.2.1 诊断标准:①起病急骤;②存在发热、咽痛、鼻塞流涕或咳嗽、头痛等表征;③患儿有烦躁、神昏、抽搐等表现;④舌红,苔薄黄;⑤脉浮数或指纹青紫;⑥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夹惊。

1.2.2 纳入标准: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年龄0-6岁。

1.2.3 排除标准:①早产儿;②辨证属于阴虚者;③抽搐时间≥30分钟者;④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⑤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⑥瘢痕体质者;⑦患儿及家长不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对照组 视患儿情况遵医嘱进行补液、降温及抗病毒治疗,其中退烧药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参照说明书应用。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1.3.2 中医治疗组 在常规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王玉玲验方止痉散贴敷治疗。①止痉散药物组成:生大黄3g、山栀子10g、僵蚕10g、细辛3g、川牛膝10g,研成粉末加米醋调成膏状,做成直径为1cm的药饼放于敷贴胶布上。②贴敷时机:每日晨起进行贴敷治疗。每次贴敷时间4-6小时,连续三天为一个疗程。③贴敷方法:选定贴敷部位(涌泉穴),擦拭干净,常规消毒。

1.3.3 面粉治疗组 在常规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面粉贴治疗,面粉与米醋混合为稀泥状,可酌加褐色色素,贴敷双侧涌泉穴,每次4-6小时,连续三天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体温下降情况: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②入院后抽搐发作次数、出院一年内抽搐发作次数。③症状指标:恶风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咽喉肿痛、舌苔脉象。④实验室指标观察:白细胞、CRP、降钙素原。

有效性评价:治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患儿体温变化、症状缓解即体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为:显效:治疗3d后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治疗3d后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治疗3d后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等症状改变不大甚至加重。

1.5 统计分析 本文所用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5.0,计量资料(±s)满足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组间样本,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样本,以P<0.05作为判断依据,分析组内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体温下降情况对比 中医治疗组治疗24h、治疗3d体温低于常规对照组、面粉治疗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不同时刻体温变化比较

2.2 入院后及出院1年内抽搐发作次数 中医治疗组入院后、出院1年内抽搐发作次数最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入院后及出院1年内抽搐发作次数比较

2.3 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中医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最佳,P<0.05,详见表3。

表3 三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s)

表3 三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恶风寒(h)鼻塞流涕(h)咽喉肿痛(d)舌苔脉象中医治疗组4.42±0.735.72±0.387.24±0.566.24±0.66常规对照组7.58±0.687.72±0.4910.25±0.928.15±0.71面粉治疗组8.49±0.517.87±0.1010.55±0.908.28±0.85

2.4 实验室指标对比 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对比,中医治疗组数值更低,P<0.05,详见表4。

表4 三组实验室指标对比(±s)

表4 三组实验室指标对比(±s)

注:*表示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指标差异显著,P<0.05。

组别例数CRP(mg/L)降钙素原(μg/mL)白细胞(109/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治疗组3031.17±6.094.15±2.88*1.57±0.070.03±0.01*17.16±2.286.18±1.56*常规对照组3031.29±6.226.63±2.07*1.60±0.040.08±0.03*17.22±2.408.93±1.42*面粉治疗组3031.88±6.016.55±2.08*1.68±0.010.06±0.01*17.89±2.209.11±1.56*

2.5 有效性评价 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对照组、面粉治疗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学“急惊风”范畴,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病情凶险,为中医儿科四大急证之一[3]。其病因多为小儿外感六淫之邪或疫疬之气,季节更替或气候多变之时尤甚,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则极易为六淫所侵。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正邪相搏,常常出现发热或壮热。“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表邪入里,引动肝风,出现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症,即“急惊风”。我院已故全国名老中医王玉玲认为:惊恐客忏为小儿常见之病因,一般不易被成人察知。

急惊风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四大基本治疗原则[4]。中医治疗医家各见所长:郭大畅、李战在高热惊厥发作期常规西医治疗结束后2周服用加味金粟丹,对于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发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对高热惊厥所致脑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根据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及症状特点,我院吕红粉主任挖掘王玉玲验方,传承王玉玲思想,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的见解。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年龄多于1-3岁,为小儿中之幼儿,此年龄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亦具有发病容易、传遍迅速的病理特点。一旦患病,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多见热病。吕红粉主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急惊风)的病机以肾虚为本[5]。

方选王玉玲老中医验方“止痉散”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急惊风,方中生大黄、山栀子清热解毒通便,以达釜底抽薪之功,为君药,大黄苦寒沉降,能使上炎之火下降,有清热泻火之功,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故大黄与栀子配伍,相使为用,共呈清热泻火之效,可用于治疗火热上炎诸证;僵蚕祛风、清热、止惊,为臣药[6];细辛温补肾阳,启动少阴之寒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且速去其毒热,为佐药;川牛膝祛风清热、引火下行,为使药。同时依据经络学说中“上病下取”、“中病亦可下取”的原则,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整体出发,予“止痉散”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通经络、调脏腑、治其外而通其内、热降邪去惊止的目的[7]。我院儿科通过前期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并对观察病例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其降温退热作用显著,患儿抽搐复发的次数减少,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表明止痉散贴敷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不仅简单易行、费用低廉、无不良反应,而且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8]。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西医对照组,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放血及中医护理能有效缩短患儿的发热病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没有西药苦涩难咽、患儿接受度不高的缺点。无论是穴位敷贴还是面粉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接受治疗的患儿病情也未加重,说明安全性较好。在治疗期间,中医治疗组治疗24h、治疗3d体温低于常规对照组、面粉治疗组(P<0.05);中医治疗组入院后、出院1年内抽搐发作次数最低(P<0.05);中医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最佳,P<0.05,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对比,中医治疗组数值更低,P<0.05。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对照组、面粉治疗组(P<0.05)。

综上所述,王玉玲验方止痉散贴敷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具有使用简便、无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为小儿高热惊厥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面粉发作小儿
面粉大战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面粉多少吨
面粉为什么会爆炸
小灵通磨面粉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