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的 英译研究

2023-11-20 13:38张婉刘学思
今古文创 2023年4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张婉 刘学思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纪录片不断涌出国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本研究以纪录片《四个春天》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切入,阐述译者基于翻译生态整体环境,着重分析文化三维转换下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的翻译效果,旨在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方向,促进中国文化的更好传播。

【关键词】《四个春天》;生态翻译学;文化负载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4-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37

纪录片《四个春天》自上映以来,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剧中双语字幕展现的文化负载词值得学者们斟酌;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四个春天》为代表的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力图促进中国文化的更好传播。

一、生态翻译学

中国学者胡庚申于2008年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他认为翻译生态环境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的同时也需对译文文本进行选择,两者相互关联;而通过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可以实现生态翻译环境的动态平衡。

二、纪录片《四个春天》

《四个春天》以贵州独山的真实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记录了导演父母四年的日常生活琐事;父亲是退休的中学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两位老人的生活充实而又充满文化色彩,置身于大自然,流连于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人文活动。此纪录片展示的是一幅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和诗意的美好生活画卷。

三、生态翻译学下纪录片《四个春天》中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又叫文化空缺词;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做过深入的研究,郑德虎(2016)、孙琳(2021)以及王杨(2016)等学者分别从文化负载词的分类,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时译者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鲜有学者对纪录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纪录片《四个春天》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分析译者是如何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转换,适应翻译生态整体要求。

(一)语言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胡庚申(2011)提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到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上而言,进行语言维度的转换时,要充分考虑语言间的差异,将原汁原味的源语传达给读者。本文选取了纪录片中的贵州独山方言和四字词语等有代表性的译例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贵州方言的处理

贵州方言作为对称性文字,有些口语词汇在汉语字词典中无对应词,会采取相似音调的汉字替代;此外,贵州方言中叠词使用居多,促进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同时给人以俏皮,亲切之感。纪录片《四个春天》以贵州方言为媒介,向观众们传递了美好的贵州生活画卷,文中多次出现口语化表达和叠词:

例(1):哉耶,她讲,哉耶,这两个婆娘。

Awesome,she said.These two women are really awesome.

此处是廖姨爹听了廖姨婆和母亲唱歌后,对她们进行由衷的夸赞时的画面,“哉耶”作为独山人民常用的口头语,其意思是“哎哟,不错哦”,这里“哉耶”对国外观众人而言可能难以理解,但被翻译成“awesome”,极大程度的还原廖姨爹所要传达的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人们熟悉的词汇,将人们生活的美好状态展现出来了,更符合当代语言习惯。符合语境,体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选择与适应,即要选择观众所接受的翻译表达方式。

例(2):恰恰的,马上来吃。

Just in time,Lunch is ready.

廖姨婆刚进门,就被父母亲们热情迎接着来吃饭,此处用“恰恰的”有“正好的意思”,这里是典型贵州方言叠词的使用,语言生动幽默,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成“Just in time”,恰到好处,便于观众理解,减少了他们推理所要付出的努力,适应了读者的翻译期待,符合生态翻译学的原理。

2.四字词语的处理

四字词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具备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因其独特的结构、超强的修辞效果以及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四字词语的翻译往往对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要做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考虑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達到文本的语言生态平衡;如何准确地将其包含的文化信息恰到好处地转换成译入语是译者要解决的问题,比如:

例(3):心旷神怡啊。

It frees the mind and rejects the heart.

一家人到山上游玩时,爬到山顶时,父亲发出了赞叹,这里心旷神怡的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其中的“旷”指“空旷”,“怡”则是“愉快的意思”,阐述了父亲见到美景时心灵放空的状态,登高望远的心境,原文与之相互呼的两个动词“free”及“reject”,符合中文的动词习惯,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递给读者了外国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例(4):一天鬼头鬼脑的,躲在那里。

Is always sneaky,and hiding somewhere.

此处是导演在给爸妈偷偷拍摄视频的时候,爸爸对他说的话,“鬼头鬼脑”的意思是行为举止诡秘,不光明正大,出自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巢氏有兄弟巢大郎,是一个鬼头鬼脑的人,奉承的姊夫姊姊好”,直译成“sneaky”即“鬼鬼祟祟的,卑鄙的”,极具概括性强且形象生动,揭露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纪录片口语化的特点,这里四字词词汇和生态语境的完美整合这正是译者在适应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翻译的结果。具体词汇和生态语境的贴合这正是译者在适应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文化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胡庚申(2011)提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转换的同时,也要关注并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文化维度下的文化负载词涵盖人类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相关的智慧结晶类的词汇;欧玛·哈格福什(2003)认为与文化相关的元素涵盖着特殊的价值观,并创造了一种氛围感,这些元素也会对读者如何理解故事和人物产生影响。因此,找到最合适的策略来翻译这些元素是很重要的。鉴于双语背景下的文化内涵的不同,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出现了大量的特色文化词汇,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直译,音译,意译及直译加注等。

1.传统文化词汇

传统文化词汇凝聚了中华文明成果,是民风、风俗、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体。王克非(2016)提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不能脱离具体语境进行翻译,其翻译重点在于文化内涵是否传递给读者。基于生态翻译学这个视角,译者如何对传统文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应”及“选择”,传递给譯入语观众,是本文的关键。

例(5):你来当律师,有好多人要死在你的屠刀之下。

Many would die under your guillotine if you were a lawyer.

此处是母亲对父亲开玩笑时说的话,这里“屠刀”指的宰杀牲畜的刀或其他类似工具,来源于《抱朴子·诘鲍》,“屠”的意思是大量残杀,这里没有直译为“butcher's knife”,而是意译为“guillotine”意为断头台,即执行死刑的器具,汉语文化在英语中也找到了对应的意象,与“屠刀”一脉相承,符合当时的语境,减少了观众理解所要付出的努力,让句子变得更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文章多次出现特色文化词汇,作者采取恰当的翻译方式也耐人寻味,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汉民族是在语言上用于食物和饮食词汇术语最多的民族,宋晓娟(2015)提出汉民族具有“饮食本位观”的鲜明文化特征,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其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决定了英语词义的文化走向。文中多次出现地方特色饮食词汇,蕴含了中华美食的魅力,包括菜名,食物名和烹饪方式等,耐人寻味,译者也采取了清晰易懂的翻译策略,减少了观众的困惑。

例(6):想栽点辣子或者什么。

We're thinking some chilli or something else.

辣子作为贵州的特产,指的是辣椒,贵州人喜吃辣,这里是爸爸在栽辣椒苗时说的话,直译成“chilli”,即红色或绿色的小尖辣椒,与贵州本地的尖辣椒一致,这里译者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选择直译,将口语话的词汇变得更加书面化,保持了翻译原语与译语的生态平衡。

例(7):黄焖饭和豆糯饭。

Yellow-sweet-rice and bean-sweet-rice.

作为清明节时贵州的特色美食,黄焖饭和豆糯饭是当地人用来祭祖和招待客人的不二选择,黄焖饭是用蒙密花当植物染色剂将白色的糯米染制而成的,染成后呈黄色,味道甜甜的,译者用直译的方式译出菜名的色泽和味道,没有将蒙密花译出来,减少了国外观众理解菜名时要付出的努力;豆糯饭则是由糯米,豌豆等构成的,也是甜味型的,译者采取国外观众熟知的“bean”进行概括,用直译的方式译出了菜名的食材和味道,将原文的意思更准确地传递给读者,符合生态翻译学的下的“更高程度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三)交际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胡庚申(2011)提出“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除了需要做到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译者还应将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纪录片《四个春天》记载了人们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关系等社会文化负载词,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结晶,本文从反映风俗人们风俗习惯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的词汇出发,试图展现独的文化奥秘。

例(8):交个杯交个杯,交杯!

Mom and Dad,drink cross-cupped!

此处是作者爸妈结婚纪念日时,姐姐让爸妈交杯,“交杯”即交杯酒,是汉族婚俗之一,源于周代,指的是婚礼时新婚夫妇交换酒杯饮酒的习俗,两位新人结婚时,每个人拿一个装了酒的酒杯,手腕交叉后,再来喝自己杯子中的酒;这里作者采取直译的方式,根据具体场景呈现的动作进行翻译,透过字面屏幕的画面,外国观众对其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这里也赋予了译文动态的生命,符合生态翻译学的理念。

例(9):妹呀,在的房中的绣呀,罗裙呀(地方戏 “独山花灯”)。

The girl is embroidering a silk dress(This is from a local opera of Dushan).

这里是妈妈在唱独山花灯时的场景,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组成部分,独山花戏源于正月闹元宵玩灯的习俗,是当地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以舞姿和音乐而著名;作者在翻译时注意到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先将几个短句结合起来,再用直译的方式对译文进行翻译,其中“罗裙”指的是丝罗制的裙子,作者直译出这里的面料“silk”,减小了观众们交际重推理要付出的努力。

例(10):走一回又一回,一回又一回。

You just keep walking and walking.

此处是爸爸妈妈在摘蕨菜时妈妈说的话,这里“一回”的意思是“一次,一度”,“走一回又一回”的意思是不停地走,译者采取了省略的方法,省掉了其中多次出现的“一回”,而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更加明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纪录片《四个春天》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语言、文化和社会这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从文中译例和表格可以发现,对语言维度的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译者倾向于直译,而涉及到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时,译者更倾向于意译及其他翻译策略的结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去探索和发掘,如何将这些文化更好的传递出国门,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更是译者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Hagfors I.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bound elements into Finnish in the post-war period[J].Meta,2003, 48(1):115-127.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 11-15+92.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4]孙琳,韩彩虹.《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J].上海翻译,2021,159(04):90-94.

[5]宋晓娟.国际通识课程中文化因素影响下动词的比较学习——以吃喝类动词为例[J].语文建设,2015,(26):70-71.

[6]王杨.生态翻译视域下古典小说与当代小说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研究——基于《儒林外史》译本和《活着》译本的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254(02):147-155

[7]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127(02):53-56.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