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创作的一点反思

2023-11-20 00:30王聪
书画艺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笔画预设

王聪 1988年生于辽宁大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学士(绘画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中国画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学术性展览并获奖,作品《中国行》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

我认为艺术家应该一直处于探索、反思、再探索的循环状态中,从而保证作品的生命力,给人以无尽的期待。我是别人口中的“三清派”,即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学艺路上,中央工艺美院老先生们兼容并蓄的艺术观一直激励着我,向不同画种学习,向各类艺术学习,始终保持不断探索的状态。我试着结合不同阶段的创作探索浅谈个人中国画创作的感受,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感同身受是创作的前提。学习阶段,老师总是跟我们说创作要有感而发。对于感动的体验,我想每个人都曾有过,不同的是画家的感动不仅仅停留在文字或情绪上,更多的是通过造型、色彩、笔触等语言构成视觉图像。有时我在看到某些景象时会觉得特别美、特别入画、特别激动,大脑会瞬间形成画面或某种感受,这种灵感思绪是画家创作的原点,在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主题性创作中,画家的感同身受必不可少。唯有深入生活,切实体会,挖掘元素,积累审美体验,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主题创作《净土》《途》《中国行》等作品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感受性的描绘,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刻画展现社会图景和时代风貌。

创作未必要胸有成竹。苏轼画竹强调成竹于胸,即画家在下笔前对物象的形貌及画面的布局已经进行了全盘考虑。这一观点在注重默写的时代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一味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绘画往往会忽视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样式、偶然效果,从而错过发现创作新思路的機会,阻碍了艺术创新性的发展。此外,预设绘画效果往往会成为束缚自身的枷锁,削减画家创作的想象力和绘画感。故此,创作未必要胸有成竹,不做预设往往能够带给画家更多地想象空间和表达自由,更容易流露出画家的真情实感。基于此,我尝试不对画面进行预设,根据画面需要随时调整效果,这种创作过程时常会有失败但也不缺惊喜。《巴黎日记》系列作品是我在 2018年创作的,共有100余幅。这批作品多半是我在巴黎游学时现场写生完成的,记录了我的所观、所感、所思。这一时期我频繁游走于巴黎各大博物馆,观摩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大师的作品,在画面空间、色彩、笔触及装饰风格方面深受影响,通过观摩积累的审美经验不自觉地反映在作品中。我试着将中国画的线条与西画的色彩进行结合,探索绘画相互融合的边界感。更为关键的是,这批探索作品不做事先预设,完全根据兴趣点自由下笔,直至调整到合适的画面效果。其写生过程完全是自由的主观发挥,依靠直觉去描摹涂抹,画面往往能够呈现出全新的视觉体验。

工笔画不仅仅是制作,更需要绘画感。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工笔画家追求极为工细的制作,画面干净、光滑。笔触墨迹在精工细作中被消解,画面虽然细腻但缺少画家带有情感的触痕,作品动人之处也随之减弱。重制作已是当下工笔画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长期且工细的制作容易消磨画家的绘画感受和创作激情,致使画家在创作方向上走入歧途,不利于工笔画未来的发展。工笔画的工细制作应是相对化的,根据画家审美表达的需求来选择,画家应借助笔触墨迹传递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作品的绘画感和表现力。在近期创作探索中,我对偶发性水墨效果产生浓厚兴趣,水墨的自由生发形成了不可预测的天然肌理效果,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其运用到程式化制作的工笔画中或许会产生有别以往的绘画面貌。带着这一想法我尝试创作了《鸿溟》《游尘》《荼锦》等一系列作品,将偶然肌理效果与主观绘制相结合,在抽象肌理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具象形态的描绘,因势利导,探寻二者最佳的融合状态,达到抽象与具象的“天人合一”。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笔画预设
工笔画作品
鹰疾如风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浮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分试卷点评(素描)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