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浩海求索”的科学家

2023-11-23 09:49郭铖
读报参考 2023年33期
关键词:海浪海洋

郭铖

2023年10月23日,是国际著名海洋科学家文圣常海葬的日子。文圣常用尽一生拥抱着他最最热爱的海洋科教事业,划时代地丰富着中国海浪科学研究体系,其研究成果被赞誉为“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1921年11月1日,文圣常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后辗转四方,多地求学……从武汉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曾短暂在飞机修理厂工作。日月如梭,1946年,25岁的他乘船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甲板上,他有着新鲜的感受——那万吨巨轮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被起伏的海浪游戏般地抛托,自己则是漂叶上的蚂蚁,如此渺小。海浪中蕴藏的这股神秘而巨大能量深深地吸引了他——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滚滚波涛之力若能被人类所利用该有多好!从此,文圣常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尽毕生之力,打开这巨大海浪能源宝库,造福人类!”

在美国学习期间,文圣常通过不断查阅资料,结合前期对于海浪知识的积累,以及针对海浪能量机械动力装置的设计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出了一套实物动力装置。该装置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获得电力输出,可带动航标灯闪烁发光,为过往船只提供导航。1947年2月,在美学习生活结束后,文圣常即刻回国报效。回国后,文圣常虽然只是做着底层技术工作,却有着极强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反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做法,目睹着国民党军队的腐化生活和不良作风,选择离开国民党军队,前往位于重庆的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任教。当时,他的宿舍就在嘉陵江边。江上有船只经过就会激起浪花,这为他提供了试验条件。文圣常说:“每次去江边试验,那套奇形怪状的模型是引人注目的。有人猜它是种玩具,有人猜它是滑翔机之类的东西;而我自己呢,似乎是拿着堂·吉诃德的长矛和盾牌向风车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文圣常所任教的学校转型,面对新颖的办学体制,文圣常每天都劲头十足地教学和工作。作为难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他被辗转调入多所高校,直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航空专业人才。

自1942年起,美国发明了利用天气图预报波浪的方法,此后又陆续提出了关于风、波浪、涌浪和岸浪的预报理论。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盟军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胜利,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诺曼底登陆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准确地运用了新兴的海浪预报理论。

文圣常深知科技的重要性。當时,他一边面对的是专业齐全、学科完善、待遇优厚、国家重点投资的哈军工,另一边则是专业单一、资金匮乏,需要组建团队,几乎从零开始,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举步维艰的中国海浪研究,到底该作何选择呢?1953年,在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帮助下,文圣常来到青岛,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即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正式开始了“浩海求索”之路。

可是,梦想虽好,现实残酷。新兴的海浪学科,发达国家也不过刚刚起步,在中国几乎就是空白。幸运的是,有了赫崇本教授的带领,再加上文圣常等奋发努力,通过点滴积累,新中国的海洋科教事业开始扬帆起航。

文圣常在海浪频谱、海浪方向谱、海浪预报方法研究和海浪数值模式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发表的《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成为我国学者中最早的探讨海浪能量利用的学术文章;撰写的专著《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入选“世界五大海浪专著”;开发的“普遍风浪谱”“涌浪谱”,创新的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提出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都划时代地丰富着中国海浪科学研究体系。日本学者鸟羽良明称赞其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1993年,文圣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文圣常在青岛加入九三学社,励志追求民主与科学;198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为己任和崇高理想,奋斗到花甲之年的科学家激动地说道:“我为党、为人民有效地工作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我要珍惜余下的时间,决心将有生之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2011年,90岁的文圣常在一场师生座谈会上说:“许多人问我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我并无什么经验可谈,唯独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牢牢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以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是我毕生献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力量源泉,这也是我想给同学们说的心里话!”

2022年3月20日,文圣常逝世,享年101岁。过往,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师生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先生在赫崇本先生塑像前,深情凝望着,仿佛是在进行时空对话。这或许就是文圣常在向他的前辈和引路人诉说着未来的美好愿景——后辈们正以崭新姿态续写海浪能量开发利用之新篇章……□

猜你喜欢
海浪海洋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樊应举
海浪“打篮球”
调皮的海浪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