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探析中医药在我国防疫体系中的作用

2023-11-26 08:37崔轶凡杨凤芹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学正气

王 旭,崔轶凡,杨凤芹,贾 多

(1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2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1]。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统计,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记载比较明确、规模比较大的瘟疫大约有三百多次。

我国自汉唐以降一直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在民族繁衍过程中,尤其是在历代重大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理论发展与实践功不可没。《黄帝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理论开启了关于瘟疫的研究,汉代则开创了“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隔离制度和群体用药的防疫措施,至隋代发展为专门隔离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疠人坊”;元代开始了佩戴口罩的探索;宋元时期开始出现的“人痘接种”之法,在明清时期广泛盛行,这一技术早于英国人琴纳的“牛痘接种法”数百年,被认为是“牛痘接种法”的前身。晚清民国时期,伍连德所采取的系统性、综合性防疫措施,就是在中医药世代积累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历代抗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至今依然有效地应用于抗疫实践。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理论,尤其是在“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为构建具体中国特色的防疫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本文拟以“治未病”理论为着眼点,探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在我国防疫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 中医学防疫思想

1.1 中医学对瘟疫的认识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可以见到很多关于“瘟疫”的记载,如《礼记·月令》:“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往往与季节有密切关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将疫病病因命名为“疠气”。巢元方则在《诸病源候论》对其传染性进行了具体翔实的描述,如“人感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其病与时气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等。吴又可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百病皆生于六气”“外感不外六淫”的传统认识,明确指出疫病不同与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其致病具有强烈的流行性与传染性,“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昌盛,孕育了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标志着中医学从零星的积累开始走向有序的体系。中医学自然而然地汲取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营养,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等哲学思想运用于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治未病”思想。“治未病”之“治”,是治理、调摄之义;“未病”则是指疾病未发生、未传变和(或)未复发。“治未病”是指无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和病后防复,以维护和保障人体健康[2]。

“治未病”理论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累积凝练并升华而来,是中医学防病治病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之一[3]。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完善,其基本内涵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 个层次。“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曰治未病。”等记载,堪称“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时至汉代,张仲景强调临证时应准确辨识病机、预测疾病转规,从而及早阻断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总体来说,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理论原则与框架下,“治未病”理论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于医学理论与实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健康为核心,在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和康复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并全程化开展预防保健,也就是说,“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是主动预防,防中有治、治中有防,始终贯穿着预先调摄、维持整体平衡的理念[4]。

2 “治未病”理论在防疫体系中运用

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均具有其内在规律性,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准确认识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对开展有效预防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达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维护健康的高超境界[5]。

2.1 未病先防

2.1.1 理论依据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的是,气之运动变化,使自然界产生了四季更迭,阴阳互动,氤氲之气乃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理应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具备正确的健康理念,构建的健康生活方式,首先应当重视“未病先防”。

其次,当传染性疾病已经发生,则强调要避免疫病的传染,关键在于“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如《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温热逢源》:“伏温之邪……其伤人也,本因肾气之虚,始得入而据之。”疫疠之气流行之时,要特别关注“正气”与“邪气”相互交争的关系,如果正气强盛,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如果正气虚弱或邪气太盛,则“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可见,自内经以降,随着中医疫病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医学家不断认识到增强人体的正气,对于抵御外邪的入侵的重要性,也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伏邪”发病的决定性因素。“正虚伏邪”是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证候复杂、病程较长疾病的共同病机特点。吴又可认为,“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说明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是否发病有重要影响。天地分而三才立,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断交换物质。“五脏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2.1.2 操作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观念,中医药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调摄精神、节欲保精、调节饮食、运动健身等预防保健措施,目的是恢复脏腑本身及脏腑之间阴阳气血的平衡,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a)合理饮食:避免进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慎食寒凉性较强的水果,食用奶制品应适量,不宜过多;食物宜烹饪制作成易于吸收的形式食用。b)调摄精神: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很多人由于过度紧张、恐惧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机率。如表现为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或整日处在恐惧和不安状态,或反复洗手、消毒,或时时叹息,或睡眠障碍等。c)劳逸有节: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休息。疫情期间基本上是居家闭门状态,可以随时进行一些肢体伸展活动或者力量锻炼。d)药物预防:《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诸多中医医籍中均设有“避瘟”专篇,其间立方众多,剂型也极为丰富,例如,除丸、散、酒、汤等内服剂型外,也记载了熏、洗、洒、佩挂等外用剂型,并提出了诸如空气消毒、用具消毒、隔离措施等预防方法。

2.2 既病防变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变化机理的概括性认识,病性是疾病变化的结果。《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说明诊治疾病时,不仅需要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还应该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病位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早在中医药理论构建之初,中医学家就非常重视疾病病机的研究,诸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各具特色的疾病辨治体系,其中均蕴含着深刻的防止病邪深入、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

一般来说,严重感染性疾病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脏腑受邪,正气亏虚。“热”是指传染病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具有温热病性质,同时在发病过程中有热邪燔灼,呈阳热之象,以及热性升散、易于耗气伤津的病理表现。“毒”是指毒随邪入,发病急骤,传受迅速,极易导致喘促厥脱;邪盛酿毒,浸淫脏腑,甚则发生实质损害,内外毒邪互为交炽,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瘀”是指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邪热灼伤阴液,阴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浓缩而运行迟滞成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医林改错》),“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重订广温热论》)。“虚”:是指正气虚,《内经》言“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从重大传染病病例看,发病之后正气不足则转归较差,以久病或年老之体为多;另一方面,病邪内羁,气血津液受耗,也容易导致正气虚衰。

以重型肺炎为例,其患者往往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可见其病传速度快,病程变化急骤,可归纳为由毒而热、由毒而喘、由毒而瘀、由毒而虚[2]。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疫毒”这一主要病因,更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在把握疾病演变过程中主要证候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体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

2.3 瘥后防复

中医学认为,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余邪残留,除恶未尽;其次是正虚未复;其三是诱因。疾病痊愈之初,邪气残留,正气虚弱,应加强调摄,补足正气,祛邪外出,使疾病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趁机来复,则可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应根据传染病康复患者的个体情况,一方面指导患者继续应用艾灸疗法、经穴推拿、耳穴压豆、刮痧、拔罐、针刺疗法等方法,逐渐达到正气充盛、恢复健康的目的;另一方面,对患者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给予建议,例如起居规律、心情舒畅、膳食平衡、睡眠充足等。除以上方法外,还可指导患者学习多种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以达气机条畅。

3 “治未病”思想在防疫体系中的重要性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保健和预防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始终关注人体健康与自然变化的和谐相处,因人因时因地调整预防保健措施而非单一针对发病因素,并倡导了围绕健康应坚持的一系列法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教授建议,应从制度建设上将中医药纳入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

3.1 提高了保健服务的可行性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单纯针对疾病的对抗性治疗和预防,已经难以应对多因素的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状况。例如吸烟、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绪不良等成为公认的心血管类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从而使疾病的控制策略由单因素向综合因素控制转变[4]。

3.2 丰富了保健预防手段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医学对疾病的预防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以“疾病为中心”开始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越来越关注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但为目前疾病防疫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基于对疾病的被动预防和控制。没有强调人体正气对疾病的重要意义,亦未涵盖养生保健和康复的内容,没有体现疾病预防和治疗密不可分的联系。“治未病”思想强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人体的养生保健,必须顺应自然,要根据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重视形与神的统一,通过外练形体,内养精神,要求形体和精神兼养,达到形神俱佳,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强调平衡与协调,包括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也表示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养生就是要保养正气,达到身心健康,才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医“治未病”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治未病内容和手段,浩瀚的中医古籍中也蕴藏着历代医家临床的宝贵经验。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本身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和丰富方法,对于剖析我国现有疾病预防控制的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中医人,我们应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契机,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寻求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探索急性病毒性疫病救治规律,提高中医对瘟疫的临床防治水平,以新的研究成果贡献于人民的健康事业。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医学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清风正气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