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多维切点探寻

2023-11-26 12:15张悦蓉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切点诗词维度

张悦蓉

【摘要】语文教材涉及诸多古诗词内容,这些都是古诗词中的精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针对古诗词内容特点,结合中年级学生语言基础、学习经验、个体认知等特点,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展開创新设计,实现文本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多重衔接,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探研热情,形成更多情感共鸣。在多重感知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语文学习专业度快速提升,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生成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切点;维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应“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古诗词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方面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建立本源意识、探索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对古诗情感韵味有更广泛深入的探索。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制约,古诗教学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引导仅仅从背诵、默写、把握主旨等方面切入,这让学生的收获仅浮于表面,不曾深入。有时又会因过度解读导致学生钻进牛角尖,苦不堪言。单一化教学引导形式是对古诗词教学的误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效果呈现自然不够显著。智慧型教师在教学引导时一定会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和启迪。

一、背景补白,领略时代文化

古诗词丰富了课堂教学视角。课堂引导过程中,视角切入极其重要。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以诗词的诵读为教学起点。这样的操作看似高效,但从现代教学理念的角度来说,背诵式的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对接学生的认知起点,缺乏科学性。古诗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性。受个体认知以及时代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存在诸多“空白”。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点就是教学切入点。教师要有对接意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出发,及时对诗词教学进行“补白”。当学生了解了古诗词产生的背景,对诗人人生经历有了精准把握,思维快速启动,自然进入感知状态,顺利进入古诗词阅读学习。

古诗词学习,学生仅仅从诗词本身内容出发展开探索是不科学的。学生需要对写作背景知识有清晰鲜明的把握,自然进入诗词意境,逐步建立学习认知体系。学习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教学活动伊始,教师没有直接引入文本内容的感知,而是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着手,展开引导。为了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更清晰精准的把握,教师设置时间线索,以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为起点进行延伸,让学生感受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大家可以猜测一下,这首诗是在乌台诗案之前还是之后?”学生纷纷自主猜测,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在学生思维逐渐启动的过程中,教师展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赴任途中,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于是就有了这首诗。”有了写作背景作为依托,学生对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再学习古诗,自然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

古诗词写作背景补白有多种渠道和路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以时间轴为线索,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来源。学生本身对古代历史有浓厚兴趣,在信息的感知、提取和整合中,写作背景呈现出来,学生对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基本了解,为古诗词教学的顺利启动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创设情境,激活探知欲求

诗词是语言的浓缩,简单的词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呈现出来的形象和意境需要学生用心感受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很难精准理解诗词内容和内涵。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诗词学习中,情境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古诗词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实物展示情境、生活再现情境、故事讲解情境、反复诵读情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多元情境的加持下,学生思维引擎快速开启,对古诗词的探索兴趣更加浓厚。教师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感知点,挖掘古诗词本身的活力因子,营造出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

理想的课堂需要造境。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点和感知起点,将文本之境、课堂之境进行融通。学习《雪梅》,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知欲求,教师打破传统直接引入古诗的方法,而是借助趣味化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花吧,请大家来开盲盒,看看你选中的盲盒是哪种花,说说它的特点、开放季节。”学生满怀期待地进入游戏中。操作过程中,教师发挥多媒体优势,以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完全进入感知状态。教师将最后一个盲盒设置为梅花。在雪花纷飞中,几朵梅花迎雪绽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关于梅花的诗句,以及梅花给人的印象。因为有关于梅花的诗句积累,学生很快进入交流探讨状态。

情境创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贴合当代学生的现实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情境创设有了多重选择。教师以多媒体为载体,发挥其声光影相融合的特点,同时辅助新颖独特的游戏。学生参与意识提升,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思维灵敏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三、多元朗读,生发情感体验

语言学科的学习,读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高效的方式。朗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想顺利完成朗读,学生必须首先清除字词障碍;要想读出情感,必须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基本了解。学习一首古诗,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这是最常见的做法,但这样的操作形式过于单一。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眼、脑、心都要跟上。对读展开多元构建是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诵读、示范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都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知,让他们生发多种体验。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把握不同朗读形式的侧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揣摩词、句含义,感知古诗词的节奏、气韵,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古诗词朗读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层面展开切入。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够让学生对诗词的平仄节奏、押韵重音有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导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教学《暮江吟》,教师先借助抢答游戏,为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刚开始朗读学生的表现不是那么完美,尤其是对节奏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教师的朗读声情并茂,让学生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精准把握。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朗读的感染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情感瞬间得到升华,朗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作出表率,让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参照,同时给他们提供仿读学习机会,学生的自信心大增,课堂学习氛围在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中逐渐浓郁起来。个别读、合作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叠加交互,让学生逐渐掌握了朗读技巧,身心完全进入诗词感知状态。

古诗词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从诗词属性出发,营造诵读情境,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朗读训练。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贴合学生的感知点,在多元化的朗读氛围中,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快速进入古诗词之中,充分领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学生的情感逐渐被激发出来。

四、透视鉴赏,感知意境之美

学习古诗词,不免要对诗词设计的意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精准把握其情感、主旨。这就涉及教法、学法的选择。古诗词鉴赏需要多重方法作为支撑。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有大局观,从宏观、微观视角出发,为学生规划学习鉴赏路线,让学生从不同维度出发,对诗词展开深度感知,进而感受古诗词的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从宏观来看,学生对古诗词展开分析鉴赏,需要整体把握诗词写作思路。对诗词内容有了全面系统的把握后,再从炼字、诗眼、修辞等细微角度出发,感知古诗词奥秘。古诗词鉴赏思路不拘一格,教师要给出具体化、针对性的设计和引导,通过教学鉴赏视角的层层推进,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全方位、立体化感知。

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表情达意自然相对隐晦。诗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诗中描绘的具体图景或某个词语上。词语串联产生特定意境,它是古诗词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透视鉴赏,不妨从意象或图景着手。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便完成了背诵。但古诗表达的内容,学生还是不理解。为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以及教辅材料,自主梳理内容并尝试着进行翻译,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教材中的注释不多,但学生还是顺利完成了翻译,对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基本了解,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精妙之处。这时,教师再对学生提出更细致的解读要求,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认知和看法。部分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诗人为什么要写项羽的事迹,这和诗人有什么关系吗?”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教师没有解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在相关背景信息和古诗内容的相互关联中,学生了解了诗意。在对古诗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质疑释疑中,学生把握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倾向。

透视古诗词,对其进行深度分析,需要教师给出思路指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进行示范讲解,为学生规划出一条清晰明了的诗词鉴赏路径。从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学习状态,鉴赏思维完全打开,文本探析顺利推进,透视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五、维度拓展,丰盈精神养料

作为时代文化的艺术结晶,古诗词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凝练的语言文字,更是诗人道德品质的体现,情感宣泄的渠道。古诗词教学要将诗趣、诗德、诗心形结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根本目标。古诗词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运用典故、托物言志等。挖掘古诗词内涵和情感时,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展开思考行动,在一一对应中拓展教学容量和维度,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写景状物类,也包括议论抒情类的。面对古诗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进行延伸和突破,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归类、分析,在联想、想象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对古典美的鉴别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自身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品质。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我国古代诗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古诗词教学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不妨以古诗词为基点,对学习内容展开拓展延伸,让学生对诗中蕴含的哲理有深刻认知。学习《出塞》,作为边塞诗的代表,其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多元的。为了将学生快速引入特定氛围中,教学引导时,教师从诗歌内容梳理着手,进行解析并及时对接多重信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诗人为什么出塞,他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他出使边塞后看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感受呢?学生认真思考,逐一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古诗主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要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主旨的把握,教师从边塞诗这一古诗类型着手,引导学生进行关联。“古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边塞诗、田园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特点,你还接触过哪些边塞诗?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认真思索。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边塞诗有限,还没有形成归纳总结意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分析,给出关键词:边塞独特风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思乡之情。教师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对边塞诗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古诗词中描绘的山川美景,蕴含的家国情怀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探索中挖掘自身潜能,锻炼思维。

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古诗词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具體知识的感知,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诗词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心灵受到触动,这对个体的全面成长有积极帮助。小学中年级古诗词教学,教师不妨从背景补白、创设情境、多元朗读、透视鉴赏和维度拓展等诸多视角出发,进行关联和对接,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之中,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精准把握古诗词学习方法技巧,构建起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获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沈月.审美对话:让低段学生在图诗融合中学习古诗—以小学一年级古诗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3(14).

[2]许红星,丁丝雨.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诵读策略[J].广西教育,2019(05).

[3]杜曦.“六模”新范式下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2022(02).

猜你喜欢
切点诗词维度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