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融合课程 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3-11-26 12:15黄晓雷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中职学校课程思政

黄晓雷

【摘要】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十年来,作者作为专业转型提升、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开发的实践者,探究“资源渗透、文化浸润、课堂融入、评价引导”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模式,助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模式

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要将思政元素,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终生学习、职业素养、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内容有机融合到各门专业课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一、课程思政融入的难点

1.课程思政融合低效

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首先在于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已实施多年,但其研究成果无法直接生搬硬套到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添加了不少的思政内容,但存在课程思政元素相对零散,未能系统化进行规划,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孤立,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的生硬教育方式,与实现课程思政真正融合还有较大差距。

2.教师融合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在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不足。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专业教师,而不是思政课教师。通过调研发现,现有专业教师基本上具备立德树人意识,也能做到为人师表,但受到传统专业教学习惯的影响,专业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缺乏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能动性。专业教师存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能力缺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入能力不足,系统化进行课程思政规划能力较弱的情况。

3.学生思政认知差异

中职学生年龄段处于15-19岁之间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较为迷茫、心理变化较大的时期,也是思想教育接受能力最强、树立正确“三观”的良好时机。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期间,培养学生较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更好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熏陶是必备工作任务。大部分中职生文化知识基层较弱,缺乏学习动力,对思政课存在较强的主观抵触情绪,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上课积极性差,参与性弱,存在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二、课程思政融入的目标

1.促进专业课程思政融合

通过研究推进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建设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全面实现“三全育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理念,解决相应问题。

2.促进教师思政水平提高

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培训、教研等多形式提升专業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思想上认清“一岗双责”的职责,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的身份;实践中明确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分辨能力;教学工作外加强提升专业教学能力,除了注重学习相关专业的先进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时事,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培育人才过程中的变化,才能更好指导、引领学生。

3.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升

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于心。尤其是结合专业特点,促进学校德育、美育,在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融入的策略

1.着眼专业课程思政规划是前提

教育部2022年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修订版)》,明确地提出了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能力要求。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符合社会需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障正确的政治意识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与行业、专业需求相结合,将学生个人成长期望与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相结合,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渗透相应的“三观”引导,实现立德树人。

2.立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根本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是进行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探索的根本,影响课程思政实施、学生课程思政接受情况的相应效果。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发展需求中挖掘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价值、媒体技术发展历史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诉求、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可。挖掘贴近青年喜好、专业特点、符合时代背景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3.细化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是手段

将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建设中,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资源建设和交流研讨等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程思政评价,通过“反思课程思政效果”来反哺教学,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细化。注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收集,汇编成可参考、可复制的活页式课程思政工作手册,以案例促进师生互学共进。

4.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是核心

教师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技巧,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是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核心。找准契合点,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有效融入。

5.强调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是导向

通过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三者的工作相结合,产生叠加效应,立足专业课特色,注重在叠加效应中彰显专业课教学思政的成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采取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主体,确保做到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哺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发展进行更加周详的规划。

四、课程思政融入的途径

1.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只有制定良好的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才能较好的落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强化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团队师德师风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更好融合,必须系统地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对各中职学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现有课程教学现状及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能力进行调研,对相关行业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研,对课程思政开发现状、社会对数字媒体岗位需求,尤其是社会、行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要求,总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新方向。其次,依据“岗课赛证”融通的相关要求,制定《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规范专业素质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灵活应用我校“573”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并增加专门的课程设置评价要求。从而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实现德技并修。

2.落地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融合

培养专业教师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意识,具有主动学习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行业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感知区域经济发展下文化特色变化态势,从教书育人的内涵促进学生成长。结合我校福建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艺术设计类》资源库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落地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落实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等宏观思政元素与审美、创新、职业等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中的“文化浸润”。

以“Illustrator基础”课程为例,整合红色经典案例、闽南特色案例、中国传统文化案例,融入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美育教育、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在理论和实训实践过程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点带面,分层推广,分步推进。

3.开发专业课程思政配套资源

结合福建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申报,福建省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教师配合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思政配套资源,包括影音资源、动画资源、虚拟仿真资源,以校企合作建设《艺术设计类》资源库实现共享共优,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的实践,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中的“资源渗透”。

以《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化教程(中望3D)》为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机械辅助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项目五任务二:创建涡轮风扇六视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设计、完善、美化,不断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涉及的知识点、实践操作、设备操作全部采用微教学方式,构建知识点资源库和技能点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自主性,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从各方面检验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将课程申报福建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福建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

4.提炼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模式

依托“三教”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結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指标优化教学设计,融入合理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中的“课堂融入”。

以“三维建模设计”课程为例,在课前引导学生欣赏相应任务点、知识点设计的工业产品设计模型,相关的产品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特色;在课中渗透科学之美,强化系统化、结构化设计理念;课后优化完善作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务实、规范、严谨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兼顾。

5.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是通过教学评价进行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已经相对完善了,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评价方式中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对欠缺,探索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的综合评价,以“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基本标准,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通过评价反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完善,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中的“评价引导”。

以“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评判标准、1+X证书考核标准,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实施、团体协作、创新创意、文化渲染等内容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学生显性成果展示的评价,如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省市级设计比赛等,努力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获奖成绩,申请相关专利,起到学生学习的带头作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实现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重构教学评价体系。

五、小结

以国家双优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要求,以教学资源库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为规范,融合课、岗、赛、证为一体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以“平台共享、模块分流、项目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设计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将学生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把思政课程的理论和核心内涵融入专业教育,探索“四位一体”(资源渗透、文化浸润、课堂融入、评价引导)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专业融合课程思政模式校园推广全面化,协同发展区域化,助力闽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发展,从而培养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翔鹏.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五步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课程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06).

[2]董振花,杜晓鹃,赵淑艳等.高职医学院校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04).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ZZ22-014。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中职学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