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边塞诗中的雪意象及其表现手法

2023-11-27 04:28李文杰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边关边塞将士

李文杰

雪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历史尤为悠久,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们对雪有着十分浓厚的情结。雪意象不仅出现的数量庞大,其意蕴内涵也发展得十分丰富,且涉及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尤其在盛唐边塞诗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这些涉及雪意象的诗,在继承了唐以前诗歌已有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又有极大的进步和创新,不仅承载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着明显的突破。

一、盛唐边塞诗中雪意象的意蕴内涵

尽管边疆大漠环境恶劣,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文学—边塞诗,其艺术价值丝毫不亚于中原的诗歌。各类边塞诗蕴涵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内容,以及诗人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和异彩纷呈的内心世界。而雪作为边塞常见的自然景象之一,自然被诗人们争相用作意象,从而成为我们得以看到边塞诗中的各种思想感情的一面镜子。

(一)恶劣环境中的艰苦生活

边塞地区环境恶劣、物质匮乏,雪作为边塞恶劣环境的典型代表,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用以表现边塞气候恶劣和条件艰苦的主要意象之一。边塞诗人们热衷于通过雪意象来展示天气、环境的恶劣,进而体现出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艰苦。在李颀《古从军行》中,牺牲将士们的尸骨被埋在雨雪纷飞的边疆野外,然而这些只不过是“空见蒲桃(葡萄)入汉家”的不值一提。在崔颢的《辽西作》中,胡人马上就要大举来犯,边塞征战的人们却仍置身凄冷彻骨的初春寒气里而没有衣服可穿。借助雪意象,诗人们既写出边塞恶劣的环境风貌,揭露了将士们征战生活的无比艰苦,又深刻地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怜悯同情,同时也谴责了当时统治阶级对边境将士们生活毫不关心体恤的态度,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边境政策。

(二)壮丽风光前的豪迈情怀

在唐代尚武和游侠的风气影响下,遥远的边塞之地也成为许多文人们的必游之地,在这些文人的眼中,雪成了壯美雄奇的边塞风光中的典型事物,雪意象也因此出现在一些赞颂塞外大好风光的诗句里,有着极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们以奇妙瑰丽的修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展示边塞雪景的奇特美丽,因此这些诗歌一扫悲戚哀伤之意,“愁”思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昂慷慨的豪情壮志。

在边塞诗人们的眼中,雪不仅能用来展示生存环境,更能被写入表现行军作战的诗句中,用来烘托激烈紧张的战争氛围。例如,“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王维《陇西行》),通过关山大雪纷飞的动态感突出战争的节奏紧凑、氛围紧张。同时,诗人们还能放下宏大辽阔的画面,通过雪意象进行一些极为精致的细节描写,使边塞战争生活显得更为真实。例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白雪和红旗的颜色对比十分鲜明,令人想到戍守边塞的将士们正是这样终年与风雪和红旗为伍,既是对他们勇敢、坚韧、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的展示,更是对他们环境艰苦却仍能具有昂扬斗志的歌颂。

(三)风雪交加中的复杂心绪

雪意象经由历代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多重意蕴的形象。雪意象对于盛唐边塞诗中人物矛盾心理的展示和人物各种情感的抒发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复杂的心绪大概可以分为失意之苦、思念之悲、战争之恨三大类,虽大体上看来和一般诗歌的情感形式无异,但实际上这些情思是边塞人们独有的体验。

1.失意之苦

盛唐边塞诗中有着不少失意的将士形象,这些驻守边关的将士们往往无从施展自己的才能,或是因为报国无门而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情绪。例如,李颀的《塞下曲》写将士们本来武艺高强,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是在连年的战争之后已经气力殆尽,却还没有被朝堂赏识。“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描写征人们在雪中吹着哀怨的羌笛,烘托出荒凉寂寥的气氛,也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力的精神状态。还有李颀的《古意》,以“黄云陇底白雪(一作云)飞,未报君恩不得归”两句,把将士们长年戍守边关以求建功立业,但他们最终仍未如愿以偿报答君恩而产生的无奈和失落之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

2.思念之悲

盛唐边塞诗中还有一些日夜生活在思念之中的将士形象,他们长时间离开家乡和亲人,终年驻守边疆而不得相见,由此产生深切入骨的思念之情。也有些诗从反面写妇女的思念之情,以此表现将士和妇人的相互思念。雪天的寒冷环境往往更能催生这种感情。例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写在雪之后寒冷的北风从大漠吹过来,而此时的横笛偏偏又响起了《行路难》这样令人悲伤的曲子,一时间令三十万将士“回首月中看”。寒冷的雪与苍凉哀怨的曲子发生作用,拨动了众多将士们内心深处思乡怀人的心弦。

3.战争之恨

盛唐边塞诗中还不乏许多同乐观昂扬的将士们相反的厌战将士形象。这些将士们每天亲历着边关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因而对战争生发了强烈的反感和厌倦心理,同时对边关生活充满了惆怅。在表现这类形象的诗句中,雪意象一般有着艰难阻隔的感觉。将士们对边关生活的怨恨,与寒冷彻骨、整日大雪纷飞的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高适的《使青夷军人居庸三首》中有“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和“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四句,都鲜明地写出了冰天雪地的环境之中戍守边塞的艰难困苦。又如,李益《暖川》中的“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两句写出了边塞征行的漫无终日,以此表现出征人们对日复一日的行军生活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二、盛唐边塞诗中雪意象的表现手法

(一)不同形态的雪

雪同雨一样,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雪有着区别于雨的极为明显的个性特征,即固态的形态特征。正是雪的固态特征,使雪有着变幻多端的形态,它既能在飘落之时具备动态美,又能在飘落之处堆积,形成静态美,在此之下还能细分成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静态。例如,动态的雪在不同的风力影响下既可以垂直地缓缓飘落,又可以动如脱兔,肆意纷飞;静态的雪既可以宏观地堆积在广袤天地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又可以微观地堆积于树枝、屋顶、墙角、衣帽上,形成截然不同的美感。同时,不同的雪片还有大小、形态之分,甚至在光的作用下还有颜色之分,可谓变化万千。在盛唐边塞诗人们的笔下,这些不同形态的雪都得到了艺术化的展示,并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情感色彩。

受内陆多风的影响,边塞地区的雪以动态形式呈现时,一般是狂奔疾走、肆意纷飞的,很少平静地自然坠落。这种动态感常被诗人们用来展现边关的恶劣环境和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黄云陇底白雪飞”(李颀《古意》),“剑河风急雪片阔”(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些诗句中的雪不仅“大如席”“雪片阔”,而且游走在狂风之中、黄云之下,成为边关地区恶劣环境和军民们艰苦而紧张的生活的缩影。

除了写在寒风中纷飞疾走的雪片外,边塞诗人们也喜欢展示静态的雪景,这些雪景的描述大多用来构筑荒芜、寥落的宏观环境,且多以“雪山”“积雪”等类似的字眼出现,如“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雪净胡天牧马还”(高适《塞上听吹笛》),“残雪冻边城”(崔颢《辽西作》),这些静态画面无不烘托渲染出一种荒芜、寥落、冷寂的氛围,同样是边塞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此外,一些诗句也展示了堆积于微观事物上的静态雪景,在这些诗句中,雪一改冷寂、萧瑟的风貌而变得精致明丽,展示出别致的静态美。这种明丽的雪意象大多与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相照应。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用一种极为新奇的比喻手法描写出堆积于树枝上的静态雪景,瑰丽明艳,极具美感,同时又饱含着诗人热情洋溢、乐观昂扬的精神气概。

(二)意象组合构筑边塞图景

边塞的自然风貌复杂多样,迥异于中原,而雪作为一种形态多变的自然现象,在单一地作为独立意象表现复杂多样的边塞环境时就显得缺乏力度。因此,盛唐的边塞诗人们,常常喜欢将雪意象和其他具有明显边塞特色的意象组合使用,以此来表现独特的边塞风光,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使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仿佛已经置身寒冷彻骨的边塞之上,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并置式组合方式。例如,前文已经提到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黄云陇底白雪飞”(李颀《古意》),“雨雪乱霏霏”(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三),“四边伐鼓雪海涌”和“剑河风急雪片阔”(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句,将雪意象分别同云、沙漠、雨、河流、风等意象组合,无不使一种寒冷、纷乱、嘈杂的气氛跃然纸上,对边塞图景进行了真实而震撼人心的还原。

除此之外,盛唐的边塞诗中还有一些叠加式和对比式的意象组合方式。例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路在山上,雪在路上,马蹄印在雪上,山、路、雪、马蹄印几个意象层层叠加,形成了辽远无尽、余味悠长的意蕴效果,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而对比式的组合方式常常被用来展现恶劣的环境和紧张的战争中战士们英勇的精神气概。例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白雪和红旗的颜色对比十分鲜明,令人想到戍守边塞的将士们正是这样终年与风雪、红旗为伍,既是对他们勇敢、坚韧、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的展示,更是对他们环境艰苦却仍能具有昂扬斗志的歌颂。

(三)时空落差烘托异域风土

盛唐辽阔的地域势必导致地处内陆深处的边塞和中原截然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地理风貌。西北、东北的边塞地区不仅地势复杂,植被稀少,多风多沙,而且还有着极其明显的早寒现象。这本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地理现象,但正是这种空间差异使边塞和中原两地的人们处于截然不同的环境之下,因此造成了两地人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盛唐的边塞诗人们大多曾经生活于中原,复又游历于边塞,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空间差异所能带来的情感张力,因此将这种普通的地理现象在诗歌中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加工。在这种巧妙的艺术方式下,边塞诗中的一些雪意象经常与体现月份、时节的词语同时出现,使人们能够对比地联想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气候不同,以此體会出边疆地区的气候恶劣。例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五月本该是生机盎然的月份,但是远在边疆的天山“无花只有寒”,一派萧条之景;八月在中原地区还是孟秋之际,树叶将落未落,但是边疆的人们早已处在大雪纷飞、白草枯折的气候之中。通过这种时空对比之下的落差感,读者对边境地区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特征更加印象深刻。

(四)浪漫的文辞和想象

雪作为壮美雄奇的边塞风光中的典型,常常以极度夸张的形态出现在一些赞颂塞外大好风光的诗句里,被赋予极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们用奇妙瑰丽的修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展示边塞雪景的奇特和美丽,因而其中悲伤之意较少,更多的是高昂慷慨的豪迈激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想象奇特,手法新奇,抓住梨花和雪的共同特征,将二者类比,使中原地区独有的一派春意盎然、清新明丽之景也出现在北国边塞,可谓优美与壮美俱存,令人称奇。又如,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壮观的白雪纷飞之景,使雄浑壮阔的边塞景致如临眼前。尽管《北风行》总体上来看是一首写思妇情思的诗作,但通过诗人对边塞风雪奇景的刻画,仍能看出一股豪壮之情。

总之,盛唐边塞诗中的雪意象在经历了前代文人们的提炼、改进后,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具有了丰富的意蕴,使得其背后的情感明显具有多层性、复杂性的特征,而雪意象的表现手法也更加纯熟和多样化。雪意象是盛唐边塞诗中一件不可或缺的法宝,它在揭示诗歌主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盛唐边塞诗中雪意象的分析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置身于诗人们所描绘的一幅幅或荒凉,或壮美的边塞图景之中,以独特的视角体会那个时代的戍关将士和边塞诗人们的心声,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盛唐边塞诗歌文化。

猜你喜欢
边关边塞将士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将士答“到”
边关的雪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边关月(独唱)
梦回边塞
边关巡逻路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