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创新探索

2023-11-29 20:12
科教导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法学知识产权

张 颖

(湖北大学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新文科”理念具有融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特征,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1]。开展好知识产权法学教育,既是培养知识产权法学服务人才,践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设内容。

1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创新的背景

截至2021 年,全国高校已设立知识产权学院45 所、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100 个,形成了以本科专业为基础、硕士和博士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2]。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法学方向为主的模式,着重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新兴的以管理学方向为主的模式,着重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以同济大学、湘潭大学为代表。两种培养模式的培养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法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同于基础法学学科,知识产权法学教育更侧重于跨学科知识体系与法律思维的建构,不仅需要基于法学基础理论教育形成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更需要多维度、宽视角的创新思维培养。数字经济下,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以及元宇宙、NFT等新技术理念的推广,新的法律问题不断产生,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也受到转型冲击。如何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是培养知识产权法学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实现创新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路径。

2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法”的课程目标和学情分析

2.1 课程目标

2.2 学情分析

基于6 年的“知识产权法”课程的教学经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其一,从知识基础的积累而言。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法理学、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基础上再学习知识产权法有利于对于这种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部门法学原理的理解。现代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生代,具有较好的信息化素养,对于互联网教学环境适应快,搜索知识信息的能力强。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较好,但对于课程内容广度、深度的知识储备欠缺,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其二,从学科认知特点而言。学生对于新知识以及热点问题的敏感性比较充分,但是对于问题的认知更多停留在现象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其三,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作为法学类基础课程,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案例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与此同时,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突出,唯分数、缺乏实践创新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3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大班教学缺乏针对性

“知识产权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修读学生数量在百人以上,导致课堂臃肿,师生互动受限,案例展示分析、模拟法庭辩论以及小组讨论开展效果欠佳。

3.2 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同大多数法学类课程一样,“知识产权法”课程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课程考核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法学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4]。教学手段也以线下教学为主,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3 课程教学设计存在不足

“知识产权法”课程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法学课程,无论是著作权法、商标法还是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都涵盖了大量对于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技术与制度的衔接。同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立法过程中大量借鉴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如何不偏不倚地介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观点,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来分析舶来品制度法律移植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加深学生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现实的理解,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难点。

3.4 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大,课堂教学仅能讲授最基础的知识点,大量的思考与创新探索需要课下、课外进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进行思维训练,但是缺乏真实案件的分析处理和实地考察调研的体验。同时,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为应付考试,不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实在在的科研实践中,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 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创新路径

4.1 提升教学创新思路

“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创新旨在融合优质的在线资源和智慧教学环境,重塑课程教学内容,革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涵,基于“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法学生在双创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一方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提高课程参与度。强化授课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充分利用学习通、QQ群等线上教学讨论手段,通过课后讨论题的方式,鼓励积极在留言区留言评论,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留言,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线上探讨学习的痕迹可以构成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成为平时成绩的考量要素,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能够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由此,课堂互动的宽度与广度得以延展。

另一方面,打造“第二课堂”,以学促赛,以赛促研。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互联网+”等实践创新类赛事提供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通过撰写项目申请书的方式展开实践科研,将抽象的法学原理与现实中的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结合,全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赛研”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教学模式。

尽管CDKN3是一种周期相关蛋白,但Yu等[6]在胶质母细胞瘤研究中发现,CDKN3亦可通过间接作用于CDK1,抑制细胞迁移能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发现,CDKN3一方面可通过直接结合并活化ROCK2,抑制RAC1、PAK1,进而抑制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另一方面CDKN3可去磷酸化CDK2,进而降低磷酸化Rb,增加未磷酸化Rb与E2F结合,间接抑制CDK1作用,抑制侵袭迁移[7]。目前,对CDKN3促进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发现,其可通过降低磷酸化CDK2蛋白水平,抑制下游抗凋亡蛋白XIAP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凋亡[8],发挥抑癌作用。

4.2 课程教学改革

4.2.1 融合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实体课堂,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课中系统学习课程重难点,课后复习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关拓展问题,通过“学习通”等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库、讨论区与交流区模块使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形成无缝对接。

4.2.2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与管理能力,成立学习小组,组成“自学课堂”

教师首先针对所学内容分配不同的案例分析任务,再由组长进行具体任务的分工,并对各组员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分析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尤其锻炼了组长的领导力。

4.2.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源于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源于对研究选题的敏锐观察,对研究方法的正确掌握以及对研究对象的深度分析,这些都是科研能力的体现。目前,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科研创新的平台。首先,通过课堂上基础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其次,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选题,鼓励他们自发组队,申报创新类项目,并作为指导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完成项目申报书。最后,若项目成功立项,则进一步组织团队成员认真完成项目,根据各自参与的选题方向撰写小论文。第四,指导鼓励学生继续以小论文为基础,完成毕业论文,并争取优秀毕业论文或者论文发表。

4.3 重构教学内容

4.3.1 构建知识产权法创新思维课程内容

围绕知识产权类型与具体产业实践,建构知识产权法创新课程体系。理论课层面开设法学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的课程,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以问题为导向,选取社会前沿、科技前沿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引领学生结合所学法学理论,进行创新性思辨分析学习;实践课层面开设知识产权法律谈判、知识产权代理服务通识、知识产权纠纷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评估实践等跨学科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与创业实践基础知识的积累。

4.3.2 开展法律研习能力虚拟仿真训练

新文科背景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实践中包括知识产权登记、申请、复审、诉讼、仲裁等应用场景进行虚拟再现,针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网络域名、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不同类型知识的产权登记和申请的实训流程,并根据不同场景出具不同的实验结论和仿真行政(司法)文件。

4.3.3 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开展法律创新思维训练

围绕案例分析或学理研究开展日常教学,通过案例研习课程、小型学术沙龙或专题研讨等方式训练以法言法语描述案件事实、以系统方式有效解读最新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以审慎理性的态度对案件进行细节或价值层面评论的能力。

4.3.4 设计思政内容融入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方面,在知识产品创造和生产的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冶情操情怀,增强信仰信念,在课堂中提升实践感悟,探寻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5]。另一方面,在介绍中西方知识产权法学思想内容中,引入中国知识产权文化视角,引导学生形成中西对比的比较法视野。例如,针对中美贸易战中体现出来的知识产权冲突,采用全面介绍—客观讲解—深入反思的介绍思路,对复杂理论和概念进行客观说明,引导学生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以及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有全面认知和理性解读。

5 结语

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前沿性,以短视频、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为探讨对象的法律问题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新文科背景下,法科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已学知识点的融通能力都有待提升,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应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法法学知识产权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简析知识产权法中的民法基本原则应用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关系探讨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探析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关系
法学
基于不同层次的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