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非遗美食之舟,享自然教育之乐

2023-11-29 05:11臧湛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吴桥香油公鸡

臧湛

工作单位所在的吴桥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的县。民以食为天,在众多项目中,关乎美食的内容总是令人心向往之。食物的背后,是自然的馈赠。一直以来,总想将这个有趣的点付诸幼儿教学中,让孩子们在美食中感受自然。

基于这样的想法,几经酝酿,在课题立项后,首先选取了吴桥宫面、吴桥烧鸡以及吴桥小磨香油这三个非遗项目,带着幼儿展开了奇妙的自然之旅。

一、与时光相遇,做时辰的守护者

吴桥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吴桥宫面)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宫面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古代是供给宫廷的“贡面”,是被皇家垄断的食物,百姓并没有享用的机会。之所以如此珍贵,在于其做法有很多讲究。为了让孩子们真切理解制作技艺背后的奥秘,我们决定采用先看后尝再感悟的方式。

当教师将吴桥宫面和其他的面一起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他们很快就看出宫面形态更细更直,色泽更自然,微微发黄,十分清透。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发现,从面的一端看,面条的端头有个“小孔”,整根挂面是空心的。幼儿们充满了好奇,开始了自己的猜测:“淡黄色是用颜料染上去的”“空心是不是做的时候在面中间放了东西”……

再一讨论,又发现这些说法似乎都行不通:颜色如果是染上去的,总会掉色的;面已经这么细了,还怎么放东西进去呢,又是怎么取出来的呢……到了这里,答案已然揭晓:看到的所有特点都是宫面本来的样子,没有刻意去做任何效果,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原因竟如此简单、真实。

食物还是要吃进肚子里的,当日的午餐让幼儿真实地品尝了宫面。用餐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面虽细但不会坨,虽为空心但很筋道,吃进嘴里质地爽滑。这时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悄悄种下了一探究竟的种子,他们开始向背后的秘密一步步地靠近。

任何独特的背后都是不平凡的付出,宫面的与众不同不仅源于制面人的技艺,更是遵循自然的结果。通过观看制作过程,孩子们知道了从发面到最后制成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和面、开条、盘条、上轴、盘面、抻条、拉丝、晾晒……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工人们亲自上手操作,自然是要比机器做出来的更有质感。这时,有的孩子又对一些事情产生了疑问:通过视频看到工人们都是在深夜开始工作的,而做好的面又需要在白天挂到很高的架子上晾晒,为什么会有这些如此特殊的操作呢?

时辰是自然的使者,大自然在每一个时辰中藏着不同的礼物。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谱,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时辰对应着不同的天气特点。他们逐渐知道了要对应这些特点去做相应的事情,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就错过了时辰,只能从头来过。发面需要在半夜一两点钟进行,是因为这个时辰的温度适宜将面醒成相应的韧度,通过低温发酵才能使面及时释放水分,快速定型;抻好的面要按标准距离在车间专门的位置晾晒12个小时。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整个过程都是纯自然晾晒,要晒至彻底全干,完全靠自然的天气条件;煮面时只需一两分钟速熟,是因为经过足够纯天然的发酵、晾晒,每一根面条都形成了气孔,可迅速导热……

孩子们还感知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通过对制作过程的了解,可以得出结论:宫面的制作非常挑天气,凡是阴雨天、风雪冰雹或严寒酷暑之类的情况,都是无法制作的。因此一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月可以制作,真可谓是靠天吃饭的“深夜美食”。

经过一系列的探寻,孩子们渐渐感受到唯有辛勤、踏实的劳动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没有所谓的捷径,做事情的用心程度决定了完成的质量。而努力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去经历生命、有效行动、享受其中。

二、敬畏生命,用科技为生灵保驾护航

吴桥烧鸡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论在外观还是口感上都有很好的品质,为当地最有名的美食之一。我們走进了一家吴桥烧鸡的现代化养殖场,让幼儿深刻感受动物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养殖场周围是一大片田地,顺着林间小路,它正处在绿油油的尽头。这里从进门的消毒到饲料的加工,从鸡舍的结构到鸡蛋、粪便的传送和处理都是自动化的。每个设备都有独立的工作机制,有特定的环节针对性,同时也是环环相扣彼此连接在一起的。孩子们在不同的区域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在这些精确到小数点的温控以及人工有效干预繁殖等技术中,体会到人类科技的先进性以及对动物、对自然最大的敬意。

孩子们对一间加工室的机器设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原来这间厂房总是不断地有小鸟飞来飞去。有的孩子想走近设备一探究竟,却又怕打扰到小鸟。于是,先让他们把看到的内容描述出来:设备是一个圆形的大铁桶,下面是尖尖的,像个巨型的铁“陀螺”。当它一开始转动,小鸟就从“陀螺”里飞出来,设备一停,小鸟就又飞回到里面去。

孩子们联想到自己平时和家人在一起,尤其聚在一张桌子上的时候,多数是在吃饭。原来大大的铁桶就是小鸟的“饭桌”,它们成群飞来是为了饱餐一顿。这个设备就是给鸡做食物的饲料加工机器,里面有粮食,当然就会吸引小鸟们来这里觅食啦!正是这样一个特别又意外的发现,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更体察到了动物的智慧与生存能力。光顾这里的小鸟在大自然中尽情翱翔,在人类的劳动中享受着自在喜悦。

养殖场真正的主角住在两个不同的鸡舍:公鸡舍和母鸡舍。虽然戴着口罩,还是能够闻到扑面而来的气味。即使有心理准备,还是感到鸡舍的鸡鸣声震耳欲聋。当部分幼儿近距离接触鸡笼,会有意观察它们的样子。他们开始兴奋地自主交流起来,讨论自己看到的、发现的。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了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之处:

1.毛色有很大的不同。“公鸡是雪白的羽毛。”(养殖场中的公鸡为英国进口品种)“母鸡身上是黄色和褐色的,都跟公鸡的不一样!”

2.公鸡的体型比母鸡大很多。养殖场里的公鸡分为体型大和体型小的两种,其中体型小的公鸡已经比母鸡大很多,体型大的差距则更为悬殊。“大的是公鸡,小的是母鸡!”“屋里面公鸡少母鸡多,因为公鸡个儿大!”

3.鸡冠的形状不同。养殖场中的母鸡有明显的鸡冠,比平时的家鸡要大一些。但是较之于公鸡来说还是区别甚大。公鸡的鸡冠相对更大,颜色更鲜艳醒目,弧度轮廓更清晰。“公鸡的鸡冠好像火焰。”“母鸡脖子下面的肉(肉裙)也比公鸡的小。”

4.叫声的音色和音量的区别。公鸡数量即使比母鸡少了一半之多,公鸡舍的分贝还是要远高于母鸡舍。“母鸡的声音小,公鸡的声音大。”“我不喜欢听这么多公鸡叫,太吵了!”

告别鸡舍的时候,孩子们主动和动物们说再见。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但孩子们已经把它们当成了朋友。在这里的工作人员说:“每天早上一起来就会习惯性去鸡舍转转,跟这些动物在一起觉得特别简单,心情也会很轻松愉快。”顺应自然,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自然、服务人类,让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养殖场的经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万物生灵皆为自然奇迹的印记。

三、点滴沉淀都是自然的馈赠

中国人喜欢用植物来象征美好的品德,或者用植物寄托吉祥的寓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等。吴桥县素有种植芝麻的传统,同时也带动了有关芝麻的产业——小磨香油。这个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早已被这里的人们熟练掌握。植物虽然默默无语,却用自然的语言体现出了宇宙万物共通的真谛。我们让幼儿细细观察,从一株植物、一粒芝麻、一滴香油再到一把油渣,来窥探芝麻都有哪些无声的语言。

香油和麻汁的味道令人着迷。有的孩子告诉我,一闻到这个味道就知道是好吃的东西。其实香油和麻汁的样子已与植物原料本身的样子大相径庭,整个过程中芝麻的几次变身引起孩子们很大的兴趣,他们迫切想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作为植物时的芝麻是非常漂亮的,叶子长而绿,芝麻花色彩淡雅像灯笼,搭配起来如同天然的艺术品。幼儿在观察时,很快就被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所吸引。他们开心地告诉老师,自己看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样子,大自然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一切。

成品芝麻的色彩也很丰富,用于这项工艺的芝麻主要有两种颜色:土黄色与红色。幼儿通过触摸感受两种芝麻的手感,随即观察到操作人员将不同颜色的芝麻分别倒进不同的磨盘里,磨出了不同的东西:偏土黄色的芝麻用于磨芝麻酱,而深红色的芝麻则用于磨香油。通过询问操作员叔叔得知,两种颜色的芝麻其实是同一个品种。至于为什么会有颜色上的区别,在于炒芝麻的方式、火候大小的不同。麻酱比较粘稠,加工相对简单,用的是土黄色的芝麻磨制而成;而香油需要更为精细的工艺,步骤也比麻酱复杂一些,最终是形成流动性较强的液体,因此用的是火候大一些的、炒成红色的芝麻。孩子们好奇地感受着植物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原来只要变化一下加工方式,就能够生产出我们熟悉而又喜爱的不同食物。

孩子们还通过观察磨制的过程,了解到了香油的味道如此醇香的原因。成千上万粒芝麻经过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榨,流出的是被敲打磨炼过的油汁。在磨盘出油口,看到磨成的香油缓缓向外流出的时候,他们兴奋地喊着:“香油从这儿流出来了!”这一点一滴的成果使幼儿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就像人生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练就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宠辱不惊、低开高走的状态。

有的孩子对磨盘很感兴趣,为磨盘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画出了自己与小伙伴们一起做香油的场景;还有的将芝麻的几种形态涂鸦出来(植物→芝麻粒→香油)。表达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又别出心裁,想到其他的植物可不可以也这样制作,会是什么样的呢?能否自制一套简易的微型石磨装置,还原模拟整个制作过程?自然有着永远探索不尽的宝藏,童心之于自然的认识和创造也一直在路上。

都说荷花一身是宝,其实芝麻一身也都是宝。芝麻花有入药的作用,就连榨油沉淀出来的渣子也有不可小觑的用处。当香油盛出后,孩子们非常好奇底部这些厚厚的沉淀物会如何处理。只见操作员用大舀子一勺一勺地将其盛到一个大桶里,这时桶里的物质形态看起来像泥巴,颜色类似于巧克力。经过进一步了解,幼儿知道了这些沉淀物是不可以食用的。虽然它也是芝麻的一部分,但是经过高强度的压榨,其内部的很多结构已经分解产生了变化。这些“泥”需要倒在地上,经过阳光的照射、风干后收集起来,可用作肥料。因为内含丰富的氮磷钾,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晒干的沉淀物会变硬变碎,成为香油渣子。孩子们抓了一把油渣在手上,用手指捏碎闻了闻,已不复之前的任何味道,颜色和形态都与土壤非常相似。将其化作肥料施在地里,可谓生于土地又归于土地,如此纯粹。

自然的魅力在于充满了未知,同幼儿乘上非遗美食之舟,在奇妙的自然之旅中将这些未知变为已知,填补空白的同时再去发现更多的未知。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对大多事物好奇而充满热情的时期。借助本土非遗美食文化与幼儿天然的精神联结,既有扎根土地的牢固根基,又能挥动探索的翅膀遨游于世间,拥抱自然,恣意盎然。

【本文系河北省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运用空白艺术进行园本语言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11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責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吴桥香油公鸡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两只公鸡
桃山香油 传承百年味道
摩擦法鉴定香油
香油和醋
观大型杂技历史剧《江湖》有感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
小磨香油
说话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