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11-29 05:11黄晓彦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考学科区域

黄晓彦

笔者执教初中地理已有近十年,对这个学科在当下的尴尬地位颇有感触。全国各地的中考政策各有不同,但未将地理纳入中考的城市不在少数。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这几年地理学科须参加毕业会考,考试分数转化为A、B、C、D、E几个等级,等级的高低将影响其中考志愿填报,如录取普通高中学校计划生、扩招生的一个基本条件,即“八年级生物、地理学科学业考试成绩在C级以上(含C级)”。但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意义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不高,教与学均集中于学科基础知识和考点,而甚少关注核心素养的提升。

按照本地最新中考政策,从2023年9月入学的初一学生开始,地理学科也将纳入中考,尽管其分值只有10分,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地理的地位。然而,在笔者看来,地理教学应该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不应随着中考政策的变化而起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初中地理课程不仅要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终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如此,当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即使从事与地理无关的职业,也会形成必要的生态素养,着意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这才是初中地理的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所在。初中地理教师应牢牢把握新课标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八年下册《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时,笔者针对该省突出的环境问题——石漠化严重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专家的身份代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组讨论解决石漠化的举措。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地协调观,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初中地理的重点是区域地理,大到各大洲,小至各省市,学习内容其实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二是了解其人文地理因素,如农业、工业、交通分布、聚落形成、社会以及宗教等,然后依据现象得出某种规律或特征。初中生自身经验比较有限,对于区域地理的差别、联系的认知能力有所不足,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依托互联网、多媒体工具,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强化区域认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适时播放《美丽中国》《生活在世界屋脊》《吾土吾民》《大黄河》等中国纪录片以及《地球脉动》《行星地球》《蓝色星球》等外国纪录片的一些片段,并详细讲解,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观赏中对各地理区域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理解更为直观、深化。

三、开展探究性活动,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风气影响,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地理教学方面,都侧重知识讲授,而忽视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索。地理毕竟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忽视了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索,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必然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组织探究性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一节,笔者在讲授水资源保护的时候,就发动学生课后收集本地河流练江的污染及治理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索练江污染的原因及治理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并鼓励学生向化学老师求教,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水污染样本、做实验等途径确定练江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效地提升了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离不开跨学科教学。诸如七年级的方向辨别、山体部位的认识、地形考察、聚落的变迁;八年级的农业分布、工业分布、交通线路分布等,学校完全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地理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的跨学科合作,开展实地考察、探索,促使学生在直观、真实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合思维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笔者看来,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开展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训练和提升,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另外,在新课标颁行、提升核心素养业已成为教育界共识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唯成绩论的评价方式。当前,我们急需构建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为本的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姚新.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理念 [J]. 科技资讯,2017(4):164+166.

[2]王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9).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西凤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中考学科区域
【学科新书导览】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超学科”来啦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