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X”主题教学模式初探

2023-11-29 05:11林链娇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戴嵩斗牛牧童

林链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篇目和元素,除了古诗词以外,还有14篇小古文被选入教材。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语言简洁,却意蕴深远;表达凝练,却形象生动,学习小古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不过,学生仅靠教材中14篇小古文的学习,还不足以了解小古文的魅力,因此,小古文教学可以采用“1+X”主题教学模式,“1”是教材中的主要文本或某个主题,“X”是与“1”相关的文本或资料。教师通过整合主要文本和多元化的资料,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体会小古文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一、整合多样化资料,感受人物品质

统编版教材中有5篇小古文是写人物的,展现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卓越品质,如《司马光》中机智果断的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聪明智慧的王戎,《囊萤夜读》中勤奋苦学的囊萤,《铁杵成针》中刻苦坚持的李白,《杨氏之子》中机智聪慧的杨氏子。这些人物形象,仅靠单一的文本,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整合多样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以《铁杵成针》为例,教师先引入李白的古诗,如《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等,再介绍李白生平,进而引出《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

《铁杵成针》教学片段

(出示李白的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诗句都是你们耳熟能详的,李白一生写了九百多首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被后人称为“诗仙”,这难道仅靠天赋?当然不是,他在诗坛上的成就,离不开他少时的勤奋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了解小时候的李白。

小古文中这段情节的描写仅有24个字,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体会李白的内心情感,才能理解他为何“感其意”,回到山中继续坚持学业。

史载中李白又是如何求学的呢?教师可以补充李白生平的资料。李白在《上长安裴长史书中》提及自己早年的学习经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讫于今三十春矣。”李白从五岁求学,直到三十岁仍然制作不倦,正是因为他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教师把李白的求学经历、诗坛成就等资料与文本进行整合,学生脑海中李白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能更深刻地感悟他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

二、整合同类表达,体会语言精妙

小古文的阅读教学需引导学生沉浸于古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其简约美、凝练美,但古文毕竟离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勾连旧知,整合相关的诗句、成语,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小古文的精髓。

《杨氏之子》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杨氏子面对孔君平的调侃,巧妙又不失礼貌地应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聽后又会怎样?请发挥你们的想象,试着用文言文写一写。

续写: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

生:孔君平捋须继而笑曰:“汝多智乎,此乃可造之才也。”

小古文的语言表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学生从理解到仿写,逐步地感受小古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才能逐渐亲近小古文,喜欢小古文,并把这样一种文学体裁传承下去。

三、整合主题文本,探寻文化精神

小古文言简义丰,学生如果只是了解了小古文的内容,而不知道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教师可整合相关主题的文本,带领学生追溯小古文的出处,由一篇小古文阅读走向多篇小古文阅读,探索小古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获得精神的成长。

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文本的整合,引导学生追寻文史,进行思辨。如苏轼《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文中牧童指出戴嵩《斗牛图》的错误,他认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书戴嵩画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戴嵩在后来的《斗牛图》中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乾隆皇帝也忍不住在后来的《斗牛图》中写下题跋:“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那么,牧童说得对吗?

请同学们看图——东汉画像斗牛图、近代画家所画斗牛图、红牛饮料的图片、现实中的斗牛情景,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牛斗时尾巴是摆动的。

师:是呀,你们还认为牧童是对的吗?

教师再补充资料:乾隆皇帝晚年在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时发现,这些牛相斗时尾巴多是夹在两股之间的,但少数时候尾巴也会翘起来。因此他第二次写下题跋“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教师把戴嵩的画、苏轼的文、乾隆的题跋进行主题整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涵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X”主题教学使得小古文的学习突破了单篇课文阅读的局限,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母语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东方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戴嵩斗牛牧童
反对斗牛
牧童学画
有头斗牛不爱斗
牧童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寂寞的牧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牧童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