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2023-11-29 05:11陈嘉佳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读诗玉石新诗

陈嘉佳

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体来说,总是与读者的距离远了一些,好似有一层厚厚的隔膜。诗人将深邃的思绪浓缩为简短的语句,使得诗歌较为跳脱和朦胧。读者在谈论诗歌时的态度大多则较为严肃,因为弄清楚隐藏在诗句中的内涵

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斯蒂芬妮·伯特在《别去读诗》中曾说,“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知道如何读诗,或者诗到底是什么、诗有什么好处或你为什么要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读诗不需要特定的理由,不需要特定的时刻,无数诗歌如同陪伴着月亮的细小星光,期待着与读者相遇。

《新诗十讲》这本书便是写给那些较少读诗或者对诗歌颇有兴趣,却无法真正敲开诗歌大门的读者,可以称为阅读中国现代经典诗歌的启蒙之书。本书的作者孙玉石老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其悉心躬耕于新诗研究,先后出版多本诗歌论著,如《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等,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诗十讲》便是孙玉石教授的十堂中国新诗课,以富有生命感的精湛解读,打开新诗审美世界的大门。本书选取了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等经典诗人,各诗人独立成章,在新诗的宏观领域中进行微观研究。以时代与国家、个体与社会、生命与死亡、文学与爱四对关键词串联起诗人和诗歌作品及其阅读和接受史的紧密联系,并期望借此提高读者的解诗能力。

新诗自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存在不同形态的艺术探求和美学差异,这也带来了较大的文学争议。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抒情和写实两大传统,新诗首先是摆脱旧体诗而独立萌生发展,迫切想要摆脱传统诗歌文言用语和韵律形式的束缚的诉求,使得新诗刚出现没有遵循旧体诗的规则,也没有形成自身的章法框定。一些诗人受到时局和主观审美的影响,创造的诗歌过于白话和通俗化,甚至显得不伦不类,难以被称为诗歌,如后人经常诟病的《蝴蝶》。某些诗歌又过于追求含蓄和蕴藉,成为“看不懂的文艺”。对此,孙玉石教授认为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新诗创造出的朦胧美与神秘美,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兼容并包地看待新诗的发展。现代的情感要用现代的形式去表达,新诗的发展时间较短,无法像旧体诗一般尽善尽美。也许,新诗没有诗的概念,但有诗的体验,诗歌中所包含的普适性的人类情感值得我们细心去发掘。

在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孙玉石教授亦一直致力于打破狭隘偏颇的诗歌审美观念,充当帮助读者“搭桥”和“追踪”诗歌作品的角色,亲自向读者展示如何对新诗做到兼容并包。首先是选择被时代掩盖的诗人,避免用名声来区别诗歌的优劣。何其芳、废名、辛笛等人的名字对大众读者来说较为陌生,而在孙玉石教授眼中,他们是写诗的奇才。何其芳为汉园三诗人之一,废名被称为“京派文学”的鼻祖,而在诗歌中精通禅理,辛笛则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不少思想深沉的诗篇被唯美主义的标尺挡在人们的审美的视野之外,是偏见的灰尘掩埋了这些美丽的珍珠”。对于位于本书终章的诗人穆旦,孙玉石教授更是发出“他的长期被忽视,是我们倡导鼓吹的艺术眼光与审美尺度的狭窄,是一个过于超前的艺术家长期不被认识和理解的悲剧”的慨叹!其次是挖掘出有独特价值的诗篇,那些负有盛名的诗人,人们往往只关注其写下的名篇,其他诗歌则受到冷落,戴望舒的《古神祠前》便是一例。“古神祠”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遐想的深沉意象,拟人化的思绪在理想中飞向天际,最后却在现实中忧愁地蛰伏,诗句中隐藏着诗人观照理想自由和生命的感悟。这首诗歌便是孙教授所说的“诗意是一种扣人心弦的东西”的例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中国现代新诗本身也有着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特点,其是在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现代新诗以西方现代诗歌作为参照,又从自身的文化血脉中寻求新型文学得以转换的思想渊源,从而进入世界文学的轨道。而《新诗十讲》中所提及的诗人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实现自我转换的代表性作家,其诗歌的创作风格便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再经过自我的积极探索,最终做到中西融合,自成一家。李金发借用象征派诗歌中“远取譬”的方法选取意象和表达情感,取譬之远,也便造成读者想象的天地之寬,李健吾评价其“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意象的创造”。闻一多则更多使用“以丑为美”和反讽的方法,在一摊绝望的《死水》中寄托开垦的希望,从丑恶的人生中提取美丽的诗意,并借此探索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卞之琳则致力于寻求“诗的经验”,实践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和荒原意识,增强诗歌的智性化思考。

在研究诗歌受到的中西方影响时,直观地展示文学作品内容是文学比较的常用方法,如在解析戴望舒的《我的记忆》时,书中直接引用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的《膳厅》诗句进行情感处理方式的对比,这有利于读者更清楚地体会到两首诗歌的流传性影响。

诗歌是诗人现代性的艺术表达,亦是一种思维,一种把握、理解社会的能力。至于诗歌能否流传于世,为大众所理解,诗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诗人卞之琳则两次驳回评论家李健吾对其诗歌《圆宝盒》的诠释,主张“纯粹的诗只需‘意会,可以‘言传则近于散文了”。诗之为诗,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读者也不是要“言传”其意义,而是要“意会”其中的感觉,从而获得诗的体验。陌生化延长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也在保留诗歌的纯粹韵味和美感的同时,吸引更多自觉接受文本感召的理想读者。而《新诗十讲》则是孙玉石教授和诗人超越时空的文学交流,拥有这把解读的钥匙,使更多人能够敲开中国现代经典诗歌的大门,减少隔膜和误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读诗玉石新诗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玉,石之美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世界上最会摇摆的天然玉石
春秋时期玉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