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究”点燃我的科研热情

2023-11-29 05:11姚敏
师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院短文课题

姚敏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从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完,我就以为此后跟“科研”两字绝缘了。现在有勇气自称是一位善于积累、敢于实践的科研型教师,是因为后来我的科研热情又被点燃,并品尝到了科研与教学默契链接的乐趣。

一、小课题研究,点燃“科研”小热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区教科室倡导校级小课题微研究,鼓励发现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小切口”入手来研究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小课题微研究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是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磨人的“小妖精”,如史料的选择、问题链的设置、历史图片的使用等等,我一一降服这些“小妖精”了吗?为何不借助小课题微研究试一试呢?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积极参加区教科室和学校举办的科研讲座和培训,认真做笔记,用手机拍下PPT上的讲解,弄清楚做小课题的步骤和要求。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逐渐确定尝试研究的方向:提升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使用效果。

说做就做,我“游说”组里另外三名年轻的老师和我一起试着进行提升初中历史教材插图使用效果的策略研究。有了研究任务,课堂上我就多了一份聚焦和留意。备课时,我设计对人物图片、地图、文物图片等进行多种形式利用的环节,如课前导入开展“读图说史”活动,图片的视觉直观性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举手参与,饶有兴致地叙述图片涉及的历史事件。课下有学生跟我说,“图说历史”环节要比之前的导入有意思,“小小的图片”居然隐含着“大大的历史”,学生的反馈增加了我继续研究的信心。

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同事一起翻阅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和杂志,如《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参》等刊物。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在研究中还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并吸纳了别人的有效做法;通过分享和讨论,微研究的主题更加聚焦。努力有了回报,后来这个校级小课题被学校推荐得到区级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项。曾经困扰我的插图使用问题在微研究的过程中释然,波澜不兴的课堂因“微研究”而出现了新的变化,有课堂设计的变化,也有学生状态的变化,这真是一件很快意的事。

二、教学中思悟,形成“科研”敏感度

校级小课题微研究的初探和区级课题结项给了我自信,原来我也可以做研究;在研究中我还逐渐形成了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敏感度。

2020年疫情肆虐,结合时事,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我写了一篇《疫情下初中历史学科开展“以史为鉴 抗疫必胜”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以中国历史上的抗疫斗争为例》的微研究,参加区“抗疫情·微研究”成果评选,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2020—2021年我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河南历史中考有个题型是写历史小短文,我发现很多学生这个板块失分较为严重,于是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历史小短文的写作现状,学生普遍反馈,写小短文云里雾里,摸不到头脑。问题就是契机,何不跟学生一起研究小短文的写作规律,助力学生的中考呢?我的研究劲头来了,找来近六年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研究小短文的出题意图,抽样分析汇总学生小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阅读相关论文,总结小短文的写作规律和抓手,在不同班型分层进行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我所带班级学生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明晰,小短文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后来我依据实践的经过和感受写了一篇《九年级历史“图片联系类小短文”写作指导》参与经开区2020年度“品质教育·微研究”成果评选活动,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九年级毕业班模拟考试与七、八年级相较而言要多一些,有考试就有试卷评讲。在试卷评讲中,我经常感觉到学生只在意分数,并不重视错因分析和做题思路的总结。至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听得也是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可想而知,课堂的状态那叫一个死气沉沉,于我而言这样的课堂是郁闷而煎熬的。

光抱怨学生有何用,为何不试着换一种试卷评讲方式?我的科研敏感此刻呼啸而来。经过和学生谈话和自我反思,我重新设计试卷评讲课,首先强调试卷评讲目标,让学生对试卷评讲课需要巩固的知识点、关注的答题方法、警惕的审题细节一一明确;其次把评讲错题的“主权”交给学生,即把错题率最高的那几道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错因并总结经验教训,再给组员或老师讲解。在不同的班级上课进行比较验证,我发现:我给学生讲错题,他们爱听不听活脱脱“懒羊羊”;但学生给我讲错题,他们却可以做到活力满满、聚精会神。是呀,无论新授课,还是试题评讲课,都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作为多年老教师的我仍旧缺乏“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意识。作为老师,不理想的课堂我们常常习惯归咎于学生,其实真正该反思的可能是老师自身,啊!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我后来把这段经历写成一篇小文章《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校教科室投稿,2021年12月发表在《郑州教育科研》上。科研敏感度逐渐自动化,课堂教学中的小问题就成为我日常研究的素材,关键是“微研究”意识和实践促进了自我反思和觉醒,提升了课堂效率,这也是一种快乐。

三、积累成习惯,品尝“科研”小乐趣

有了科研敏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中的灵光乍现都有可能成为研究来源中的一束光,研究素材纷至沓来。

2021年我从九年级回到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国古代史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但是郑州的本土文物资源丰富啊,尤其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课本内容跟河南博物院文物资源有很多结合点。地域优势这个特点给我的教学设计注入一股兴奋剂,我给学生上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后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网上参观河南博物院第一展厅,写一份参观报告或用手工粘土制作一件陶器,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作业作品精彩纷呈:有的报告以表格形式呈现并配上学生的参观感悟,难以想象这是七年级学生写的报告;有的粘土仿制陶器作品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我为学生的用心深深感动。后来我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命名为《巧借文博资源 趣设个性作业》参加区作业设计比赛,获得2021年度郑州经开区作业设计一等奖。

秋季开学不久,我在自己所教学班级统计了一下,居然有90%以上的同学没有在现实中参观过河南博物院,这可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博物馆啊,我内心决定要利用国庆节假期带同学们到河南博物院参观。提前筹备规划好参观事宜后,国庆节那一天,我带着全班20多名同学在同事和家长的协助下参观了河南博物院,一件件文物国宝令同学们大开眼界,设计的参观问题让同学们在博物馆里不亦乐乎的“寻宝”,同学们参观后临摹的一件件青铜国宝,观察细致入微,描绘生动形象,遥远的古代史变幻成笔下一件件具体可观的国宝,同学们说这样的历史参观挺有趣。结合这次参观经历,我征集了6名同学一起做《绘制青铜国宝》研究性学习,在调查、研究、探索中,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动手制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都大大提升,这项成果荣获2021年郑州经开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

有了博物馆文物资源和教材内容结合学习的实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21年春季我申报了市级课题“河南省博物院文物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组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该课题通过了市级课题立项。在这个过程中,我和组里成员寻找河南博物院文物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更多结合点,先后开发了一系列课例,如《青铜之美》获得一师一优课河南省一等奖,课例《盛唐气象》获得2021年郑州经开区“春华秋实杯”课堂技能展示二等獎。尤其在郑州市新优质初中2021-2022上学年期末学情测评中,26题所选用的材料二即为课题组研究的河南博物院文物资源。数据显示,此题我校学生回答情况较为优秀,在联考学校中名列前茅。2022年7月,该课题结项并获得郑州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是的,小小的科研探索带来了小小的成就,保持科研兴趣,为课堂增添活力,微研究也是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第85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博物院短文课题
博物院寻兔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参观河南博物院
KEYS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Keys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