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广玲治疗肩痹经验总结

2023-12-01 02:21黎丁霜侯蕾曾扬欧静禧王文静袁宇罗志渊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牛蒡子肩关节气血

黎丁霜, 侯蕾, 曾扬, 欧静禧, 王文静, 袁宇, 罗志渊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八临床医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2.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肩痹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多由正虚感邪或损伤所致[1]。有关肩痹的记载较多,如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肩似脱,臑似折”的描述;《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认为肩痹是由外邪袭于足太阳经所致;至宋代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初拟“肩痹”之名。

钟广玲教授(以下尊称“钟老”)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师从岭南骨伤名家陈渭良先生,在岭南李氏伤科流派的基础上,广博兼收,撷要取精,继承并发扬先哲的证治之法,在实践中传承并创新[2-3]。钟老认为,“凡痛者,皆为痹”,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肩关节手术后疼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关节滑囊炎”等疾病皆可按“肩痹”论治。钟老治病注重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强调辨病与辨证并重,内外治法并举,提出“治痹重肝肾,劳伤从瘀论,杂病从痰湿,气血并调,内外兼治”的学术观点。以下对钟老治疗肩痹的思路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

1 肩痹的病因病机

肩痹病因不外脏腑气虚,外感淫邪,跌扑劳损;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伤于气血,内生痰瘀,总属本虚而标实。

钟老认为,肩痹之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有关。或因年老而肝肾之先天精气已损,脾胃之后天运化已颓,腠理疏而肉不牢,是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积虚成痹;或因七情内伤,情志郁结者内伤于肝,损耗气血,过忧过思者伤于脾,加重气血内耗,则周身不适发为痹;或因饮食不节,偏嗜寒热,伤于脾胃者,使后天之气不达四末,亦可致痹。肩痹之新发多以风寒湿外感为诱因。风、寒、湿、热邪气候隙入阴,闭而留滞,构肩颈之灾,内外交侵,正邪纷争,发为痹痛。如《景岳全书》有言:“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为痹”。此外,亦有不因气虚而病生于外者,如跌扑打挫,使经络气血郁滞,筋气绝断,气滞而血瘀,发为痹痛;或经久劳而耗气伤血,筋惫不能举,发为痹痛。

肩痹之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虚为本,常虚实错杂。乙癸共司筋骨,肝肾不足则筋骨易受邪;脾藏营,营出中焦化赤为血,脾虚则气血不运,无以荣筋骨[4]。肝脾肾三脏之气虚,病之本也,先后天并损,气血难循周身,不营四末,肌肉筋骨失养成痹。钟老认为,人之正气盈则邪气无所干,体虚卫阳有缺,腠理不密,外邪方有可乘之机。后天不足,卫气失生化之源,腠理开阖失调,风夹寒湿袭上,使卫气郁滞,三邪杂糅留滞肩臂而发疼痛;或邪风深袭骨缝,与湿稽留化热,发为风湿热痹。是以外邪之为痹,非限于表也,里虚为本。

劳伤者,初受于皮肉,积年历久,迭损筋骨,内伤脏腑,气血纠结,使筋惫难舒,发为痹痛,疏通则缓,遇劳复发。是以经劳致损,非一日之外功,久损于内矣。

跌倒暴伤者,未伤脏腑,伤及五体,肩臑筋骨肌肉之气绝断,无以摄血,血溢脉外而成瘀;肝之经气壅于断端,肩臂津液不布而生肿胀;血瘀气滞而生疼痛。

2 肩痹的治疗

钟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肩痹的治疗可酌情采用中药内服分型证治、中医外治、导引气功等疗法。中药内服的分型证治可与早、中、晚3 期相对应: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滞血瘀三证以发病快、病程短为特点,多见于肩痹的早期;营血不和、劳伤筋脉两证多见于肩痹的中期;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因久病所致,可归属肩痹的晚期。

2.1 中药内服分型治疗肩痹

钟老认为,肩痹可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滞血瘀、营血不和、劳伤筋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7型分别予以中药内服治疗。各型的证候特点、治法、主方及其加减运用如下:

2.1.1 风寒湿痹型 症见肩部沉重,疼痛剧烈,屈伸不利,逢寒加重,得温则缓,伴见畏风恶寒等寒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或不腻,脉弦滑。治宜祛风散寒除湿、益肾止痛,以自拟加减牛蒡子汤(主要由牛蒡子、鹿衔草、僵蚕、蒺藜、独活、姜黄、秦艽、白芷、桑枝、防风、徐长卿等组成)主之。寒湿夹痰者,予加减牛蒡子汤加白芥子、土鳖虫、海桐皮;寒盛者,予蠲痹汤加黑顺片、干姜、海风藤、连钱草、丹参;湿盛夹痰者予温胆汤加白芥子、桂枝、葛根、蒺藜。

2. 1. 2 风湿热痹型 症见肩部烦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白或黄厚、腻或不腻,脉弦滑数。治宜疏风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以四妙散合五藤汤(忍冬藤、鸡血藤、络石藤、宽筋藤、广东海风藤)或以宣痹汤主之。痰湿交阻者加减牛蒡子汤加伸筋草、葛根;痰湿见情志不畅、胸闷不舒者加柴胡、蔓荆子、丝瓜络。

2.1.3 血瘀气滞型 症见肩痛如刺,甚者肌肤甲错,或手足不温,或暮卧难安;舌暗红或舌淡暗,两边或见瘀点,舌苔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涩。治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方予身痛逐瘀汤。痰瘀互结者以加减牛蒡子汤加宽筋藤、海风藤、全蝎、蜈蚣治疗。

2.1.4 营血不和型 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化赤为血,营气与血同行脉中以充四末、注脏腑。意舍于营而脾藏之,魂舍于血而肝藏之。营血不和实为瘀血去而未尽,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下焦不通,肝脾失和[5]。

营血不和型肩痹症见肩痛隐隐,延绵不绝,周身乏力,纳呆食少,夜寐不安,舌红或淡红,苔少,脉沉细。治宜益气疏经、和血通痹,以自拟舒络汤(主要由粉威灵仙、粤丝瓜络、忍冬藤、海桐皮、络石藤、红毛五加皮、宽筋藤、钩藤组成)主之。

2.1.5 劳伤筋脉型 症见肩痛隐隐,或活动至特殊体位而痛,休息可缓解,遇劳则加重,甚者痛连颈臑,肩不能抬,舌淡红或伴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紧或平。治宜疏肝补肾、通络止痛,以自拟方活血通络汤(桑寄生、桂枝、熟地黄、独活、川芎、秦艽、甘草、威灵仙、牛膝、当归、海风藤)主之。

2.1.6 气血亏虚型 症见肩颈臑酸痛,关节屈伸乏力,或活动引痛,面色淡白或萎黄,或见发热烦渴、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白,舌质嫩,舌体胖或不胖,苔薄或无苔,脉弱。治宜益气补血,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八珍汤加桑寄生、桑枝。偏气虚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者,倍黄芪;偏血虚见面色 㿠白、爪甲不荣者加赤芍、鸡血藤、丹参;若舌质淡暗,或舌面两侧散在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则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活络效灵丹主之,或加海风藤以通络止痛,或配桑寄生补益肝肾,或伍鹿衔草以强壮筋骨。

2.1.7 肝肾不足型 症见肩臂痛为主,或伴关节活动受限、引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以养血柔肝汤(由制何首乌、生地黄、当归、白芍、麸炒枳壳等药物组成;为佛山市中医院的协定方)加桑枝为主方,或以加减独活寄生汤(去独活加羌活、桑枝、鹿衔草、广东海风藤)主之。患者偏阳虚见手足不温,面色无华者,加黑顺片、干姜、桑寄生;偏阴虚见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熟地黄;肝血不足见双目干涩、视物昏聩者加熟地黄、路路通、黄芪;兼见气阴两虚者加墨旱莲、鹿衔草。若伴上肢麻痹者,柴葛解肌汤主之;若麻木重于痹痛者,另予四虫散(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各5 g)。

2.2 中医外治法治疗肩痹

治疗肩痹的外治法有中药外敷及中药外洗。外敷药物根据肩痹的寒热新旧之性而拟定:肩痛重着,遇寒加重,得热可舒者以温经玉龙散外敷;肩痛剧烈,烦渴咽干等热象明显者,以天柏金黄散外敷;新伤而刺痛拒按者,予九味散瘀贴膏外用;陈伤而疼痛轻且持续者,或寒热表现不明显,或皮肤易过敏者,予李广海跌打祛风膏外用。用法:贴敷于痛处,每日1次,每次6 ~8 h。

治疗肩痹的外洗药物依其病程长短而选方:早期予以舒筋洗外用颗粒(洗一方),中期予以通络洗外用颗粒(洗二方),晚期予以温经洗外用颗粒(洗三方)(规格:袋装颗粒,每袋6 g,6 袋/盒)[6-8]。用法用量:清洁局部皮肤后,以1 200 mL温开水溶化一包颗粒药物,将毛巾(或纱布)浸入,充分浸泡后稍拧去过剩水分,重复热敷肩部;每日1 ~2次,每次30 min左右。

以上外敷及外洗药物皆为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

2.3 简式导引治疗肩痹

钟老认为,治疗肩痹除采用药石以外,尚可采用导引身动助气血之行[9]。基于多年临床实践,钟老自创健侧协动式、交替抬臂式,每遇肩痹不能抬者,必授之于患者,并嘱患者勤练习。其练习方法如下:

健侧协动式:健侧手心向上,患侧手掌虚握,拇指向上叠于健侧手掌,屈肘沿顺时针方向缓缓用力平推,平推3 圈后再按逆时针方向平推3 圈,如此重复动作。

交替抬臂式: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右臂带动右掌沿体侧缓缓用力旋转划弧向上推出,至手臂上举伸直,手掌朝天,然后下落,同时左臂向上,式同右臂,唯左右相反。

《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人身之气壮旺流行”则痹与瘀滞不治而愈。钟老所创的交替抬臂式导引法即可调动人身之气血。手之经脉与胆经、阳跷脉相交,其中阳跷脉主司运动与眼睑开合[10]。勤练此法有助于通阳跷之经气,疏肝理脾,调动气血,裨益无穷。

3 验案举隅

3.1 病案1

患者方某,女,66岁,退休。2022年3月9日初诊。患者自诉反复右肩关节疼痛4年余。诉晨起时口干口苦,纳眠尚可,二便调。查体:右肩关节无明显肿胀、畸形,局部皮肤完好,肤温如常,右肩前关节间隙压痛,肩关节上举、背伸活动受限。舌质淡红,舌苔黄,脉细滑而数。

诊断:肩痹病,证属风湿热痹。予加减牛蒡子汤治疗,处方用药如下:白茅根、忍冬藤、桑枝各30 g,海风藤20 g,牛蒡子、威灵仙、蒺藜、姜黄、丝瓜络各15 g,橘络、僵蚕各10 g,甘草5 g。共7 剂,每日1剂,水煎,煎取药汁约400 mL,分两次于早晚常温服用。予洗三方外用颗粒外洗,外敷李广海跌打祛风膏,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2022年3月16 日二诊。患者诉右肩关节疼痛减轻,纳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如前。在初诊方基础上加葛根20 g,煎服法同前。外治法及功能锻炼亦同前。

2022年3月23 日三诊。患者诉症状基本缓解,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脉细滑。再服中药1周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诉未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年老本虚,痰湿内存,复感风邪夹湿热外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舌淡红苔黄,脉数皆偏热象,肩臑重不能举、脉滑则为湿困。治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法,以加减牛蒡子汤为主方治疗。以牛蒡子汤去鹿衔草、独活、秦艽、徐长卿,加白茅根可补劳伤虚羸,除胃肠客热;加橘络、丝瓜络以通经络滞气、祛内外积痰;加甘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兼补脾缓和止痛。

3.2 病案2

患者梁某,男,70 岁。2022年8月3 日初诊。主诉:跌倒致右上肢疼痛5个月。患者于5个月前不慎跌倒致右手、右手臂、右肩部肿胀疼痛,当时无昏迷,无头晕疼痛。曾于外院就诊,现右手及右肩部疼痛反复,伴右手麻木感,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诊。刻下症见:神志清楚,面色少华,无发热恶寒,右手背侧及掌指关节轻微肿大,局部肌肉萎缩,轻压痛,右手指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正中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指端血运好;右肩部未见肿胀,外形尚好,肩峰前下方轻压痛,肩关节外展、外旋、抬举轻微受限,活动引痛。舌淡红,舌间有裂纹,苔黄,脉滑。纳眠一般,二便调。患者血沉、风湿四项等指标无异常。X线检查提示:(1)右手骨质疏松;(2)头颅盖骨未见明确骨折征象。

诊断:肩痹病,证属肝肾不足。予蠲痹汤加减治疗,处方用药如下:黄芪、牛大力、桑枝、海风藤各30 g,鸡血藤、伸筋草20 g,乌梢蛇、赤芍各15 g,防风、当归、羌活、桂枝、姜黄、炙甘草、全蝎、僵蚕各10 g,蜈蚣3 条。每日1 剂,水煎,煎取药汁约400 mL,分两次于早晚常温服用。予洗二方外用颗粒外洗,并嘱患者勤练交替抬臂式。

2022年8月10 日二诊。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仍有右上肢麻木感,胃纳及睡眠佳,二便调。处方于初诊方基础上加威灵仙、丝瓜络各15 g,共7剂,煎服法同前。其余治法同前。

2022年8月24 日三诊。患者诉已无明显疼痛,右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偶有右上肢麻木。效不更方,再服1周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诉未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跌倒后受疼痛折磨数月,寒热难辨,予蠲痹汤为主方,患者伴右手麻木感,加全蝎、蜈蚣、乌梢蛇、僵蚕,以虫类峻猛走窜之性通达周身经脉,配伍伸筋草、海风藤、鸡血藤、牛大力补血通经、强筋活络;羌活祛湿除痹,与桑枝配伍共同引药上行;炙甘草调和诸药,兼顾脾胃。

4 小结

钟老临证,四诊合参,重视舌脉,认为舌质应脏,苔应腑,脉应气血。治疗时重视三因制宜,年老者多脏腑气虚,遣方时兼顾脾胃;对年轻力壮者主张少施方药,嘱其自主运动而非依赖药石之效调动气血。

钟老认为,久病可成瘀,年老患者多见先天不足、气血亏虚,气不足则无以动血,血亏虚则无以化气,气血虚少不能动则成无形之瘀,遣方用药时重视藤类及虫类药物的使用,以通达周身经脉。一般每方施一至两味虫类药物。若他证夹瘀者,加蜈蚣、地龙5 ~10 g;如跌扑外伤见骨折骨裂者,加土鳖虫、乌梢蛇10 ~15 g;遇肢端麻木者,钟老另用一方,名曰四虫散(由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各5 g 组成),予颗粒剂型,嘱患者将四虫散与所处汤剂同服,加强活血祛瘀、消肿散结之功,借虫类药的走窜之力来达到缓解神经症状的目的。若遇肩痹伴夜间难寐者,多佐以夜交藤15 ~20 g,既取其养心安神之功,也取其行经络、通血脉之效,瘀血得通,其痛得消,眠自安也。

猜你喜欢
牛蒡子肩关节气血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