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1+X”古诗文教学实践探究

2023-12-06 09:02朱建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文化语言文字

朱建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瑰宝,记载着先贤们的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古诗文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及深邃的意境,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那么,古诗文教学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呢?可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1+X”古诗文教学实践。这里的“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古诗文,又指这篇古诗文所具备的一个典型特征,如诗文的作者、主题、人物、意象、观点、表达特点等。教学时,教师从“1”中提取核心议题,组织相关的“X”文本,或其他与之关联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内“1”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方法、技巧等在“X”中加以实践、验证与延伸,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落实,掌握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与教学范式。

一、把握育人宗旨,在“1+X”中树立文化自信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借助“X”,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中华文化风格,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时这样设计: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月亮图片,配乐讲述故事:“这里是唐朝,我是李白,这是我第二次离开家乡出门游历,从家乡四川跋山涉水来到了繁华的扬州。这一路遥远而艰难,刚到扬州我就大病一场。九月十五的夜里,我独自坐在旅舍,今晚的月亮很圆,洒了一地的月光,我觉得它如同霜一样,冰凉冰凉的,心中不由思念起故乡。”通过创设情境,故事激趣,引导学生穿越千年,体验诗人李白创作《静夜思》的心路历程。接着,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出示有关月亮的诗句,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袁枚的“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等,展现了月亮在时间维度上的文化意蕴,构成了以“月亮”为核心的“经典文本群落”,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和反复的诵读,学生感受到月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注重语言运用,在“1+X”中习得表达规律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切入“X”,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平台。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时,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感悟诗境,发现诗句表达的特点,教师这样设计:湖阴先生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值得诗人作诗题壁呢?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想象湖阴先生家屋外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教师接着提问:诗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这种美好的环境描绘得生动形象?抓住诗中的 “护”“排闼”“送”等关键词,体会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在诗人眼中山水对庭院主人好似有情谊。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发现古诗表达的特点:“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像这样两两相对的结构就叫作对仗。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说说接触过哪些对仗的诗句。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江雪》《劝学》《夏日绝句》等,感受诗句对仗的特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对仗的方法补充诗句,结合画面进行创作,放手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打通了古诗阅读与写作的通道,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转化,学生不仅体会到写诗的乐趣,还提升了斟词酌句、锤炼语言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1+X”中激活思维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是阅读的灵魂,良好的阅读思维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借助“X”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揣摩句意,然后提问:“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从文中找到答案:“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教师接着提问:“也许你认为楚国人太笨了,但我们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教师出示广告、影视作品、学习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观看,寻找材料中的矛盾点,分析犯错原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领悟了文中的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通过链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让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懂得理性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与提升。

四、提高审美能力,在“1+X”中涵养高雅情趣

2022年版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教材中的每篇古诗文都蕴含着独特的审美内涵,教学时教师应借助“X”,利用多种资源和方法,引导学生多感官、多层次地体悟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阅读,为学生打开古典文學的审美之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年级下册《绝句》一诗,短短的几句竟是那样美妙,“丽”与“香”将人们的视觉与嗅觉打开,明丽的春色与迷人的花草香使人沉醉其中;“融”与“暖”生动的感觉描写,让柔软的春泥与温暖的细沙仿佛触手可感;“飞”与“睡”一动一静,一忙一闲,将忙碌的春燕与慵懒的鸳鸯写得富有情趣。细读品味,仿佛置身于绝妙的春光中。在教学时,教师先借助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春日之美。接着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采用“看画学文,对画作诗”的方法,带着审美体验,走进文字,感受文本中蕴含的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而这一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随后补充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在反复的诵读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让古典文学美的因子植入学生心田,擦亮学生精神底色。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点,通过“1+X”的拓展训练,让古诗文的教学内涵更丰满,外延更有张力,让学生在经典古诗文的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提高审美创造能力,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完整的人格。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1+X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C-b/2020/10)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文化语言文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语言文字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