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写作秘妙 学习“直抒胸臆”

2023-12-06 09:02陈杰穆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季羡林月亮故乡

陈杰 穆瑞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并不是毫无根据地直抒胸臆,而是做好了严实的铺垫、充分的蓄积,在情感悱恻之际顺势抒情,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毫无突兀之感。教学这篇课文,教师不能直接提炼直抒胸臆这一抒情概念,而要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梳理内在脉络,探寻直抒胸臆的表达密码。

一、联系前文,感知不同,形成质疑

《月是故乡明》一文的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感受作者季羡林对祖国、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相机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依照逆向思维,教师可以直接将课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提取,并集中呈现在屏幕上,组织学生在朗读感知下尝试与前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如下:

1.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2.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学生凭借现有的语感以及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寄情于物、寓情于事抒情方式的感知,从感性认知的角度,清晰地认识到,季羡林是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和盘托出,可以紧扣“无论如何”“心爱的小月亮”“立刻就飞回去”“永远忘不掉”“每逢”“想到的却仍然是”等直接抒情的关键词语,展开朗读体验,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将这些关键词所传递的对家乡月亮的喜爱、怀念之情完全展现出来。

趁着学生有感情朗读之际,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质疑:“既然家乡的月亮只是‘平凡的小月亮,为什么却是‘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和‘良辰美景所‘比不了的呢?家乡‘平凡的小月亮对于作者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使得作者‘永远都忘不了?”由此质疑,学生就开启了一次走进课文情感体悟、揭秘作者写作秘妙。

二、紧扣语言,感知特点,凸显“平凡”

直抒胸臆不是空洞渲染,而是言有所物,情有所指,才能引发读者共鸣。《月是故乡明》开篇就对故乡的月进行描述,借助古代诗文,用常见的“月融山水”作为标准,凸显了故乡小月亮的“平凡”。

教学这一部分,先从“山”入手,教师可以出示形象化的图片,组织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看到的景象,直观感受高山与月亮融为一体的绝妙之景。随后,引导学生从对图片的想象转向文本探究,紧扣课文中“从来没有见过山”“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观察、想象、表达的景象完全不复存在,让学生利用认知体验的巨大落差,感受故乡之月的孤单。

再从洞庭湖“八月湖水平”的气派入手,想象月亮与水交融所形成的广阔气势,但这一切在“我”的家乡都不复存在,因为“我”的家乡虽然到处都有水,却是“几个大苇坑”,但在“我”眼中,这样并不起眼的水,却与月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平凡之美。教师可以紧扣“一轮明月”“清光四溢”“晶莹澄澈”等关键词语,想象“故乡月”和“故乡水”彼此交融的画面。写水与月交融,作者从洞庭湖的广阔写到故乡水的烟波浩渺。彼此之间的差异,在作者的描写中,展现出清幽而明朗的独特之美,让故乡月的“小”而“平凡”的特点跃然纸上。

有第一板块对作者对比的质疑,再有此处对故乡月既“小”而又“平凡”的描述,学生内心的疑惑进一步增强,继而真切认识到:“自贬身价”式的表达,引发了读者的“难以理解”“不可思议”,利用两者之间认知判断上的巨大落差,使得后续的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更易于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正面出击,形成体验,回忆童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过对前面两个板块的叙述,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的动力被充分激活。作为读者,探寻作者如此比较的真实原因,感受故乡月在作者眼中独特的魅力,就应该成为学生此时认知的内在所需。作者季羡林的创作思路,顺应了读者的这一逻辑需求,在描述故乡月的平凡时,穿插了自己童年的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点篝火、看月亮、做梦……

作者以简要罗列的方式点缀在描述之中,并没有展开细致描述,但教师不能将这一部分忽略,因为看似漫不经心交代的几件事情,其实暗藏着作者的精心规划,是作出“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一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作者没有着力描写,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探寻其背后作者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比如“数星星”,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关联“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感受此时此刻童年的悠闲与惬意;教学“点篝火”时,想象夜空下,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嬉戏的场景,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教学“捉知了”,想象孩子们一起“摇大树”以及知了飞落下来很容易就被捉到的画面,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兴奋与痛快……如果不考虑略读课文有限的课时,这一板块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让学生迁移运用在学习本单元《古诗三首》时习得的策略,将作者童年在“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等一系列往事中的具体言行,用细致描述的方法,丰富文本内容,强化作者蕴藏其中的真实情感。此处之所以值得如此浓墨重彩,主要在于作者童年时代经历的这些往事,都是在“故乡月”的见证下发生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品味、细心体悟、细节再现,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把握童年、故乡、月亮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由此,作者的价值判断,才能顺应合理的逻辑规律,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四、依循对比,设定支架,直抒胸臆

从常规来看,盛赞某一事物,或者直接抒发某种情感,要么就是从正面描述,要么就是从侧面描述。有了类比的对象,所要抒发的情感才能更加鲜明、真挚而强烈。借助侧面描述将情感的抒发推向新境,这是很多五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的,但季羡林在这篇文章中直抒胸臆的运用,绝对在一般作家之上。

一般来说,侧面描述的对象应该处于劣势,以衬托作者所描述事物的高大、美好、优质,但季羡林却完全不同:外国的月亮不仅大,而且“美妙绝伦”,朗润园的月亮更是美轮美奂。这侧面描写把极力赞美的内容完全压下去了——这里暗含了巧妙反转的写作智慧,五年级学生难以一下洞察出来。教师可以联系开篇作者对故乡月的描写,以逆向思维猜测作者如此构思的独具匠心:正是要利用景色维度中“故乡月”与“他乡月”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再反其道而行之,用看似不符合逻辑的判断,进一步凸显人文情感维度下故乡月对于作者这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不同寻常的人生意义。

当学生明晰了这一层,教师就可以衍生出鲜明的价值点:作者季羡林所写的外国月和朗润园中的月,是随便选的吗?这里面还藏着哪些直抒胸臆的表达密码?單一维度的阅读和关注,无法洞察其中的表达秘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外国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的“小”而“平凡”统整起来,从而发现作者对外国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亮的选择充满了智慧。作者写外国的月亮,选择的地域包括“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无边无垠的非洲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都以“大”为主。作者如此选择,降低“故乡月之小”的用意,不言自明。而朗润园的月亮则是“上下空蒙”“茂林修竹”“绿水环流”“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不愧为赏月圣地,良辰美景绝对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美,则又与故乡月的平凡相对。两处他乡月与故乡月的不足之处一一相对。正是在这样的侧面描写的支架下,作者直抒胸臆才是顺理成章的自然之举,“永远忘不掉你”的呼唤,才能展现出诚挚、强烈的情感力量。

直抒胸臆说起来简单,写起来极为不易。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从作者内容选择、构思规划、语言描写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探究,利用好教材的范例价值,将作者内在的表达密码发掘出来,让直抒胸臆的表达策略,真正在学生的意识中“立”起来。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市湖心路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季羡林月亮故乡
故乡的牵挂
我的书斋
听雨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