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情到怡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023-12-06 09:02李婷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移情牧场宁静

李婷婷

移情是将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正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鱼身上,换言之,人与物都是互通的,在课堂中,我们也会被文中的景、物、人所影响,产生共鸣,这正是移情的魅力。

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恬淡清远却又不失人情味,从白天到黑夜,从辽阔无垠的原野到人们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从奔驰的骏马、肥壮的牛羊到舒缓平稳的车船来去,牧场之国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观,引来了作者的一叹四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荷兰。笔者以《牧场之国》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情境课堂中的情感共鸣。

一、初进荷兰,美之印象

师:请同学们在旅游前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聊一聊你了解的荷兰。(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聊荷兰)

师:是啊,这里有运河、郁金香、风车、牧场等诸多美景,正如作者所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荷兰,走进牧场之国。(板书:牧场之国)

大部分的学生不熟悉荷兰,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前设置了一个旅游攻略的环节,在课前给每个学生一份带有景点标识的荷兰旅游攻略图,并建议学生搜集资料从人文、历史等角度初步认识荷兰。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教师相机通过视频展示荷兰的运河、郁金香、风车、牧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文的第一句话——“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真心发出感慨,使学生第一次与作者共情。

二、游览荷兰,景象动人

师: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呢?

生:牛群吃草图,骏马飞驰

图,牲畜悠闲图,安详挤奶图。

师:概括很到位,你不仅抓住了关键词,而且观察到第2~5自然段描写的景色。作者在游览荷兰后对这四处景象念念不忘,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先来欣赏第一处风景。

生:景美,声音更美。

师:那这处风景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

生: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吃草时很安静,整个牧场都很宁静。

师:还有别的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颜色很美。

师:吸引你的是这些冷色调的颜色,看着就让人心生宁静。还有吸引你的吗?

生: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师:这句话的确很有意思,说说你印象中的公爵是什么样的,表演一下可以吗?(生表演)

师:真精彩!想一想,为何会把骏马和公爵联系起来呢?

生:这里水草丰美,骏马姿态优雅,因此与公爵联系起来。

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

牧场,唯独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连牛群吃草都这么悠然自得,有风度,难怪作者不禁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走进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画面感。这篇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学生很快领略了构图之美。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感受画面、独立思考,明晰文章条理,提炼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感受荷兰的宏观之美,从纵横交错的运河到牛群的形态各异,从极目远眺的草原到刻画牛犊的模样,或驰骋于牧场,或闲适于河边。作者同时还展示了全文的基本色调——冷色调,其中的黑白花牛、白腰蓝嘴黑牛所展示的色彩之美,为后面的“端庄的仪态”做了铺垫,相互呼应。这些细节描写可见作者细腻的构思。层层递进中汇聚语言之美,让人忍不住发出第一次咏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迁移学习,再赏美景

师: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通过关注一些有情趣的句子,发现了牧场之国的宁静、祥和(板书:宁静),我们看看还有哪些风景吸引作者。(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

师:请一个小组进行汇报。

生:“成群的骏马”说明马的数量很多,“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说明马儿在这里很自由。

师:从这里感受到牧场中马的数量多,自由自在。那你如何理解这篇文章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生:牛也在动,只不过它的动作是慢条斯理的、悠闲自在的,这是牧场之国特有的动态美。

师:是啊,虽然在动,却给了我们无比宁静的享受,这就是以动写静,动中有静。仔细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第4自然段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师: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一自然段的描写中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每个动物在这里都生活得自在悠闲,幸福快乐,(板书: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荷兰。

第3、4自然段采用的是迁移学习的方法,通过第2自然段对荷兰牧场的美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方法和审美方式继续自主学习。第3、4自然段最明显的美的特征莫过于动静之美,这也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是本课赏析语言文字的重点难点。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一静一响,一静一动,遥相呼应,两相对比中的呼噜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声色之美,“悠然自得”一词也将草原生活的惬意刻画出来了。刻画小鸡和长毛山羊群时“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更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荷兰是真正远离喧嚣、不被打扰的动物之国。在这里已经反映出作者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声,用美好的场景描写引人入胜,自然而然地激发人们对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共鸣。

四、再叹荷兰,流连不舍

师:自由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喜欢此时荷兰的什么场景。

生:我感受到了傍晚时分的宁静美。“谁都不喊不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驾驶”“车船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牛的尊重,对动物的尊重。

生:我感受到的是整个天都暗下来的宁静。“狗不叫了……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生: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沉醉。

生:我感受到了安静、祥和的岁月。

师:是啊,即使是夜晚,流动的小船,静默的荷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的荷兰怎能不让人向往。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荷兰,除了辽阔的草原,便是这普普通通的生活画卷,美极了。首先是层次之美,从傍晚到全黑,时间过渡描写不长,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如果说刚刚的草原未见一点人影,此时依着运河水人畜共同生活的和谐场景不仅再一次给了读者静谧的享受,更是让读者知道在荷兰就算有人也是一派美好的生活情形,共同生活,互不打扰,在作者心里,牛是“严肃沉默”的,挤奶的人是“默默无言”的,船只的行驶是“舒缓平稳”的,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时,狗不叫,牛不发声,马不踢挡板,牲畜沉睡,灯光微弱,这样宁静的夜晚,会让激荡的人宁静下来,浮躁的世界不再喧嚣是作者心生向往的生活,由此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再一次的动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荷兰那自在闲适的生活之美。

五、书写怡情,言意共生

师:牧场之国远不止这些动物,你还知道荷兰牧场上有哪些动物吗?(出示图片)在荷兰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些动物:白琵鹭,这可是荷兰的国鸟;白骨顶鸡,它擅长游泳,会捕鱼……请发挥想象,选择一种或几种动物,运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把牧场之国的宁静、自由、快乐表现出来。(生开始描写动物)

师:大家写得真好,荷兰不愧是真正的牧场之国。这节课我们走进牧场之国,体会了荷兰的环境优美、生灵和谐。不仅在荷兰,在北朝时人们便感受到了这样悠闲自得的牧场生活,齐读《敕勒歌》。

通过拓展延伸,展示牧场上的其他动物,让学生领略了更加丰富的荷兰风光,同时与中国的北朝风光联系起来,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之美、情味之美,从而达到言意共生。

美的课堂,不应该是刻板地告诉学生很美,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相互移情,继而怡情自我,达到课堂里的情感共鸣。

(作者單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猜你喜欢
移情牧场宁静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宁静之宅
海上牧场
《巷口的宁静》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叮当牧场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