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 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3-12-07 04:25伍盈盈周国萍
知识文库 2023年2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化工

伍盈盈 周国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典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将“1+X”证书制度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本文以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就如何在“1+X”证书制度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为探索建立“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X”证书制度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职业的教育培训制度,突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壁垒,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起来,是促进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丰富和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1 “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

1.1 教学模式改革是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有效途径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能够适应化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之一,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以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通过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技术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获得化工生产技术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模式改革是促进“三教”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教材、教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需进行教材改革,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需要进行教法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教师、教材、教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三教”改革。教学模式是教师、教材、教法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合,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教学活动本质规律的教学结构形式。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材开发促进教育创新,通过教法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模式改革是促进“三教”改革的有效途径。

1.3 教学模式改革是满足化工生产实际需求的必要措施

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在化工生产方面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动力与热情。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如企业培训中心、化工仿真中心等,与企业共同培养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从教学模式入手,将“1+X”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获得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与教学内容也不一致,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证书考核标准之间存在脱节。职业学校以“学历证书”为依据,要求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高职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畢业生往往达不到要求。

2.2 专业课程体系落后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化工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化工生产过程来设置的,比如基础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这些课程在内容上与化工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差距很大,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下的技能要求。这些课程仅能满足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相互脱节的问题。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1+X”证书制度下的化工生产岗位需求,无法实现毕业后顺利就业。

2.3 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教学评价是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旨在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目前仍然采取传统的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形式呆板、评价标准落后。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这种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也难以对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评价。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建立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考核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内容和方法是关键所在。但目前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有效的考核方式。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内师资培养又包括校外师资培养。目前,大多数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教师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此外,校内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了解不足。对于“1+X”证书制度下的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作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原则

3.1 创新性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注重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将“1+X”证书制度作为新时期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推进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在“1+X”证书制度下,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性,将“1+X”证书制度与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相结合,以证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坚持创新性原则是实现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3.2 系统性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时,要围绕着专业的目标和培养目标,将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来,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要做到课程体系与证书要求相结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证书要求,做到所学即所用。在教材编写方面,要充分考虑“1+X”证书制度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材的要求,充分考虑证书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要求。同时,要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教材编写中,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生产流程与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系统性。

3.3 科学性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基于“1+X”证书制度的要求,推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再次,要注重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建设,将相关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中;最后,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4 有效性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根本目标。“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中;第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第四,提高课程质量,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五,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第六,优化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1+X”证书制度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之后,提出“1+X”证书制度,即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学生可向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申请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密切衔接、互相补充,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是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与化工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知识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实现“课证融通”,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化工生产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1 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基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同制定的。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职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化工企业培养合格的化工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和化工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进行对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框架;其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框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最后,基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框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确保“1+X”证书制度与教学改革的有机衔接。

4.2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分析化工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结合“1+X”证书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化工生产一线从事化工产品生产、装置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通过企业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

4.3 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构建教学组织形式

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以生产任务为载体,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流程作为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项目,以项目化教学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包括“三基”和“四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三基”指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四能”指英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对应相应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项目化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第二阶段为方案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成果评价阶段。

4.4 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确保学生对“1+X”证书的学习效果,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将“1+X”证书制度与教学评价机制相结合,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一是改变以往单一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交学习成果报告、参加课程思政培训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二是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课程考核中,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口试、工作现场操作、实操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在综合素质考核中,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外社会实践等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将“1+X”证书制度与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考核中,针对不同类型证书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般采用笔试+实操的方式进行考试;社会培训机构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采取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职业院校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则主要采用实践能力考核。

4.5 以多元融合为保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双向选择、双向进入,形成动态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已有多年历史,通过企业的参与,使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达到较高水平。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企业元素,开发多个特色实训项目,如“化工仿真实训平台”“化工生产安全实训平台”等。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中来,与学校共同编写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依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生产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1+X”证书考试任务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化工行业前沿知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度统一。师资队伍建设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重点,也是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共同承担企业项目研究任务。在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中,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教学实践岗位挂职锻炼,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定期组织校企联合培训,为教师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職教师。另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研究任务。这些措施为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4.6 理论+实践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岗位,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目的。首先,要积极联系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与本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其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基地,并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训地点和实训内容。

第二,要建立与实习基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第三,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建立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评价制度。

为提升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基地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首先要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路径,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强化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改革创新,也是国家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1+X”证书制度下,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材和教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对推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1+X证书制度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B09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