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家校合作应对策略

2023-12-09 22:15陈建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家校校园家庭

◎ 陈建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一方对另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或非言语等方式实施的欺负和侮辱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发生一次或多次,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不良后果[1]。近几年,校园欺凌频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校园欺凌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已有研究发现,乡村儿童以及单亲、流动、留守儿童较容易遭受各种类型的校园欺凌[2]。《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虽然较2012年的2200万有所下降,但数字仍然庞大,校园欺凌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亟须得到重视。

以往研究采用问卷法对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分析。贾勇宏和吴恩慈[3]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相较于普通中小学生更易遭受校园欺凌,欺凌发生频率按照非留守儿童、仅母亲在家、仅父亲在家、父母都在外的顺序依次增加,后者依次比前者高9.4%。虽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从家校合作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从家校合作层面去解决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校园欺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形成消极人格

校园欺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们在经历了言语、肢体等形式的欺凌后,回到家中又缺乏家长的关怀,家庭因素的叠加,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沉默,缺乏表达自己困境的勇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闭、自我否定,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在受到长期的负面情绪冲击之后,被欺凌的留守儿童往往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困境。自卑是受欺凌留守儿童常见的人格特征之一。陷入自卑的留守儿童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喜爱和被尊重。自卑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降低了他们的自尊心水平。

孤僻是留守儿童遭受欺凌后另一个可能表现出来的消极人格特征。被欺凌的留守儿童往往会对他人抱有戒备心态,不愿与人交流和互动。他们认为自己不被他人接受或理解,进而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交隔离,加深了他们的心理困境程度。

敏感是被欺凌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由于遭受长期的欺凌,他们变得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把对方无意的举动解读为攻击,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负面情绪。部分留守儿童甚至无法接受他人的批评,任何一个微小的否定都可能引发他们情绪崩溃和自我怀疑。

总的来说,校园欺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遭受欺凌的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自卑、孤僻、敏感等消极人格特征[4]。理解并关注这些问题,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帮助这些儿童摆脱困境、重建自信至关重要。

(二)造成学业适应困难

学校及其周边地区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发生地,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面临严峻的挑战。遭受过欺凌的留守儿童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他们会担心再次受到欺凌而产生厌学、拒学心理,这种心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父母远离,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难以获得来自父母的关心,这使得他们在遭受欺凌后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慰藉,丧失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由此引发逃学等问题。

(三)引发社交焦虑与社交障碍

欺凌者对留守儿童的身体攻击和精神欺凌往往是持续的,使他们不断遭受心理伤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产生社交障碍。

此外,欺凌往往会使他们的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陷入自卑和沮丧情绪中,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影响社会交往,在同伴关系中常处于孤立地位。

三、家校合作应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适切性

面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家校合作具有适切性。

首先,从家校合作的目的来看,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实现教育和谐的必要途径。面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家庭和学校应各自承担起责任,并积极合作,共同发挥作用,妥善解决相关问题[5]。解决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既符合家庭的期望,也符合学校的期望。

其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许多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从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校作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主体,大部分校园暴行都发生于校园内部或附近区域,其监督及预防的责任重大。留守儿童缺乏家庭主体的陪伴,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面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家校合作具有适切性。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家校合作应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策略

第一,家庭和学校应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村村通网络工程的实施以及微信视频、QQ视频等交流方式的出现,为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选择[6]。这些交流方式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并且可以实现即时的面对面通话。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可以更便捷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同时,学校应强化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优化并定期更新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确保网络巡查成为常态,实时掌握学生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家长沟通。

第二,组建家校工作组,开发家长课程。

组建专门的家庭与学校联合工作组,工作组由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双方共同制定规则手册,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等,以便在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能够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学校应开发家长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加强对家长的法治教育,使家长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明确日常生活中何种举动构成校园欺凌,遭遇此类问题应寻求哪类援助,怎样运用互联网法规帮孩子进行自我防护,以及了解施暴者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欺凌模拟法庭活动[7],由教师主持,对校园欺凌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领。

家校合作,加大法治教育力度,让施暴者了解欺凌行为的后果,让受害者(特别是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找到维护自己权益的渠道,才能预防或减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8]。

第三,建立家校共同干预机制,助力留守儿童走出欺凌阴影。

面对已经受到欺凌的留守儿童,建立家校共同干预机制至关重要。在进行心理干预之前,心理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获取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亲子沟通频率、儿童与父母及抚养人之间的关系等。在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干预计划。在干预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应保持沟通,并根据干预效果进行及时的策略调整。此外,干预完成后,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观察。学校方面要进行干预效果的调查,以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防止他们再次受到校园欺凌的困扰。

在建立家校干预机制时,有三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1.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起互信的合作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家校干预才能取得效果。

2.要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干预措施也应因人而异。

3.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跟进,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保持长期关注,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构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干预机制,进行及时的交流与协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保持持续关注,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留守儿童摆脱欺凌的困扰。

五、结语

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或其中一方)关爱通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在学校中遭受欺凌会让他们感到更加沮丧和绝望,从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家校合作,方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尽力弥补缺失的家庭温暖;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家校双方应携起手来,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和福祉,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校校园家庭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庭“煮”夫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