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技术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2023-12-09 22:15北京四中广外校区北京10005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隐喻辅导对象

◎ 李 哲(北京四中广外校区,北京 100055)

隐喻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媒介,它借助符号、标识、图像或故事与辅导对象进行交流。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发明了隐喻治疗技术,通过隐喻故事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1]。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技术,它有助于激发右半脑感性、图像式的理解能力。同时,它是一种间接的沟通方式,不容易引发阻抗。

一、隐喻的类型

生活中很多常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隐喻,如镜子、钟表、道路、星星等。在心理辅导中,隐喻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某事物可以帮助辅导对象理解模糊的内心体验、可以协助呈现语言很难描述的抽象内心世界或者可以帮助辅导者与辅导对象进行潜意识沟通,它就可以作为隐喻使用。常用的隐喻如下。

(一)问题隐喻

辅导对象的问题、症状可以通过隐喻表示,也可以通过隐喻进行正面的重新解释,或者对其进行质疑。例如,一个在家中时常情绪狂躁的学生,经讨论发现,他只有表现出“狂躁”,父母才能停止对他的唠叨和要求。辅导者可以把他的“狂躁”比喻成一顶红色的帽子或一张红牌,他可以在将要爆发情绪的时候主动戴上这顶帽子或者拿出这张红牌贴在门上。只要他有这样的动作,那么在心理辅导中所讨论的关于他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功能就会进入他头脑当中,这就是一个对问题或症状的主动选择。

(二)关系隐喻

人处于关系当中,由关系引发的心理困扰占比很高,哪怕是貌似与关系无关的辅导议题,也总能在其中发现关系的影子。因此,在辅导中可以将辅导对象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有交集者的关系用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一对关系紧张的母子,母亲埋怨孩子拒绝与自己沟通,孩子指责母亲是个控制狂,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在母亲的监控之下。辅导者可以将他们的关系比喻为提线木偶和操控木偶的人:当木偶有了自己的意志,就想自由行动或者逃开线的束缚,而这会让操控者感到慌乱、抓狂。

(三)个性隐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情禀赋和气质特点,我们可以将其用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一个急脾气的学生频繁与同伴发生冲突,辅导者可以告诉他:“你让我联想到一匹健康有活力的赛马,速度非常快,因此有时会冲撞到别人。”对一个在群体交往中非常慢热的学生,辅导者可以告诉他:“柴油发动机在预热的时候总是需要多一些时间,但是只要发动了,它就会运行得很好。”

(四)角色隐喻

一个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有其自身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辅导者可将其角色和角色行为通过隐喻表达出来,引导其看到自己在社会互动中的位置和承担的任务。例如,一个女生待在家里拒绝上学,她的父母经常吵架,三番五次闹离婚。对此,辅导者可以呈现她的角色:“你是父母的婚姻咨询师,你在用你的问题调节父母的关系,避免这个家分崩离析。在父母有能力找到真正的婚姻咨询师帮助他们之前,你得承担这个角色。”再如,一个担任班长职务的学生感到自己一边被老师要求一边又被同学拖累,苦不堪言,非常疲惫,辅导者可以对他说:“你们班似乎像一艘只有一个船长、一个舵手的船,船长忙着的时候,你就得自己一个人划船,所以你感到不胜重负。”

(五)家庭隐喻

在面对一个家庭的时候,辅导者可以隐喻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位置、职能,也可以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距离、互动模式通过隐喻呈现出来,还可以将整个家庭比喻为一种事物。例如,请每个家庭成员挑选一个动物代表自己,再摆放出动物之间的距离远近、朝向和姿势。这就是在用动物、空间和距离来进行隐喻。再如,对一个期待所有家庭成员保持意见统一、很难容忍不一致和分歧的家庭,辅导者可以将其比喻为一个“特殊的乐队”,这个乐队里所有的演奏者都拿着一样的乐器,按照同样的旋律在演奏。假设这个乐队用的是小号,如果某位演奏者拿来一把吉他、演奏出吉他的乐调,就会被批评、被制止,甚至被驱逐。

(六)仪式隐喻

生活中有日常仪式如聚餐、郊游、约会、观影等,也有特殊仪式如纪念日、契约仪式、告别会、欢迎仪式、和解仪式等。辅导者可以让辅导对象仿照生活中的某种仪式或者自己设计一种仪式,在特定的时间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做一些不一样的动作。这是借用隐喻性的操作来进行干预。

例如,有个学生,只要跟父母交流,大家就会陷入争吵。辅导中,这个家庭经过充分讨论后自行设计了一个“止语日”。一周中有一天是这个家庭的“止语日”,所有人在家中都不能说话,如需要交流可以借助纸笔。再如,有个初一的女孩在中学生活开始后表现出严重的适应困难,辅导者邀请她举行了一个“告别仪式”,与小学的生活、小学的作息、升入不同中学的朋友等做一个正式的告别,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通过做一些事来好好告别。这是用明确的仪式标记转变的开始,意味着转变开始发生。仪式完成之后再面对中学生活,女孩心理上已经感觉不一样了。在心理层面,她通过仪式标记了一个节点,告别了过去的身份和任务,开始接纳新的身份和生活。

二、隐喻在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Henry Close说,透过隐喻,心理咨询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过程也充满了惊喜[2]。辅导者带着求助者通向“领悟”的通道,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隐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关系

隐喻有助于辅导早期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心理辅导不同于教学或教育管理,它需要咨访双方共同努力。辅导对象需要有足够强的求助意愿和动机,也要能和辅导者建立信任、敞开的关系。在此阶段,辅导者可以使用隐喻帮助辅导对象了解这一特点,并激发辅导对象的参与动机。例如,辅导者可以将心理辅导比喻为一个寻找辅导对象“内心宝藏”的过程,辅导者并不知道“宝藏”藏在哪里,“藏宝图”在辅导对象手里,他可以决定双方往哪里走、走得快慢等。这能让辅导对象感受到他在辅导过程中拥有掌控权,并且他内心的地图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那些具有服从个性特点的辅导对象,他们期待辅导者的带领和保护,辅导者可以将自身比喻为一个“向导”,告诉对方辅导是一场发现之旅,双方会一起去探索未知,辅导对象需要行进,而辅导者是熟悉地形的向导,会保障其安全及不偏离轨道。在辅导关系陷入僵局时,隐喻也有助于双方理解辅导困境,以便重新打开局面。例如,某个初二男生不能遵守辅导时间的约定,辅导时总会迟到。当辅导者指出这一现象并与他讨论时,他非常生气,认为自己遭到了苛责。对此,辅导者使用了“城墙和守卫”的隐喻:“当我跟你谈论你的迟到时,你仿佛觉得我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你不能随意出入。我就像一个守卫,会对你进行检查和拒绝你进来。”听到这个隐喻,男生的神情从紧绷变得松弛,随后落下眼泪,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委屈。当深层感受被表达和理解之后,关于辅导设置的讨论就能顺利进行了,辅导中所建立的信任和安全的关系也得以维系。

(二)开启探索

隐喻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隐喻的沟通方式往往能穿越防御,克服阻抗,表达出人们潜意识的情感和愿望。在心理辅导中采用隐喻的方式,方便辅导者和辅导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在辅导的探索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隐喻还可以帮助辅导者理解辅导对象的内在幻想,理解对方是如何建构主观世界的。

例如,对一个在家中感觉不安全、没有归属感的学生,辅导者可以使用“房子”隐喻家和安全感。辅导者用问题开启探索,试图更清晰地理解对方:“你待在一座房子里却依然感觉不安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学生告诉辅导者:“像是一个草屋,只有房顶和柱子,摇摇欲坠的。我在房子里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不敢动静太大,否则房子就会塌了,那我连容身之所都没有了,就得去外边流浪了。有个破房子总比在外边流浪好。”

当辅导者听到这个回应的时候,就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困难处境——家庭和父母在他的主观感受里是极其脆弱、容易崩垮的。这也许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也可能和他的个性特质有关,或是二者叠加的结果。接下来的干预方向也就更清晰了。

隐喻还可以帮助辅导对象理清纷扰的内部世界,清晰地觉察自身的状态,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改变的方向。例如,对一个学习吃力的学生,辅导者使用了“电脑”的隐喻:“我的电脑有时会出现障碍,如果同时运行的程序太多,电脑就会很热、会死机。你的大脑有过这种待机或者死机的状态吗?”当辅导对象理解了这个隐喻之后,辅导者继续同他探索:“你的大脑都开启着哪些程序?哪个程序最耗电或者占用的CPU最高?”“有时候我们必须关闭一些程序或者按重启键,电脑才能重新工作。你关闭哪些程序会好一点?”

(三)深入转化

在心理辅导的转化阶段,隐喻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性的转化往往包含着同理、激励、重新架构等元素,使辅导对象产生新的情感领悟,从困境中发现新的出路。这种转化是象征性的,同时也是指向现实生活的。

1.隐喻可以协助辅导对象发生直接转变。使用隐喻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时,辅导往往作用于潜意识层面。人在接受隐喻性信息的时候,左脑对信息本身产生反应,右脑对隐喻所涉及的画面、场景、内隐情绪等产生反应。因此,辅导对象的意识在接受语言信息,同时潜意识在接受大量的隐喻信息。

例如,某学生课上无法控制说话的冲动,因频繁说话被多位老师批评,导致情绪低落。在心理辅导中,辅导者启用了“安静口罩”的隐喻,告诉当他在课堂上想要说话的时候,可以开启一连串的动作:伸出右手—放入右侧裤兜(没有裤兜的话可以放入想象中的裤兜)—在裤兜里发现一枚“安静口罩”—将“安静口罩”缓慢取出并戴上。这名学生调皮地开自己的玩笑:“一个‘安静口罩’恐怕不管用,我得戴四个。”言谈之间,他的情绪已经放松下来,对于控制自己的冲动也有了信心。

2.隐喻任务可以帮助辅导对象进行替代性的转化。辅导对象可以不用进行现实中的直接改变,而是在隐喻层面上做一些尝试,从而传递出改变的信号。例如,对一个因晚上怕黑影响睡眠的女孩,辅导者邀请她把“害怕”画下来,然后将这张纸撕成碎片,再找一个结实的盒子,把碎片锁起来,交由父母保管。父母将这个盒子锁在了自己房间的抽屉里。之后,女孩的睡眠状况大大改善。这样的隐喻干预包含着“外化害怕、瓦解害怕、屏蔽害怕、父母保护”四重要素,帮助辅导对象在内心实现了替代性的转化。

(四)内化结束

在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为了固化辅导效果,使辅导对象能把改变带回现实生活当中,辅导者也可以借助隐喻的方式。例如,请辅导对象选一个玩偶代表他的这段经历带来的好处、教会自己的道理,辅导结束后把玩偶带在身上陪伴自己。再如,请辅导对象用红笔在手臂上画一个特殊符号,代表他从辅导中收获的力量,然后带着这份力量走出去。

三、结语

隐喻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导策略。它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它是一种图像语言,结合了左脑的认知功能和右脑的想象功能,能帮助人们表达深层的内心感受,催化探寻的过程。同时,它创设了一个安全的讨论空间,辅导者和辅导对象能借此探索过往,找到问题解决之道。

猜你喜欢
隐喻辅导对象
神秘来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