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 曾 贞
合唱作为一种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广受欢迎,其在不长的发展史中也在宣传与教育方面屡建功勋,使得合唱的发展史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革命史紧密相连,因此合唱在我国深受喜爱。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更加广泛,也更加迫切,合唱因其极低的入门门槛和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大众能亲身参与的艺术形式中最容易也是人数最多的一种。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在这些团队中有一个特点:青少年队伍少,中老年团队多,中老年团队约占了总数的90%。虽然人数众多,但一些团队一直处于低水平建设状态,一些团队依然处于群众歌咏“大齐唱”状态,中老年团队的特点是:低水平队伍多,高水平队伍相对较少。
2019 年之前在贵州省黔西市举行的“中国西南合唱节”聚集了来自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地的90 支合唱团,其中中老年合唱团达到59 支。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比赛,听了几乎所有中老年团队的演唱,发现声音老化问题是绝大多数团队的通病,这里所说的“老化”并不是指合唱团的年龄结构,而是指因声音色彩的变化与控制不到位而显得“苍老”。在舞台上演绎任何作品都应该有相对应的歌唱状态与音色状态,而许多中老年团队在演绎过程中除了感觉到“老”之外,再无其他,各个队伍的歌唱状态与音色状态也很相近,对这种不仅看上去“老”听起来也“老”的队伍,只能认定其为“声音老化”的队伍。
人到一定年龄声音显得苍老是很正常的事,但对于合唱团来说如果在演唱中体现出这种老态来,对于所要表现的作品就是灾难性的,而且某些合唱团真正的年龄根本就算不上“老”,但一开口,歌声就会体现出声音老化。由于队伍众多,高水平的队伍较少,几天的比赛评委们也很辛苦,有的队伍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声音与作品的雷同,完全达不到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更别说创新与美感。
这种声音老化使合唱团失去了自己的特性,也使作品失去了表现力,这些队伍不仅声音相近,甚至连气质、动作、服装、化妆等等也都相近,队伍差不多、内容差不多,当然得分也自然差不多。评委看一堆这样的团确实会有审美疲劳。
中老年合唱团的构成包括两种爱好者,一类是完全没有音乐基础或歌唱基础的歌唱爱好者,另一类是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歌唱基础的半专业爱好者。这两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在唱歌的时候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歌唱习惯,比如各种不同频率波动的颤音(装饰音),在不同音高区域有各种不同的音色等等,与声音老化相关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些不同的音色并且不同波动的颤音。这种不同频率波动的声音是无法掩盖的,体现出声音明显个性化的问题,可以想象一群中老年人在一起合唱时用各自的声音唱着各自的音色,传达出的整体感受就是一个字——“老”,这与想要达到的艺术表现“美”之间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造成声音老化的具体原因有两个:
大多数时候这些合唱团员处于一种自由歌唱状态,各种不同的颤音或装饰音不加掩饰地相互影响,观众听见的是一群老年人个性的声音,当然会觉得“老”。指挥虽然没有增加这种“老化”,但因为大多数指挥都不是专业指挥,所以很多指挥受到自身能力与习惯的限制是无法发现这个问题的,甚至因为指挥的纵容还更加速了整个团队的声音老化,这里说的纵容当然不是说指挥真的放纵这种“老化”的声音,而是指挥们在讲解作品或做示范的时候,因为自己曾经学习声乐的某些习惯,也会不自然地带有颤音或装饰音来做示范。合唱团员听到这样的示范后会认为自己的演唱方法是正确的,更坚定自己的演唱方法,随着训练时间的累加会越来越习惯,这也使得某些有较长历史的团队面对这种“老化”更难以修改,合唱团的演唱能力也更难以突破瓶颈。
随着年龄的老化,气息肯定是越来越不够用的,我接触过一些中老年合唱团,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自己身体以及团队的年龄引以为豪,这种因为“年老”而自豪的优越感影响了他们改进的信心,要求一群自由歌唱了几十年的人改变原有的方式进行协调统一的气息训练,往往无法做到。有的团队因为常年坚持排练,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演唱能力与相当好的团队精神,这样的团队改起来就会更困难。他们往往会与其他的更差的中老年团队去比较,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觉得自己的队伍还不错。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也使得这些团队更难以应对这种“老化”并做出合理的反应。当然,气息不够不能全部责怪这些合唱团员,指挥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例如,许多队伍都有长音拍子唱不足的问题,不是指挥听不见,而是大多数指挥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对老年团不能太苛刻。指挥提出要求而合唱团员无法完成时可以怪合唱团员,但如果指挥根本没有对合唱团的气息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指挥过于随意了。
可以想象这样的中老年团队用相对自由的颤音和相对自由的气息唱着较高难度的合唱作品会是什么样子。除此之外,有的团队还有方言、咬字不清等问题,这样的演唱会让听众得出声音老化的听觉印象。因为这些问题在其他组别团队特别是专业团队中出现得并不多,而在中老年团队特别多,具有一定普遍性。
在西方合唱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老年组”的,大多数时候老年人都是在成年组中参加比赛的,直到现在依然有许多国家的赛事没有设置老年组。现在之所以有老年组的设置,是因为中国的中老年合唱团参加大量的国际合唱比赛,这些赛会为了吸引来自中国的合唱团才应要求增设了“老年组”,许多增设“老年组”的比赛也依然同意部分年龄达不到老年的合唱团员参赛。其实许多赛事是把中国的中老年合唱团当旅游团来接待的。所以我们会看见某些国际比赛的老年组参赛队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中国,实际上是把中国的中老年合唱比赛搬到了国际赛场上。这样一方面确实维护了我们中老年团因“年老”而自豪的问题,另一方面把这些团队与国外的优秀团队分开来比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国这些中老年团队的面子。但这样也使这些团队声音老化的问题被更深地隐藏了起来,提高这些团队的整体演唱水平变得更为困难。
其实,我们这些出国的团队当中也确实有较为优秀的队伍,当他们在国际赛场上观摩了国外高水平团队的表演后,对自家队伍的水平也确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确实有了提高自己团队演唱能力,避免声音老化的迫切需要。国外的那些优秀的中老年团队(成人组)好像都没有声音老化的问题,那么这些国外的优秀团队是怎样训练的呢?是怎样躲过声音老化这个难题的呢?几年过去,现在国内也有了一些优秀的中老年队伍,一些队伍开始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这些变化确实是可喜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决心有了,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是模糊的,这些合唱团的具体对策也见仁见智,或各竭所长,或扬长避短,再或是病急乱投医。总之,这种变化已经发生,合唱指挥的专业从业者们必须对这样的积极变化加以合理地引导,必须尽力不使这种变化走向盲目。
在歌唱过程中发出颤音或各式各样的装饰音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到了相对较高的音时,有的是故意对声音的修饰,有的是对作品表达的需要,也有的是故意模仿,颤音一般在小二度到大二度,也有夸张到小三度甚至更宽的,装饰音常见的有自由波动、加滑音、加经过音、加重音、少唱音符、随意延长或减短节拍等等。总之,如果不加以限制,这种自由的歌唱状态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而合唱对这些颤音与装饰音却是非常忌讳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求“直声”演唱,这是为了各声部的和谐与音色的统一,于是“颤音”与“直声”就成了合唱排练中的一对矛盾,对付这些“颤音”与“装饰音”的最主要武器也正是“直声演唱”。
作为一个合格的合唱团员当然应该知道个人服从集体、个性服从共性,所以“颤音”“装饰音”是一定要服从“直声”的,关键问题是对于那些中老年合唱团员来说自由演唱了几十年,忽然要求改习惯是很难做到的,即便知道要用直声演唱,但演唱过程中一不注意,唱着唱着又回到了老样子。怎么办呢?从指挥做起,指挥应坚定不移地提出“直声”的要求,排练当中不断督促,发现问题坚决加以改进。在排练中声部长与合唱团员相互督促,要坚决落实到每一个人,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声音练习,经过这样严格的声音训练,那么这个合唱团的音色必定会越来越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指挥一定不能将就。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练习或考核,这样团员们进步会快很多。这些为“年老”而自豪的合唱团员们无论他们对自己过去的演唱多么自豪、多么骄傲,不改掉自由颤音或随意装饰音的毛病就一定不能让他们上合唱舞台。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难的,但如果不这样做,要想提高合唱团的整体水平会遥遥无期。
关于气息不够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年龄的老化,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退化,气息不够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气息不准确对歌唱作品的表达肯定是不到位的,年龄较高的合唱团员会表现得更突出一些。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差一点没问题,但如果每个人都差一点,那对于整个队伍来说,所表达的作品可能就会差一大截。
我曾经帮一个老年合唱团训练,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要把所有人当年轻人一样来对待进行相对应的训练,老团员们其实很愿意被当作年轻人,在练习中我也很注意不要超过他们的极限,但每次练习都要尽量地接近他们的极限。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很多指挥都因为训练的是老年队伍,所以不敢碰触极限,大多数时候训练只是点到为止,远远没有达到这些老团员们真正的极限,训练程度达不到,到了台上演唱的时候也很难达到演唱的要求,某些指挥所说的“训练的时候放松一点”的想法实际上促成了他们演唱能力的不足,比如拍子唱不满、气息不统一、音色不统一等,这一点指挥是有责任的。我训练这个团虽然只是短短的两个月就参加了这一届“西南合唱节”的比赛,指挥由他们原来的老指挥担任,最终他们进入决赛并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评委对这个团的评论就是“声音听起来年轻”。
建议是在排练中把练声与气息训练结合起来,每次练习不宜过长,但每次练习一定要尽量练到合唱团的极限,如果合唱团常常在极限状态下练习,那到了舞台上就再也不担心极限了。
由此我想到国外的那些高水平的成年合唱团,其实很多合唱团员年龄很老了,但他们的演唱根本感觉不出气息不够的问题,更没有随意“颤音”或“装饰音”的问题,其原因是他们有不一样的文化基础,很多人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合唱。这种从小养成的歌唱习惯保证了大多数合唱团员有很高的合唱素养与较高的歌唱能力。国内的老年团员们大多是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合唱。国外唱合唱的人是不会随意去唱独唱的,所以他们有良好的“直声”歌唱习惯,能够听着别人的声音唱自己的声部这种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养成的。曾经在西安听“中国检察官合唱团”的演唱,很是震撼,声音甚至强于一些年轻的专业合唱团。向该团指挥王超老师请教,他说这个团当初也有很多问题,最后不得已进行一对一练习、一对一考核,甚至换掉一些人,改掉许多坏习惯,才最终把这个团练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团。好团队一定不是短时间练成的,在进步的道路上必然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走上进步的快车道。
总的来说,解决了合唱团“直声”的问题和“气息”的问题,这些中老年合唱团的整体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进步。当然,每一个合唱团都有一些特定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提到的这两个问题是引起声音老化的较普遍的问题,对于许多中老年团队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合唱团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指挥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但专业合唱指挥毕竟有限,特别是高水平的指挥依然稀缺,短时间内只能是寄希望于现有指挥们能够不断进步,不断缩小与高水平指挥之间的差距。有些指挥发现了问题,但基于对老年人的尊重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也有些指挥到现在还在重复低水平建设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作为一个合唱指挥老师,我也常常担任一些比赛的评委工作,见过各式各样的指挥与各式各样的团队,也同时见到这些团队各式各样的问题,很想给这些团队一些帮助,可惜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决,只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研讨。对于每一个指挥来说,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合唱人一起努力才能进步得更快。
希望本文能给那些面对这些问题的指挥与合唱团队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