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的融合研究

2023-12-11 08:29逄书超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天工 2023年20期
关键词:美育内容艺术

逄书超 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美育工作的落实,在多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美育的重大作用,要求各级学校要全面推进美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美育素养的形成[2]。美育是我国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3]。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及生产等实践工作中产生,并且流传至今的文化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意识,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导向、审美水平等,直接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4]。因此,非遗和高校大学生美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将非遗融入高校大学生美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非遗与高校大学生美育融合的意义

非遗内容具有文化和艺术审美双重内涵,从当前非遗代表作名录可知,非遗的内容种类丰富、题材多样,包括灯笼、剪纸、风筝、泥人、面人、糖人等,这些非遗内容在民间及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是现阶段艺术审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5]。基于这种情况,非遗内容存在的审美价值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审美教育中。从具体层面而言,非遗内容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相融合可以产生重大意义。

(一)拓展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识

非遗是艺术审美内容重要的外在体现方式,尤其是在艺术形式上,主要对物理特点、实用价值等审美元素进行完美呈现。如,手工艺品、年画等,都有非常独特的外在体现,也有多样化的色彩,都可以给大学生带来非常直接的视觉冲击。还有部分非遗是利用表演方式展现的,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审美形态。如,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等,这些形式既有程序化要素,也有欣赏元素。此外,部分非遗是非直接性的艺术元素,主要对精神审美形态进行展示。如,提花纺织、织毯工艺、绣织工艺、抽纱工艺等,既可以体现出地域性特点,也可以反映出现代化风格。因此,从诸多非遗形式中,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非遗的风格、思想等,逐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多样化感知。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非遗内容形式多样化层面而言,具有不同形态的非遗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非遗活动更加感兴趣,吸引更多大学生对非遗进行了解,从而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审美特色[6]。例如,有些非遗体现的是原始雕刻艺术,并且采用面具形态呈现,这些面具被涂成不同颜色,眼睛非常大,嘴巴也非常大,展示出戏剧性的表情,这些非遗内容让大学生充满兴趣,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分析,逐步体验非遗内容,从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实现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同

艺术审美认同是对艺术实践活动产生的心理感受。非遗实践过程本身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及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在非遗系统中,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实践,既可以是开展审美活动的主体,也可以是艺术审美内容的展示载体,从而让非遗内容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一般情况下,艺术是不需要使用任何语言展示的,生活中见到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体现出艺术元素,非遗本身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也是对艺术审美的充分展示,这促使更多人理解非遗中的艺术元素,以此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认同。

二、非遗与高校大学生美育融合的途径

(一)利用课程教学,形成合理教学体系

非遗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相融合的过程,应当先从课堂教学出发,充分发挥非遗在美育中的价值。

首先,非遗融入美育教材。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课程教材应当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权威性等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美育教材版本很多,虽然内容上质量非常高,但是并未对非遗进行关注。将非遗融入美育教材内容中,可以更好地发挥非遗的美育作用,推动美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非遗融入美育教材的主要目标。

其次,开设非遗选修课、公开课。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课程成为美育教学辅助课程,能够拓展美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弥补以往美育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化知识。一方面,增加非遗课程能够让学生从整体层面认识到非遗内容的价值,有利于增强理论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开展非遗主题课程,如山水画、麦秆画等,可以从局部让学生对非遗内容进行理解。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非遗课程,如刺绣、剪纸等,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并未开展非遗教学工作,这一点在理工类学校更为常见。

再次,借助网络平台,开设非遗课程。当前,整个社会处于互联网环境中,线上教学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未来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开展选修课的学习。非遗既要科学合理地融入美育课堂教学中,也要进入美育网络课程中。

最后,借助非遗传承人的作用。高校可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美育兼职教师,这样可以有效弥补高校教师不足的问题。并且,非遗传承人可以将非遗内容进行直接呈现,传承历史文化。

(二)加强直接体验,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进入21 世纪,人们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现阶段除了经济领域中难以实现体验外,教育、设计等领域都在落实体验,甚至有的直接进入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是可以实现知识和能力合一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使用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非遗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其感受非遗内容的价值。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可以将非遗内容在学习实践中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美育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既对自然美进行体现,也对人文美、艺术美进行呈现。和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异的是,美育更加强调体验感。大学美育不能限制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实践活动中。非遗是传承悠久的文化,既可以体现出行为文化,也可以展示出理念文化,也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这些都要求非遗开展体验式教学,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在高校美育教学中,明确实践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等。

就具体过程而言,高校在美育课程中开展非遗实践教学,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观非遗实践活动,如山水绘画、剪纸、风筝等;另一方面,支持和安排学生参观各类非遗展览馆、博物馆等。此外,高校美育中的非遗实践教学,往往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玩乐,也不是给学生提供消遣方式,主要是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这就需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完善的学习反馈机制。体验教学并不能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体验教学进行评价,从而为后续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优化。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育并不是对知识的直接传授,而是开展启发式教育。大学美育的参与者是学生,除了需要塑造审美素养外,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对非遗进行深度思考。

(三)坚持非遗为主,设置学习活动

美育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也有非常具体的含义。从具体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审美教育;从广义层面而言,是对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物体开展美育。将非遗融入美育中,可以充分发挥非遗的美育价值,除了需要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外,也需要营造良好的非遗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当利用非遗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落实美育教学工作。例如,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开展讲座,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非遗的美。

(四)利用影像资料,呈现美育价值

影像资料是历史性的传承方式,也是对非遗的有效保存方式,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进行再创造。就时间传承而言,影像资料呈现出稳定性,不管是电影、纪录片还是其他影像资料,都可以从图像中获取一段时间、一段历史蕴含的信息资源。就空间传播而言,影像资料呈现出移动性,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交流,让非遗在不同平台中实现共享,充分体现出非遗的影像活化石特点。当前,一些非遗如灯笼、剪纸、风筝、泥人、面人、糖人等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并且在各个专业学科中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高校可以与地区非遗进行有效融合,加快推动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四川大学开展非遗进入校园的活动,利用活动项目与非遗衔接;西南民族大学以羌族刺绣为主,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活动,促使非遗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从非遗层面分析,非遗既可以是一种工艺,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但是从历史传承角度而言更多是文化的延续,能为美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始了非遗传承和发展活动,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逐步成为美育的实践途径。

(五)坚持美学立身,构建美学多维空间

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非遗的价值,加强与时代的结合,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美学空间,也可以进行全面的空间塑造,逐步将审美价值、审美知识等融入美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应建立学术价值的美学空间。这种空间以学术价值为主,让非遗的学术维度充分呈现出来,如四川师范大学针对传统文化开展了理论汇编,并且出版了相应的学术著作。通过这种方式对非遗进行全面阐述,以此形成可以品鉴的内容。其次,塑造满足学生的校园空间。例如,四川大学开展了很多与非遗相关的讲座,并且邀请知名专家交流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非遗;四川师范大学也举办了与非遗相关的讲堂和学术沙龙等,涵盖的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与文化活动衔接,拓展了美学的传播渠道。最后,建立体现普遍性的社会空间。美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展开,也可以让社会空间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从而让美育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加快推动传播力度。如,西南科技大学与绵阳市民间文艺相结合,引入草编、粮艺画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将其向全体师生介绍,并且要求羌族草编、面塑等文艺家开设此类项目的培训课程。通过活动与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和文化底蕴的作用,从而形成美学空间。

(六)强化以融化文,实现素养培育

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而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各类文化的有效支撑。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对流机制。结合四川高校留学生情况,依托巴蜀文化特点,开设非遗课程。巴蜀非遗课程既可以拓展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外在形式,也可以加快巴蜀非遗的传播,逐步提升巴蜀非遗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形成互补教学体系。美育不仅是当前提升学生人文意识、塑造三观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需要从内容上出发,与非遗进行充分融合,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美学美育的互补教学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非遗是中华民族精神及情感的重要载体,本质上是多样化的价值导向。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遗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美育课程中,可以产生很好的美育教学效果。但是,要确保非遗内容发挥美育价值,就应当利用课程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直接体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坚持非遗为主,设置学习活动,以此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可以更好地落实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

猜你喜欢
美育内容艺术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主要内容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