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扶正祛邪

2023-12-12 16:15陶诗秀
养生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邪气医者中医学

◎陶诗秀

如果用一句话来阐明中医治病的法宝,那就应该是“扶正祛邪”。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进展变化取决于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

正气不足,邪气过盛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当邪正相争,互为进退时,病情就进入了慢性阶段;若正进邪退,人体阴阳气血恢复平衡,疾病则愈;如正不胜邪则病情可能进入危重阶段。

据此,中医治病过程中需要不断辨别邪正双方孰虚孰实并斟酌双方孰轻孰重,然后给予恰当的治疗,或扶正,或祛邪,或兼而顾之。

治疗讲究策略

具体治疗时也要讲究策略,如疾病初发,病势较浅往往正气不甚虚怯,以邪气过盛为主,治疗时只须以祛邪为主,待邪气消散后让正气自然恢复或佐以药物扶正,疾病即可痊愈。

对待慢性疾病,正确评估正邪状态显得更为重要。邪盛时则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反之则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当然有时也会二者并重。由此可见,医者一如兵家,是否能够正确评定病情往往决定了治疗的成败。

食物药物调补

中医又是如何扶正和祛邪的呢?

所谓扶正,就是培补人体的正气,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程度的不同相应地予以食物或药物调补,或益气,或补血,或滋阴,或温阳。当然,这个过程也要辨证,补什么、补多少、怎样补,都有学问。

有时用药要峻猛刚烈,以期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挽救危急;有时用药要温柔细腻,循序渐进,缓慢图之。此外,除了食补、药补,调节情志、改正陋习、体育锻炼等也不应忽视,这些都是最基本、最廉价的培本固元措施。

相对而言,祛邪的过程更为复杂一些。因为临床上,通过“四诊”确立何种病因的过程有时困难一些。中医学认为,只要是破坏人体的相对平衡、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部又不能自行调节恢复而使人生病的因素都是病因。

病因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气候异常,疫毒疠气(即传染病原)、精神刺激、饮食不节、房事过度、跌仆损伤等。某些疾病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又可成为新的病因。

病因分类

一般而言,中医学把各种病因分为三类:一是外感六淫和疠气,也即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的病原,这类外界的致病因素为外邪。二是七情所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志因素的失衡,是为内因。三是饮食不节、劳逸失衡等其他因素。

祛邪即所谓“损其有余”,根据医者经验来确定上述病因,用相应的方法去除病因。常用的治疗法则如散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泻下、豁痰、除湿、利水、祛瘀等。

总而言之,扶正是补其不足,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祛邪则通过一切手段去除内、外病因。二者相辅相成,帮助人体最终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扶正亦如浇花,要浇其根培其本,方可强健体魄;而祛邪则如斩草,力求除根,方可杜绝隐患。扶正祛邪四字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

猜你喜欢
邪气医者中医学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幸福来自感动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别轻易拔罐刮痧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