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跨国并购演进趋势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3-12-12 08:17吴峻辉易荣华
中国商论 2023年23期
关键词:跨国并购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吴峻辉 易荣华

摘 要:跨国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对跨国并购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并购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2000—2022年发表的有关“跨国并购”为主题的2894篇核心和CSSCI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有关跨国并购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核心和CSSCI的发文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走出去”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关海外并购的政策背景下,结合发文量、研究热点可以将中国跨国并购分为三个时期:探索期、成长期和稳定期;(2)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呈现出数量多、合作度低的特点;(3)中国跨国并购的热点从如何应对、利用外资和学习研究经典的并购案例到“走出去”并购国外的公司,从宏观角度定性分析并购好坏到微观个体的并购动机、战略选择、并购目标、影响因素、并购整合以及并购绩效。最后,“案例研究”“并购绩效”“企业异质性”“制度距离”和“全球价值链”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跨国并购;演进趋势;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本文索引:吴峻辉,易荣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3):-100.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a)--06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疊加百年一遇疫情,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环境。跨国并购是企业战略扩张的有效途径之一,能使企业突破内部积累限制,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并购竞争对手而成为行业巨头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多数美国企业都是依靠并购发展壮大的,鲜有单纯依靠内部积累成为大企业。迄今为止,国际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从而改变了产业结构布局,同时也与经济繁荣紧密相关[1]。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了“走出去”的进程,1998年开始国家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21世纪中国加入WTO,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积极对外开放举措,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完善,经济增长动力足、企业对外投资需求旺盛;从外部环境来看,近些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在经济、金融、科技、多产业链等领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体化程度。但2018年开始,受中美贸易摩擦、地缘局势、疫情以及2023年美元开启加息进程向全世界收割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跨国并购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加深入的了解跨国并购研究热点和演进的趋势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人民币走向全球和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CNKI数据库中,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跨国并购or‘跨境并购or‘海外并购”进行高级检索,可以获得19778条文献结果;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筛选条件,文献分类选择“经济与管理科学”,可以获得18736条文献结果,剔除会议、报纸和学位论文等类型文献,只保留学术期刊,可以获得100823条文献结果,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可以获得2926条文献结果;时间筛选条件设为2000─2022年,最终保留2894条文献结果。本文将利用以上2894条所选文献数据对并购研究阶段、学者合作、科研机构合作、研究趋势和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发文数量和时间分布、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和突现来研究中国跨国并购研究的演进趋势和热点。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语言研制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常被科研人员用于获取相关领域的结构和发展的洞见。使用这一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工具,对科学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探寻某一具体学科领域演化趋势与未来发展路径,并以科学计算与可视化研究图像的新形态剖析学术发展的潜在动力机理,从而探索学术发展的前沿[2]。通过将Refworks格式的论文导入CiteSpace软件中,生成软件可以读取的Wos格式,完成对研究数据的整理,对发文数量和机构分析可以获取跨国并购研究的核心作者和科研机构,通过检索他们发表的相关文献来更深入挖掘研究的脉络,同时可以研究他们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关键词分析功能用以分析该领域的核心研究热词,本文将对选取的2894条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并重点关注近五年关键词的变化情况,以更好的分析演进趋势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 中国跨国并购研究与热点

2.1 发文数量和时间分布

图1呈现2000—2022年中国跨国并购研究成果数量情况,通过对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的跨国并购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发现,有关跨国并购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核心和CSSCI期刊的发文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说明中国入世以来作为“走出去”重要方式之一的跨国并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关于跨国并购领域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国并购探索期(2004年之前)。2004年之前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很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不断的探索,核心及CSSCI的期刊发文量出现了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29篇到2003年的101篇,这一阶段中,学界研究者开始关注到跨国并购这一研究话题,2000年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把“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层面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限制对外投资逐渐向放松对外管制和鼓励对外投资转变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

第二阶段:跨国并购成长期(2004—2010年)。2004年,国务院出台决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规范政府投资体制。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体系,一系列重大决定和鼓励政策接踵而来,跨国并购到达高速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了学界研究者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2008年出现了一定的下滑,究其原因,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部分学者、研究员对向国外直接投资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2008年之后文献的数量突破新高,这也能预见到国家一以贯之的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第三阶段:跨国并购稳定期(2010年至今)。该阶段,核心和CSSCI的发文量有轻微下浮,发文量保持在100篇左右。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证监会简化并购重组流程为中国跨国并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可见在这一时期,跨国并购的国内环境、并购流程已趋于稳定。

2.2 发文作者分析

本文将CiteSpace中的NodeTypes设置为Author进行发文作者分析。根据源数据的目录索引栏截取前20名发文量的作者,可以看到,发文数量最多的是胡峰,发文量为31篇,其次是吴先明、单宝、冼国明,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在19、18和10篇,另外18位学者的论文发表数量均在5~10篇。

图2显示了主要作者的合作关系,共生成799个节点,260条连线,由此可知,2000—2022年有799名作者在核心和CSSCI上发表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论文,从合作强度上看,胡峰、吴先明、冼国明和伟东等学者的连线较多,说明其在跨国并购学术领域同其他学者间的联系紧密,合作密度仅有0.0008,说明中国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学者缺乏沟通与合作交流,中国学者在研究跨国并购学术问题时合作与交流亟待进一步加强。本文追踪上述核心学者的代表文献了解跨国并购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特点。其中:胡峰2003年发表在《南开经济研究》上《跨国并购的盈利可能性: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一文中从跨国并购的并购动机角度切入,指出市场进入成本和并购的盈利之间可能并不是一种单调的关系,跨国并购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生,是基于跨国公司判断并购后有盈利可能的,这暗示了未来研究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机和并购后的盈利能力存在巨大空间[3];吴先明(2014)发表在管理世界的《将跨国并购作为技术追赶的杠杆:动态能力视角》通过7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部分后发企业通过技术寻求型海外并购,可以跨越技术创新鸿沟,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4];蒋冠宏(2017)发表在《金融研究》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真的失败了吗?——基于企业效率的再讨论》从并购后企业的效率角度出发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促进了生产率进步和研发投入且持续推动作用较明显[5]。

2.3 发文机构分析

本文将CiteSpace中的Node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进行研究机构分析,可以得到二级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节点为573个,连线为164条(见图3),节点大小代表该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连线代表机构之间合作与紧密程度。为提高结果的可读性,本文截取主要科研机构,从合作强度来看,合作强度仅为0.001,说明研究跨国并购的机构很多,但是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从图3中也能直观看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等科研机构学术成果丰硕,但更多的是师门内部的传承。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下设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紧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其他科研机构也较为紧密。根据CiteSpace的源数据目录截取排名前20名分析后可以得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50篇)在前20名中占比达到13%,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5篇)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篇)。总结而言,跨国并购的研究仍呈现分散的特点,尚未形成明确的核心研究机构群体,但已存在多个小范围的合作网络。因此,本文鼓励不同机构之间积极开展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跨学科交流。这种合作能够加强跨国并购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有助于为企业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跨国并购挑战提供更多帮助。此外,鼓励研究机构跳出各自领域的限制,积极探索多学科的研究主题,以推动更广泛的合作和创新,中国的科研机构在研究跨国并购时交流与沟通亟待进一步加强。

2.4 关键词分析

核心和CSSCI的关键词是作者对于整篇文章内容和重点斟酌后提炼的重点,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了解整篇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使用的关键方法,对跨国并购关键词的追踪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词频(freq)是指文献中词语出现的次数,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频次的高低分布,词频的高低反映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多的往往是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6]。将CiteSpace中的NodeTypes设置为Keyword进行关键词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时区分析以及突现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由图4分析可知,跨国并购研究关键词分析图共生成了825个节点,2675条连线,连线密度为0.0077。图4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其中,除去文献检索的主题“跨国并购、海外并购、跨境并购”,可以看到关键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节点最大,说明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关键词的频次最大,出现的频次为157次,其次是“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和“外资并购”,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8、99、92次。中介中心性可以判断节点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能力强弱,通过分析源数据的目录索引栏截取排名前20的关键词,“跨国并购”“海外并购”“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6、0.5、0.19,网络信息交流能力较强。本文对CiteSpace中跨国并购关键词频次深入挖掘发现,除了上述热点的话题外,对策、全球化、金融危机、财务风险、并购方式、文化整合、并购绩效以及各种并购案例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图注重展示不同聚类之间的结构特征,其中Q值和S值是用来评估聚类结果的两个关键指标,分别衡量图谱的信息模块性和聚类模块的质量,Q>0.5时认为聚类合理。S>0.7时表示不仅各个聚类模块之间的区分度较高,且模块内部相对紧凑,聚类是高效的。

图5保留生成图谱的信息,其中Q值为0.5982,故聚类模块性是合理的,S值为0.8938,故认为此次聚类的结果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图5展示了前20大聚类组,聚类号越小,聚类规模就越大。聚类规模最大的是“跨国并购”,最小的是“后危机时代”。剔除“跨国并购”“海外并购”等和主题相近的聚类号,“区位选择”“创新绩效”“欧元区”“民营企业”“外资并购”“海外收购”“同比增长”“制造业”和“上市公司”是研究相对更多的种类。为了更突出分析研究热点,聚类分析近5年跨国并购的研究内容和趋势,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0海外并購从2019年之后关键词主要为:“财务风险”“风险对冲”“国家风险”“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内部控制”,说明海外并购的研究者更加重视并购风险;#1创新绩效从定性比较分析到更加具体的战略响应、实物期权、制度复杂性的研究、不同并购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主并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2跨境并购的主要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企业业绩”等。对于典型案例的研究如#5万达集团研究更加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其涉及理论模型的演化从“hotelling模型”到“earnout模型”,对于#8一带一路的研究更多的涉及“政治关联”“风险管控”“关税壁垒”“ofdi进入模式”和“绿色创新”。此外,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约束和并购风险以及测度并购绩效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在近五年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关注。

2.4.3 关键词时区分析

时区视图( timezone) 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以2000年为起始点,选择时间切片为1绘制出时区图谱。为了总体研究2000—2022年的关键词变化,将图7中的时区段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跨国并购探索期(2001—2004年)。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对策、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为主要关键词,这一时期为了应对外资的到来,跨国并购国内学者纷纷研究跨国公司如何并购国内企业并讨论相应的对策。另外,TCL、中海油等典型的海外并购案例成为国内学者研究跨国并购的主要选择。

第二阶段:跨国并购成长期(2005—2010年)。这一阶段,跨国并购的研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学者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内企业,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如并购动机、战略选择、并购目标、影响因素、并购整合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并购风险、风险防范等话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第三阶段:跨国并购成熟期(2010年至今)。在前期跨国并购文献的大量涌现下并购交易活动已趋于成熟,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内学者更多的讨论起“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并购,更加注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后对资源、技术的吸收能力、绩效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阶段时间内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从而用来预测研究趋势。图8是对2000—2022年跨国并购研究关键词突现的分析,其中“跨国公司”“外资并购”“金融危机”和“企业跨国并购”的Strength值均大于10,突现度比较大,是2000—2009年这段时间非常活跃的研究热点。2009年之后突显的关键词主要有“金融危机”“一带一路”“文化距离”“案例研究”和“并购绩效”,其中“案例研究”“并购绩效”“企业异质性”“制度距离”和“全球价值链”等关键词的突现还未结束,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五个话题依旧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3 结语

本文使用CNKI和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中2000—2022年发表的有关“跨国并购”主题的2894篇和核心和CSSCI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来直观展示我国跨国并购的演进趋势和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有关跨国并购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核心和CSSCI的发文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走出去”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关海外并购的政策背景下,结合发文量、研究热点可以将中国跨国并购分为三个时期:探索期、成长期和稳定期。(2)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呈现出数量多、合作度低的特点,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胡峰,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作者与各机构之间需要加强沟通。(3)不同的跨国并购阶段有着不同关键词,中国跨国并购的热点从如何应对、利用外资和学习研究经典的并购案例到“走出去”并购国外的公司,从宏观角度定性分析并购好坏到微观个体的并购动机、战略选择、并购目标、影响因素、并购整合以及并购绩效。最后,“案例研究”“并购绩效”“企业异质性”“制度距离”和“全球价值链”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

图8 2000—2022年跨国并购研究关键词突现度

综上分析,本文为跨国并购的研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异质企业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中大多数对于企业并购的假设过于苛刻,现实中企业面对的问题并非千篇一律,每个企业的处境都不相同,只有通过更加深入挖掘企业异质的因素研究不同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绩效,才会体现出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所在。(2)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跨国并购属于一个大背景,各行各业都有可能进行跨国并购,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经济、管理等领域,加强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3)加强跨国并购与时代热点和政策研究相结合。正如“走出去”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下,跨国并购的研究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当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信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会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晓旭,姚海鑫,王选乔.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国并购研究演进趋势与前沿热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1):98-107.

李康安.特色小镇的内涵、发展模式及核心理念研究:基于北大核心与CSSCI来源期刊的分析(2014—2020)[J].中國商论,2021(19):52-57.

胡峰.跨国并购的盈利可能性: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3(2):13-16.

吴先明,苏志文.将跨国并购作为技术追赶的杠杆:动态能力视角[J].管理世界,2014(4):146-164.

蒋冠宏.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真的失败了吗:基于企业效率的再讨论[J].金融研究,2017(4):46-60.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跨国并购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跨国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制造企业跨国并购财务决策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