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的护理效果

2023-12-13 01:11王如郑惠娥张燕燕郑惠萍吴珊珊通信作者黄幼花
医疗装备 2023年21期
关键词:垫板前臂桡动脉

王如,郑惠娥,张燕燕,郑惠萍,吴珊珊(通信作者),黄幼花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冠脉介入治疗是心内科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尤其适用于病情可控患者早期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同时,桡动脉穿刺部位相比股动脉路径的压迫止血时间相对较短,同时术后患者不同于使用缝合器的股动脉路径患者,无需绝对卧床,因此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且舒适性更佳[1]。由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或术中均不同程度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加之穿刺部位创伤较大,为实现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即时止血常需要配合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护理。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桡动脉止血装置为多种医疗器械配合使用,以实现对动脉导管的穿刺点的外界加压,继而实现止血和动脉穿刺点的缓慢闭合,但由于加压力度和时间无法精准控制、及时调整,易因长时间加压导致局部皮肤出现过敏或坏死[2]。基于传统装置的不足,特优化设计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以实现即时、便捷调整局部加压力度的同时,通过支撑垫板体和储液腔有效分散压迫力,从而利于局部冷敷和血液回流[3],较好地实现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局部止血,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医院收治的210 例入院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均成功完成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手术,临床诊断参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纳入标准:术中抗凝剂使用剂量60~80 U/kg;术中导管数量1/2 根;近6 个月无桡动脉穿刺操作。排除标准:Allen 试验阴性;合并静脉桥复杂变性;合并慢性闭塞性复杂病变;入院时检查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合并左主干病变和前三叉严重病变;合并凝血禁忌证;左室射血分数≤30%;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2。

根据患者入组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20年2 月前使用常规装置进行桡动脉加压止血的97 例患者,观察组为2020 年2 月及之后使用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进行桡动脉加压止血的113例患者。

两组性别、年龄及合并慢性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同时随机选取医院42 名护士分别使用两种装置。入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5 岁,平均(28.97±5.30)岁;均为初级(31 名)或中级(11 名)职称。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1.2 护理方法

入组患者均参照《冠心病防治指南》[5]施行日常医护措施,包括情绪疏导(焦虑或抑郁情绪者寻求心理医师干预)、饮食调整(高油、高糖、高脂饮食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康复护理(在卧床休息基础上保持适量强度和频率的运动)等。同时,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分别使用不同装置对桡动脉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护理。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装置进行桡动脉加压止血。对术后患者使用输液贴、加压板、腕部粘贴扣、弹力带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护理人员穿刺后快速退出鞘管,首先将输液贴快速贴于穿刺部位,用手指对局部进行按压,然后依次放置加压板和腕部粘贴扣,适当加压以确保局部无明显不适感,每间隔5 min 观察局部渗血情况。若止血效果较好,则使用“8 字”绷带包扎法缓慢缠绕弹力带,直至术后24 h 缓慢松开绷带。全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根据患者自述舒适情况和止血效果调整弹力带的缠绕严密、松紧程度。

1.2.2 观察组

使用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进行桡动脉加压止血,该装置设计、使用方法具体如下。

装置设计:如图1~3 所示,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主要包括加压支架本体、支撑垫板体2 个结构。固定带连接支撑板两端,固定座装于支撑板上部中间位置,加压固定杆螺旋式安装于固定座,调节螺母位于固定座上方,其可驱动加压固定杆沿上下方向升降移动,加压固定杆下端有压迫垫。调节螺母外侧壁设计防滑纹。支撑板底部背面还设有硅胶材质的辅助压迫固定块。垫板本体内部设有若干条相互连通的储液腔,垫板本体侧壁上设置有储液腔的充放液口,垫板本体上设计若干条开口槽用于减压,弧形面开口槽呈并列分布,垫板本体同侧分别设置左右对称的连接带,可捆绑固定放置在垫板本体上的手臂。连接带上设计若干排列分布的固定孔,连接带相对应侧的垫板本体上有固定凸块,连接带固定孔可活动卡扣固定于固定凸块[6]。

图1 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示意图

图2 装置支撑垫板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 支撑垫板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 支撑垫板体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使用方法:将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置于桌面,根据患者前臂位置调整其具体摆放位置;将患者前臂置于固定座,连接带缠绕束缚患者前臂,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松紧程度的连接带固定孔,调整加压固定杆以控制纵向加压程度,确保穿刺部位有明显加压效果而不至于疼痛。

1.3 评价指标

压迫止血效果:包括局部触摸搏动时间(指护理人员可在穿刺部位触摸到桡动脉的明显搏动)、水疱消失时间(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期间发生水疱时,从压迫开始至水疱消除时间)、装置撤除时间(压迫止血装置自使用至拆卸所耗费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自术后患者自觉疼痛至明显消除所耗费时间)、血肿消退时间(患者术后由护理人员日常观察发现局部血肿明显消退所耗费时间)[7-8]。

压迫止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包括压迫部位持久麻木、明显肿胀或出现疱疹、压迫部位严重疼痛、穿刺区域周围淤血、发生桡动脉闭塞。

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严重程度:2 种不同装置使用24 h 后缓慢撤除时,根据局部皮肤表现特征判定前臂血肿严重程度。[无血肿、Ⅰ度(局部皮肤高于周围皮肤<5 cm)、Ⅱ度(5 cm ≤局部皮肤高于周围皮肤<10 cm)、Ⅲ度 (10 cm ≤局部皮肤高于周围皮肤)、Ⅳ度(血肿部位超过肘关节区域)][9]。

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工作完成后由42 名护理人员分次对2 种装置使用过程的3 个维度(舒适情况、便捷程度、安全性)进行满意度的主观判定,每个维度设置满意和不满意[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合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压迫止血效果比较

观察组水疱消失时间、装置撤除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血肿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局部触摸搏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压迫止血效果比较()

表2 两组压迫止血效果比较()

血肿消退(d)对照组 97 1.95±0.73 3.52±0.75 3.75±1.12 6.75±1.45 4.62±0.61观察组 113 1.99±0.80 1.87±0.60 2.10±1.08 4.23±0.89 2.70±0.54 t 0.376 17.702 10.850 15.404 24.193 P 0.707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局部触摸搏动(min)水疱消失(d)装置撤除(d)疼痛消失(d)

2.2 两组压迫止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压迫部位持久麻木、明显肿胀或出现疱疹、压迫部位严重疼痛、穿刺区域周围淤血、发生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压迫止血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严重程度比较

观察组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严重程度比较(例)

2.4 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护理人员对观察组装置使用的过程舒适、便捷程度、安全性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桡动脉位置相对表浅且暴露操作过程中不涉及隐私,因此冠脉介入手术多采用经桡动脉通路。但桡动脉压力较高,穿刺操作易造成局部瘀斑、血肿,因此介入术后常需要长时间加压止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局部触摸搏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与桡动脉入路穿刺完成后局部波动恢复原有力度和强度需要一定时间有关。同时冠心病患者穿刺时因应激反应易导致产生心律失常,影响其正常搏动的恢复,但压迫止血方式及装置不会对局部触摸搏动时间产生差别性影响[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水疱消失时间、装置撤除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血肿消退时间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分析其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改进型加压止血装置的支撑垫板体不仅可以对贴合的手臂进行固定和支撑,而且开口槽的设计能有效地分散手臂的压迫力,使手臂压力得到释放,减少止血装置对静脉的压迫而影响血液回流,从而减少患者穿刺局部皮肤严重受压而产生水疱的风险。(2)调整穿刺部位加压过程中,可调节螺母驱动加压固定杆沿上下方向升降移动,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即时调整局部加压强度,避免力度不均或过大而增加水疱风险。(3)支撑垫板体内设计相互连通的储液腔,利用其内的储液腔储存的冷敷液进行冷敷,不仅可以减轻局部疼痛感,也有利于血肿和水疱消退[6,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装置撤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考虑可能是由于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设计层面和使用过程的优势所致。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压迫部位持久麻木、明显肿胀或出现疱疹、压迫部位严重疼痛、穿刺区域周围淤血、发生桡动脉闭塞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及周边发生肿胀主要与前臂包扎过紧导致静脉血回流有关。 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的优化设计对患者前臂实现了较为舒适且完整的包裹,局部受压更为均匀[14];加之调整固定杆螺母可实现即时性的加压和减压,确保压迫在着力点不发生明显偏移的情况下对患者穿刺部位及周边组织间歇性加压、减压,有利于减少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除此之外,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压迫垫的造型、材质均根据患者前臂桡动脉的血管解剖生理结构进行针对性设计,因此在加压止血过程中也能防止前臂发生意外移位[15]。

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撤除加压止血装置24 h 后前臂血肿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加压止血过程中使用不同装置,对患者前臂造成的压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压力若持续存在,则会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持续充盈,外观表现为前臂肿胀。本研究同时让护理人员对不同装置使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观察组装置使用过程的舒适情况、便捷程度、安全性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人员使用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进型桡动脉加压止血装置辅助完成止血护理过程,能更好地改善局部血肿、水疱、疼痛,局部不良事件风险控制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垫板前臂桡动脉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没有垫板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