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的“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研究

2023-12-17 01:44
关键词:河洛洛阳协同

李 安 婕

(洛阳理工学院 学生处,河南 洛阳 471023)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财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积淀,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品格,影响和塑造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是以区域文化特质和文化精神品格为核心,以多元化的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搭建和完善协同平台和机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及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模式下河洛文化的育人价值

“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模式下挖掘河洛文化的育人价值,注重其历史意蕴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河洛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大一统意识”“丝路文明”“河洛郎”等元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具有时代意义。

(一)以“礼乐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乐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核心之一。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大兴文教,以礼乐代替鬼神崇拜。《尚书·洛诰》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孔子入周问礼,借鉴扬弃其典章制度与伦理道德,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和”“诚信”“仁爱”。起源于河洛的“二程理学”,传承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并将个人生命信仰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从“周公制礼”“孔子入周问礼”到“二程理学”的发源,作为儒家文化主体思想的礼乐文化始终体现倡导社会秩序、教化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的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礼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理念深度契合,“对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两者具有互通性和内在联系性”[1],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以“大一统意识”培植国家认同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洛阳。此后,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延续都城文化的恢宏之气,培育出历代仁人志士“致君尧舜上”的“大一统”功业理想,凝聚了千年来人们对于家国统一的情感与渴望。这种家国理想与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对于当代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1932年,戴季陶在致国民政府《呈请中央修复洛阳周公庙白马寺龙门文》中提出,应对河洛文化遗迹进行修复,认为“当此文化残破、人心涣散之时,于此培元固本之图,自必早有设计”。洛阳是千年古都,河洛文化中的“大一统意识”培植了几千年来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和历史忧患意识,对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丝路文明”培育开放精神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河洛文化是“古代中国与丝路沿线诸国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在对外传播的同时也通过丝路源源不断吸收世界各地文化,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2]。河洛“丝路文明”所倡导包容和开放的精神,能容纳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并产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河洛“丝路文明”,体现出河洛文化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内生动力与创新品格,其形成的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有助于推进不同层面文化的交流。

(四)以“河洛郎”激发寻根意识

从汉末到清代,河洛地区的汉人不断南迁,在中国南部地区形成了“客家人”群体。客家人自称为“河洛郎”,他们“根在河洛”,在“衣冠南渡”中保留了其先祖从河洛地区带来的文化传统,一些地区的传统语言习俗、宗亲礼仪至今沿袭如初。“河洛地区与闽台地区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突显河洛文化这一“根性特征”和客家文化的“根性精神”[3]38。近年来世界各地先后召开了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聚集了各地区各领域的客家文化研究者和“河洛郎”,尤其是港台与海外学者表达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及与大陆一脉同系的感情。因此,探究河洛文化之中“河洛郎”的血脉关系,并以此为精神文化纽带,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模式下河洛文化的育人载体

区域文化的育人价值,蕴藏在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中,这些资源通过整合形成多元的文化载体和育人载体。区域文化育人载体主要包括由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自然风光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人文景观等文化环境资源。历代形成的书画雕刻、历史文献、戏剧歌曲等文化成果,是蕴含于民间风俗、历史故事、社会组织中的活态文化资源。河洛文化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拥有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空间载体:遗址与博物馆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并正着力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在洛河沿岸分布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被誉为“五都荟洛”。依托都城遗址建成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东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及正在筹建的汉魏故城博物馆,从中可见王朝的建制、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引领我们不断探寻和研究华夏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通济渠各段遗址,回洛仓和含嘉仓等皇家粮仓遗址,已经建成的洛阳大运河博物馆,共同展示了隋唐大运河的宏伟气象及古代人民的建设智慧。在墓葬文化遗存中,有周王陵、东汉皇陵等皇陵,有烧沟汉墓、西周贵族墓群等墓群,也有白居易墓、二程墓等历史名人墓,并依据发掘的墓群建立了洛阳古墓博物馆,保存了画像壁画、仪典器皿等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物质资料。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是全景式反映客家人千年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念馆,是沟通全球客家人的桥梁和纽带,为守护华夏根魂、维系血脉亲情提供了精神地标。河洛地区发掘、建设的众多遗址保护区、博物馆及实物景观,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提供了空间载体。

(二)活态载体:非遗与民俗

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历代人民集体认同的文化成果留存,在构建社会公序良俗中发挥重要作用。河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与民间美食等方面。其中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如河洛大鼓,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故事中承载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洛阳海神乐,是礼乐文化的现实表达。传统技艺类项目,如唐三彩烧制工艺,其精致的工艺流程、精美的艺术造型体现了大唐气象;洛阳宫灯,源自东汉宫廷的节日庆典祈福,后传于民间,点缀升平、表彰新风。此外,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青铜器锻造技艺、洛绣工艺等无不蕴藏着河洛文化的千年气质神韵。传统民俗如“关公信俗”,是对中华武圣的崇拜与敬仰,每年农历九月关林的“关公秋祭”及近年来举行的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对凝聚海内外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载体:历史与文学

河洛地区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厚重的人文资源。举其要者,“河图洛书”是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的依据和来源,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模式。《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士大夫于洛水之畔清谈玄学,尽显魏晋风流。从夏都建立到武王伐纣、从春秋会盟至东汉太学、从汉魏风华到大唐盛世,在《左传》《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留下了众多的河洛风云故事和人物佳话。“汉魏文章半洛阳”,一部河洛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学史。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它以首都主轴心或陪都副轴心的文化功能,显示出超强的文学内聚力”[4]。《诗经·小雅》中“瞻彼洛矣,维水泱泱”,道天子会盟之德。《东都赋》宏论建都国策,更有五千余首唐诗写不尽洛阳王朝的繁华、喧嚣与悲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洛历史与文学犹如一部鸿篇巨制,令人掩卷沉思而深受教益。

三、“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模式下河洛文化的育人路径

区域文化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文化育人力量,实现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其包括区域内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场馆、民间团体、企业、社区等具有较强组织力、凝聚力的社会文化实体,以及广播电视、网站、自媒体等具有较强传播力、创新力的线上文化传播平台。各文化主体相辅相成、相互联结支撑,凝聚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和塑造作用。河洛文化蕴含丰厚独特的育人价值,拥有丰富多元的育人载体,在“区域文化协同育人”模式下能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资源支撑、实践平台,有效建构文化育人的多元路径。

(一)研学共进:提高协同能力,厚植文化底蕴

区域文化协同育人要求各主体间互通互联,形成协同合力。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传承发展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以此坚定对河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进文化育人的内生动力。其次,厚植文化底蕴,让河洛文化育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找到文化育人发力点和创新点。洛阳地方高校开设有“河洛文化概论”“河洛名胜”“河洛大鼓赏析”等河洛文化系列通识课程,设立有“河洛书院”,开展“河洛文化大讲堂”等讲学活动。第三,研学共进。以学术研讨会、讲座、培训、文化游学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各大文化场馆等宣传媒体和阵地,依托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搭建河洛文化育人的交流平台,建立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

(二)空间共建:拓展育人场域,建设文化思政

区域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场域空间。洛阳地方高校开展河洛文化育人必须走出校园,在文化遗址、博物馆、城市书房中以“非约定式教育”深度体验河洛文化,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如建立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依托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和洛阳市博物馆进行高校师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还可利用专题片,构建有关洛阳的网络文化课程或实践环节课程,将历史自信融入其中。要将河洛文化节、博物馆日活动与洛阳地方高校文化节、文明月、党日团日活动衔接,融入学生日常思政教育。

(三)成果共创:立足产出导向,创新文化表达

区域文化协同育人要以文化创新成果为目标导向,在河洛文化育人过程中要讲好河洛故事,保护、传承河洛文化技艺,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洛文化育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2019年河洛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明以《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为报告题目,论证了河洛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红色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强调了河洛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出在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5]。为此,河洛文化育人要加强多方资源平台整合,打造多种文化创新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新手段,将河洛文化融入当代青年喜欢的线上线下的游戏场景,占领文化传播新阵地,激发河洛文化发展新动力。如洛阳某高校建设了河洛虚拟再现实验室,探索以新媒体手段实现洛阳太学、汉魏故城等重大历史遗迹、场景的虚拟再现,丰富了河洛文化传承创新的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河洛洛阳协同
河洛释语·瓷板画
洛阳正大剧院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